為躲避戰亂,幾百個漢人“藏”在雲南山洞300多年,已繁衍9代人
在我國雲南省廣南縣南屏鎮安王村,那裡群山連綿,層巒疊嶂,而在這樣的崇山峻嶺之中,有一個奇特的巨大溶洞。遠遠望去,這樣一個奇特的巨大溶洞就如同懸掛在半山腰一般,與那連綿起伏的山峰緊緊相連。
這個奇特的巨大溶洞,名為峰巖洞!
此峰巖洞不知從何時形成,但它的形成卻彷彿是“早有預謀”一般,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來看看這峰巖洞是什麼構造。這個巨大溶洞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地質結構,洞口寬126.9米,高137.75米,洞內高度平均50多米,洞內居住面積6324.87平方米,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30多個180平方米的住宅!它的形成就像是一個天然的住所一般。走進這天然的“居住所”後,便見這洞府之中有各種千奇百怪的鐘乳石,它們彷彿組成了一幅幅瑰麗的奇景,猶如華燈高照,又如入雲玉柱,令人不禁對這洞府產生了奇妙的想象。
這峰巖洞中四季宜人,冬不冷夏不熱,又無蚊蟲侵擾,果真是一個適合人居住的妙處。
——最令人驚奇的是,這峰巖洞中竟然真的有人居住,而且還繁衍了9代人,建立了一個村寨名為“峰巖洞村”!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寬闊的八字形洞口中時, 整個村落都沐浴在清晨溫暖的陽光下。人們在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給自足。
這峰巖洞村已經經歷了9代人和200多年曆史,繁衍了71戶283人。而這個訊息一出,便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討論,令人震驚不已。根據相關專家對此地的研究,峰巖洞村的穴居人群,並不是像外面所說的“原始人”,更不是什麼少數民族,而是漢族!相傳在宋代至公元1055年,北宋名將狄青征戰南方,在征戰的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傷兵殘將便東躲西藏,來到了峰巖洞。除此之外,還有種說法是在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之時,隨著明昭宗西逃,大明王朝徹底結束了時代的主角。而在明昭宗逃亡的過程中,留下了一部分士兵,因為躲避清兵的追殺而探入深山老林,躲入峰巖洞中。
無論哪一種說法,峰巖洞村的穴居歷史少說也是三百年以上。峰巖洞村也因此被譽為世界上穴居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村落。
這件事被外界所知後,引起了軒然大波,在2001年,峰巖洞村更是被列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將峰巖洞村稱之為“天下第一奇村”!不過,峰巖洞村中的人們代代言傳的故事中說到,在明末清初之時,江西寧江府的李家,為了躲避橫徵暴斂,踏上尋找安穩生活的旅途,經過無數的坎坷波折,才找到了峰巖洞,最終遷徙到這裡來。當李家人來到峰巖洞後,無比驚奇,彷彿老天爺知道他們的困苦遭遇,專門為他們準備的洞穴一般。
峰巖洞洞口呈現寬闊的倒八字形,洞穴坐東向西,藤蔓交織,綠樹成蔭,形成良好的遮蔽效果,不容易被發現。峰巖洞村中的房屋可分為籬笆牆房和夯土牆房兩類。篾笆牆房是較早的房屋,最早的篾笆牆房也叫丫丫房,即挖洞埋柱搭上橫樑圍以篾笆的簡陋房屋。各家房屋沒有片瓦遮蓋,樓面便是陽臺,也作屋頂,房屋或相連,或獨建,依地勢高低錯落,分佈其間。房屋的建造風格與外界無異,牆體、柱樑、門窗,圈舍禽窩,人畜各得其所。
一條由人工鋪成的石板路環繞相連於挨家挨戶。
此地氣候宜人,洞內可以遮風擋雨,洞口長滿了各種植物,完美地遮掩了峰巖洞,而且峰巖洞地處山腰,不會有山林野獸的打擾,正好可以用來居住。李姓人家在峰巖洞安頓下來以後,日子寧靜祥和,不用為戰亂而感到絕望,也沒有敲骨吸髓的統治者。在不久之後,便又有同樣為躲避苛捐雜稅的人來到此地。面對同樣遭遇的人們,李家人自然不會吝嗇分享峰巖洞。直到後來,除了李姓人家之外,又來了周、徐、何、唐、任姓人家。
至此,包括李姓人家在內的總共6姓人家,便在這峰巖洞中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由於大家都有些相同的悲慘遭遇,故而更能友好相處,更懂得互幫互助,也沒有發生任何矛盾。鄰里之間相互信任,就算不關閉房門,也不會發生任何物品丟失的事情,正是秋毫無犯,道不拾遺。當外界還在為戰亂而絕望之時,峰巖洞中的六家人卻是怡然自得。峰巖洞村的村民們自給自足,雖說收入極低,農作物也只剛好維持生活,但是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完全沒有現代人對於房車的壓力。
不過,這裡畢竟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村民們也不是沒有煩惱。雖然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但是隨著人的數量增大,越來越擁擠,人與家畜混居的生活,難免會產生渾濁的空氣。
而生活在溶洞之中,周圍看似山清水秀,但也改變不了環境潮溼的事實。溼氣不斷積攢,久而久之,身體便會出現疾病。不僅如此,水源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單單靠溶洞中的滴水,已經無法滿足村民們的需要。還有洞中的大小畢竟有限,能夠種植和豐收的農作物十分有限。不過峰巖洞村也並非真的如同《桃花源記》那般與世隔絕,更沒有出現連什麼時代都不知道的情況。
當這裡的村民瞭解到外界的生活條件之後,青壯年們紛紛經過長途跋涉前往外面的世界,靠自己的雙手和勤勞打工掙錢。這些青壯年們一年難得回來一次,但每次回來都會帶著積攢了一年的血汗錢,只為給自己的家裡人帶來一些好的生活,甚至蓋一座新房子。但洞穴再大,也不過是“靡失之地”,終究無法像外界那般發展。峰巖洞村村民的祖先們起初來到這裡時,人員極少,在這洞中自給自足也不會感覺到壓力。但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峰巖洞中能夠利用的資源也越來越少。
當然不是他們喜歡住在洞穴,畢竟誰不希望過一個更加舒適的生活?
