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一開始,中美雙方的軍事基礎是極不對等的。
一、中美軍力
電影《長津湖》中,很多觀眾都注意到了囂張的美國空軍,不免會有疑問,我志願軍就沒有空軍嗎?都到哪去了?本篇文章,小編就此問題展開,為大家儘可能全面地呈現出抗美援朝時期雙方空軍的參戰情況。
美軍被稱為是“武裝到了牙齒”,作為世界強國,其軍隊有著強大的軍工產業作後盾,裝備先進、彈藥充足,物資供給有保障,海陸空三軍協調推進,對戰爭程序有著極強的影響力,其中最讓志司頭疼的,就是其空軍。
反觀我志願軍,手持的是“萬國牌”裝備,因為建國伊始百廢俱興,軍工業發展落後,各方面後勤保障十分困難,入朝作戰是以陸軍為主,而很大一部分武器裝備是繳獲得來的,有美國造,也有日本造,還有我軍戰士後續拿到的蘇聯提供的武器裝備。
但在軍事力量對比中,最鮮明的不是陸軍,而是空軍!
美國在這場戰爭中,投入的飛機數量超過一千餘架(注:根據資料顯示,蘇聯空軍擊毀敵機1106架),而我志願軍的高炮才幾十架。千餘架飛機,在戰場上任意肆虐,幾乎沒有任何阻力,這給我志願軍後勤保障、物資供應、行軍作戰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我國組建空軍時間短,飛機數量有限,能入朝作戰的軍機更少。兩軍作戰,誰佔領了天空誰就佔據了絕對優勢,而這成為了志願軍的致命短板。
但事情尚有轉機,因為當時還有蘇聯在背後默默支援,蘇聯同樣是個世 界強國,海陸空三軍都極其強悍,武器裝備也十分先進,如果蘇聯空軍入朝作戰,既能壓制美帝空軍的囂張氣焰,也能配合地面部隊出奇制勝,志願軍便能如虎添翼。
二、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
實際上,在抗美援朝初期,我軍就組建了自己的空軍部隊,於1950年10月創立,番號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由劉震擔任司令,後由聶鳳智代理。
建立初期,志願軍空軍部隊共5個師,共計300餘架飛機。而同期的美國,出動戰鬥機超過一千架,戰機效能極好,而且飛行員中不乏參加過二戰的王牌,戰鬥經驗豐富。反觀志願軍空軍部隊,飛行員戰鬥經驗不足,飛行時長平均只有100小時。
雖然兩方都是空軍,但是很明顯志願軍的空軍部隊,很難對美軍空軍形成有效鉗制甚至是打擊。
最關鍵的是,我軍軍機的作戰半徑短,推進作戰需要有前進機場,而在北朝鮮修建的簡易機場卻時常遭到美軍機的轟炸,以至不能使用。而使用國內機場,就很難對三八線以南的美軍形成威脅,也無法有效支援我軍地面部隊。
在此情況下,尋求蘇聯空軍的支援就顯得十分緊迫。
三、斯大林的態度
在志願軍入朝作戰前,中蘇就作戰問題達成過協議,即我國出動地面部隊入朝,而蘇聯提供空軍進行配合作戰,同時由蘇聯提供部分的武器裝備。
顯然,如果一開始就按照這個方案進行,那麼志願軍無論是行軍作戰,還是物資供應都將得到有力保障,志願軍的作戰條件和生存條件都將得到保障。
為此,在政治局一致透過抗美援朝決議後,彭老總前去籌備入朝作戰,周恩來總理和林總二人前往莫斯科進行協商,就蘇聯空軍出兵問題和武器裝備支援問題進行討論,一個總理加上一個元帥,此次前往莫斯科的規格不可謂不高,也足見我方的重視程度。
然而,周恩來總理和林總抵達莫斯科後,斯大林的態度變了。