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社會動盪不安,為了能夠好好活下去,只能住在與世隔絕的洞穴之中。新中國解放之後,人民政府將這裡劃為南屏鎮下轄的一個自然村,並且設定村民委員會,每家每戶還有政府統一制發的門牌號碼。不僅如此,還在峰巖洞村中開辦了學校,開設小學一、二年級。當孩子們一到了上學的年紀,便會被送入統一的學堂進行學習。雖說教育條件比不上外界大城市,但是如此有限的條件下,村裡依然走出多名大中專畢業生,有的還在廣南縣城甚至是州府文山工作。
儘管如此,峰巖洞中仍然無法像外界那樣迅速發展起來。因為峰巖洞地處偏僻,又坐落在險峻的山峰,與外界嚴重脫節,造成極大的貧困。若是要在崇山峻嶺上建造房屋,代價巨大、難度極高。況且峰巖洞沒有通向外界的公路,就算想要從外面運送物資也是極為困難,因為峰巖洞村距離廣南縣城東南120多公里,坐落在南屏鎮安王辦事處,距鎮政府所在地16公里外的一座海拔1800多米的突兀山峰上。從峰巖洞到山外的通道極為狹小,並且處在懸崖峭壁的石縫之中,別說什麼來往車輛,就算是騾馬都是舉步維艱。
別說沒錢購買建材,就是有錢也無法搬運過去,而且最重要的是水源非常匱乏,建築難以完成。
貧困的生活,使得峰巖洞人的搬遷夢想一拖再拖。不過在1999年7月,雲南省政府決定資助峰巖洞村每戶人家一萬元,幫助村民們搬出峰巖洞。2000年春,國家民委發起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快邊境地域經濟建設的“興邊富民行動”,在國家民委、上海市、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為峰巖洞的搬遷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由於通往峰巖洞的道路艱辛,南屏鎮撥出了15萬元用於修築道路的資金。一旦這條道路修建完成,那麼運送物資便不再困難。於是,由整個南屏鎮的9個行政村基幹民兵組成的一支300多人的修路隊伍誕生了。這個隊伍在南屏鎮人武部長宋待舉的帶領下進入了深山。他們歷經風吹雨打,千辛萬苦,在整整120天的時間裡沒有任何人休息哪怕一天!在他們的努力之下,一條18千米長,與323國道相連的簡易公路修通到了峰巖洞前。緊接著又展開了如火如荼的建房專案,全村青壯年皆來參與,每組都有共產黨員和民兵排長負責,確保工程質量。全村的房子都按照人畜分居、通沼氣、有兩個飲用水窖的標準建造。
全村的村民齊心協力,只用了10多個月的時間,幾十戶人家就全部搬出峰巖洞,徹底告別了歷代生活的地方,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
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當地的政府趕忙為村民們引入自來水管,並且修築了搭接董馬線柏油路的水泥公路,真正讓峰巖洞的村民們實現了與全國人民一道共同走向小康生活的願望。曾經的峰巖洞村村民的生活是十分艱苦的,而現在的峰巖洞村村民不僅十分幸運而且非常幸福。因為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勤勞善良的峰巖洞村村民,一定能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當村民們全部搬出峰巖洞以後,洞內依然保持著村民們生活時的模樣,那些門窗房屋,那些圈舍禽窩雖說村民已經搬出洞穴,但他們留下的卻是完整的穴居文化遺蹟。隨著雲南當地的新聞發現並報道了峰巖洞之後,這個“與世隔絕”數百年的奇特之地,終於被世人所知曉。當峰巖洞的訊息傳到外界以後立刻引起了國家乃至世界的關注!各領域人士對這個訊息皆是一喜,就如同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對“峰巖洞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是迫不及待地前往峰巖洞,瞭解其建築、人文、歷史等等各個方面。
各路學者和記者聞訊前來,原本很少有外人到訪的峰巖洞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
儘管前往峰巖洞的路途遙遠並且山路崎嶇,但是來此到訪的人們卻是在不斷地增多,生怕錯過了這番奇景一般。隨著這個峰巖洞的奇觀逐漸被外界知曉,逐漸成為一個有旅遊開發潛力的地方,洞內也建立起一座“民俗博物館”,供專家考察研究,讓遊客觀光。
也許當遊客們來到峰巖洞時,看到的是一番令人驚訝的原始村莊。曾經的舊房舊舍仍然在那裡屹立不倒——一樓一底,沒有房頂,牆壁的組成部分更是各種各樣,有石牆、土牆、木牆,有的僅僅是柵欄。而房屋裡面是固定的灶臺、石缸、石臼、石磨等等。還有曾經村民們使用過的生產生活用具,譬如木質物品,竹編籮筐,石制磨臺等等。更有村民們各自供奉的神仙塑像;有幾家居然還擺放著待用的壽木。此番景緻,令人產生了無限的想象,想象曾經的峰巖洞村村民在這裡生活的景象。更令人驚歎,這如同現實版的《桃花源記》的“穴居遺蹟”。
這與世隔絕的奇景,帶給人極大的震撼,似乎帶人回到了遠古時期的人類群居的生活。當峰巖洞村的村民們來到洞外的大地上,看著這個不同的晴朗天空,他們眼神中不禁閃爍中未來新生活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