此時的他,並不打算派遣蘇聯空軍,隨從志願軍一道入朝作戰,或許是出於美蘇作戰不利於控制局勢的考慮,亦或者是對志願軍迎戰美軍的底氣不足,斯大林提出蘇聯空軍沒有準備好,將延緩出動。而至於金日成方面迫切求助,斯大林則建議中國如不出兵,可讓金日成在東北組建流亡政府,以待時機。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專程前來協商的周總理震驚不已,他連忙將這一變故向北京毛主席做了彙報,很明顯蘇聯這是要看中方的決心和美帝的反應,順勢決定進退,而此時國內引進就抗美援朝做出了決議,進入準備階段了。
對於蘇聯方面態度的轉變,毛主席震怒,甚至又把前去籌備作戰的彭老總召回了北京。但最後,毛主席毅然決心入朝作戰,畢竟是偉大的戰略家,毛主席很清楚北朝鮮被佔領的嚴重後果。
“即使蘇聯暫緩出動空軍,我們中國人也要克服千難萬險,出兵援朝”。
毛主席下定了決心,並電告莫斯科闡明瞭中國的決心和主張,我志願軍部隊很快便跨過鴨綠江。
美軍的飛機,讓北朝鮮的軍隊吃了不少苦,在見到志願軍部隊後朝鮮的同志就迫不及待地問是否有飛機,當得知沒有後,他們顯得十分失望。然而接下來的志願軍打的幾次戰役,卻震驚了所有人。
當志願軍與美軍交戰後,斯大林決定派遣蘇聯空軍,前往安東地區承擔防空任務,並且與美軍飛機有過交戰,但並沒有入朝作戰。也就是說,蘇聯空軍只是在防守,而沒有主動出擊,這就意味著我入朝後的後勤補給線,並沒有空軍提供安全保證,美機依舊在此狂轟濫炸,我志願軍束手無策。
蘇聯空軍不進攻,不僅對志願軍不利,對於蘇聯空軍自身也非常不利。因為斯大林要求蘇聯空軍承擔防空任務而不是出擊,並且作戰範圍被限定在了鴨綠江一帶,只防不追,這在具體作戰中很被動,美機來混炸一圈,見利就打,不利就走,而蘇聯空軍卻不能越線追擊。
四、長津湖後,蘇聯空軍參戰
志願軍入朝後不畏艱難,連著幾次戰役,把美軍打得節節敗退,這一點華盛頓看得清楚,莫斯科也看得清楚。長津湖一戰,更是打得美國王牌部隊狼狽不堪,數十萬軍隊瘋狂逃竄,北朝鮮失地大部分被收復。
但戰役至此,並沒有結束。
斯大林對志願軍信心大增,向我國派駐大量給戰鬥機和地勤人員,隨時準備入朝作戰,同時將米格15戰機移交給中國,我志願軍的空軍力量由此得到了根本改善。
當然不止於此,對於先前派駐安東地區擔負防衛任務的蘇聯空軍,斯大林也下了作戰命令,要求蘇聯空軍越過鴨綠江,保護至清川江的交通線,也就是說,蘇聯空軍正式入朝參戰了,但當時是秘密參戰,他們穿的都是志願軍的服裝。
蘇聯空軍戰鬥力強悍,以往在空中肆無忌憚的美帝軍機,很快就吃到了苦頭,在蘇聯空軍的威懾下,美國空軍不敢再在空中隨意肆虐,尤其是鴨綠江防線和志願軍的後方交通線,不敢隨意前往轟炸。
但退回三八線後,美軍的反攻也在醞釀當中,為避免與蘇聯空軍硬碰硬,美軍方面派出轟炸機在七千米的高空中進行投彈。由於是低空投彈,精準性大大降低,美軍的空中優勢就這樣被打破了,但對志願軍的威脅依舊很大。
隨著戰役的深入,志願軍的戰線越拉越長,清川江以北的交通線由蘇聯空軍進行保護,但是清川江以南的補給線,卻依舊被美軍狂轟濫炸。
對此,彭老總專門尋求蘇聯駐華顧問的幫助,希望蘇聯能提供更多的空軍支援,沒有得到斯大林的指示,顧問扎哈羅夫對此保持沉默,彭老總對此深感不滿,但很快事情就得以解決。1951年三月一封周總理擬定的電報,發到了斯大林手裡,其中提到彭老總強烈希望蘇聯空軍入朝掩護交通線。
兩天後,斯大林回電:
“如果你能在丹東地區留兩個中國空軍師掩護當地的電站和交通線,我就將同意別洛夫將軍指揮第151和第324兩個殲擊師轉移到平壤,並將派遣高射炮掩護機場”。
顯然,此時的斯大林比戰前爽快得多,究其原因是他對戰局的把控和對我志願軍戰鬥力的信任。
緊接著,在廟溝、大堡、大孤山三地建成了機場,大量的蘇聯空軍進入朝鮮,加入到了掩護志願軍後方的戰鬥當中。
而在蘇聯空軍入朝作戰後,我志願軍空軍部隊也得到了較快發展,僅米格15戰鬥機就裝配有100架,另有圖2飛機60架,同時在蘇聯空軍的幫助下,我志願軍空軍另有2個強擊機師、4個殲擊機師完成作戰準備,可以隨時出動。
五、蘇聯空軍VS美國空軍
一邊是在戰場上狂轟濫炸的美軍戰機,一邊是大量入朝的蘇聯空軍,在戰場上碰面甚至是展開空戰,就無法避免。
1951年8月,開城談判破裂,美國立即派遣大批空軍對我軍陣地、交通線進行狂轟濫炸,而此時的蘇聯空軍已經部署完畢,得到訊息後,蘇聯空軍立即出動進行反擊,朝鮮戰場上大規模的空戰拉開了帷幕。
十月末,44架米格戰鬥機,對美軍機群進行突襲,該機群由21架轟炸機和200架護航機組成,兩支編隊展開空中激戰,最終以美軍12架轟炸機被擊落而告終。被擊落的轟炸機,是當時造假極其昂貴的B29轟炸機,為此美國空軍下令禁止該機型白天飛入朝鮮西北部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1年後半年開始的空戰中,志願軍空軍和蘇聯空軍在並肩作戰,而且志願軍空軍部隊在戰場上打出了優異的成績。
志願軍空軍採取車輪戰打法,殲擊機第4師率先出動,參與空戰10次(其中大規模空戰7次)擊傷擊落美軍機共24架。緊接著第3師出動,參與空戰23次,擊傷擊落美軍機共63架。
此後,由3師4師率領,我志願軍殲擊機第2師、6師、12師、14師、15師、17師、18師輪番入朝參戰,殲擊機師共9個,僅1952年上半年5月底,就擊傷擊落敵機共163架。
在我方空軍的打擊下,來自敵B29轟炸機的威脅被消除,志願軍後方發交通線得到了保護,並被維持至戰爭結束。而米格戰鬥機帶給美國空軍的恐懼,還遠不止於此,經歷過米格恐懼後,美軍飛行員對米格15殲擊機畏懼久久不能消除,以至於將由米格殲擊機守衛的交通線稱之為米格走廊。
在戰爭期間,蘇聯空軍先後派遣10個師入朝作戰,參戰人數多達72000餘人,擊毀敵機1106架,損失飛行員120人,在整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對於蘇聯空軍的參戰,華盛頓和莫斯科都保持著“高度的默契”。蘇聯方面,斯大林要求所有戰機從中朝領土起飛,消除所有蘇聯標識,偽裝成朝鮮或中國飛機,飛行員均穿中國軍服等,目的就是不向外界公佈蘇聯空軍參戰的訊息,避免世界大戰發生。
而美國方面,對於蘇聯人參戰已經掌握了訊息,艾森豪威爾得知蘇聯空軍參戰後,並沒有將此訊息公佈與眾,而是將其束之高閣就當沒有發生,或不知情,因為美方也怕美蘇產生直接衝突引起世界大戰。
最終,在蘇聯空軍的配合下,經過志願軍戰士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偉大勝利,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而我國空軍,也在此次戰爭後,得到了較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