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來源於@什麼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cloudliu
和我預言的一樣,顯示卡價格崩了,相信有不少同學將裝機也列到日程上來,究竟被壓抑了那麼久。現在顯示卡價格是便宜了,面對繁繁雜雜眾多的主機板CPU型號有迷糊起來,不知道應該怎麼選了,我在這裡就來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這次推薦分成兩個部分,前面是主流組,後面是高階組,這兩部分的推薦邏輯有所不同,主流組的推薦邏輯是在保持品質的情況下,完全價效比優先原則,將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而高階組則需要更多考慮到心理上的滿足(消費主義)。
首先是完全不推薦intel 12代和AMD Zen 3系列之前的CPU產品,之前的11代和Zen 2相比現在的12代和Zen 3效能相差很大,i9打不過i5,完全就是矽渣,完全沒有購買價值。
對於遊戲玩家而言,一般裝機CPU的選擇原則,是顯示卡優先,首先將預算留給顯示卡,再選擇CPU。上圖是我做個一個顯示卡/CPU搭配組合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組合的推薦級別,顯示卡部分如果大家有疑問,也可以在評論部分留言討論。
供電的基本概念和晶片組差別
大家在大概確定好選擇什麼顯示卡什麼CPU以後,就是主機板選擇的問題。主機板選擇需要考慮兩個方面:
- 供電方面的規格
- 功能和擴充套件性
先說供電,主機板的供電規格決定能夠支援的CPU功耗,單相的能夠承擔的電流越高,相數越多,那能夠支援的處理器功耗也就越高,但這也並不是說主機板供電規格大於CPU功耗就可以,主機板供電有更大餘量,那單相的負載越低,溫度越低,穩定性和超頻效能也就越好。
處理器功耗超過主機板承載能力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主機板沒有做適當限制,這樣會導致供電溫度過高,影響穩定性並導致被動降頻,另一種情況是主動設定功耗限制Power limit,將處理器功耗限制在一到兩個特定功率,並且有對應的時間閾值,滿載到多少秒就限制到多少W,但這樣的限制會降低持續滿載任務的頻率從而影響效能,不過一般遊戲都不是持續滿載,並不會觸發功耗限制,即使是限制功耗對於遊戲效能影響也不大。
再就是功能和擴充套件性,功能和擴充套件性很大程度是由主機板晶片組決定的,不同晶片組核心差別在於PCIe的規格數量,其實M.2/USB/SATA的擴充套件能力本質也是由PCIe決定。
intel方面,H610相比B660的主要差別在於PCH下的PCIe不支援4.0,不支援RAID,最多隻支援2個記憶體,記憶體其實我覺得無所謂,PCH不是4.0主要是影響到第二個擴充套件M.2,其實我覺得也算太重要。
H670基本沒什麼存在感,Z690的擴充套件性全方面就要好的多,同時支援超頻,該有的都有。(雖然PCIe 5.0理論上H610/B660也支援,但主機板廠商考慮成本一般只在Z690上實現)
AMD這邊,超頻支援方面更為厚道,除了入門級的A520都支援。X570相比B550最大的差別是PCH也是4.0的。B550和B450的主要差別是CPU直連的顯示卡和M.2支援4.0,B450在預算十分緊的時候,也是可以接受的選擇。B450相比A520在擴充套件性上十分相近,在BIOS完善之後處理器支援也沒什麼差別,同時支援超頻,因此B450相比A520更為值得推薦。
主機板品牌推薦
主機板品牌方面我還是首先推薦華碩,華碩公司體量比較技嘉和微星要大得多,這樣使得在研發實力,特別是BIOS/軟體研發實力和QVL相容性上有明顯優勢,同時品控和售後政策方面也更好,高階方面,ROG的工業設計還是更為線上,依然還是保持信仰一般的存在;
微星在研發實力上僅次於華碩,在同價位的產品上規格上相比華碩可能要稍高,特別是迫擊炮系列是近年來頗為成功的爆款,在效能調校上相比華碩更為激進,但在品控上是要略差於華碩;
技嘉先不說ZZZQ的問題,其在產品研發能力上相比華碩/微星有明顯的差距,這從BIOS更新頻次和記憶體相容性方面體現的差距就很明顯;
華擎的水平在微星和技嘉之間,現在的問題是價格優勢不明顯,使得其大多產品缺乏競爭力,但在ITX這樣錯位市場還有一定賣點;
銘瑄現在基本是梅捷研發,水平比其他國內品牌還是強一篾片,對於H610/B660這樣不折騰的型號在足夠便宜的情況下,還是可以考慮。
具體產品的推薦
現在主機板和CPU商家一般都是以套裝形式銷售,相比單獨分開購買更便宜。我在這裡透過表彙總方式羅列主要產品的規格和價格,以方便比較。(價格是截止4月4日非耍猴實際可以買得到的價格)
價效比組
首先是綠色的入門組,H610M有-K -E -A有三個型號,主要差別在於-E多一組M.2 -A再多一組ARGB介面。-E比-K差價很小,更為推薦-E,而至於-A就看使用者對於燈光是否有要求。B660M-K要貴100,前面說過主要差別是PCIe 4.0/M.2規格數量/USB數量/RAID支援,我覺得對於一般使用者,還是H610M-E/A更為划算。
另外這4個主機板記憶體都為2個,供電都為8相,就是典型的丐板,有可能有同學會有牴觸情緒。但從使用角度出發,2根16G就有32G,這足夠滿足絕大部分使用者的容量需求,內8相供電經過我測試可以支援到125W,而12400滿載不到80W,這些丐版的供電規格其實也綽綽有餘。既然你只選擇i5就說明預算並不太寬裕,省下幾百加到顯示卡/SSD甚至外設上會對體驗有更為明顯的提升。
高規格的TUF和迫擊炮的B660M大概要再貴600,這兩個主機板供電可以支援到200W以上,上12700K甚至12900K也沒多大問題。這2個主機板可以說是12700的最佳搭檔,12700在不限制功耗的情況也差不多有200W,上12600K雖然不能超頻,但也在合理搭配範疇。
大版或者更高規格的B660,包括DDR5的B660我都不推薦,選擇B660就是為了省錢,把豆腐盤成肉價格就沒什麼意義了,還不如上一般價位的Z690。
主流組
Z690-P這樣的千元價位主機板合適搭配12600K/12700K使用,而TUF就可以比較好的應對12900K。
微星的PRO Z690-A D4相比-P稍貴一點,但在供電方面更強,超頻效能更好,甚至林大發的BIOS更新也更勤快,甚至被大家吐槽為微星的“真旗艦”。
一千多價位的Z690有些型號同時有DDR4和DDR5型號,現在情況是高階D5記憶體現在價格過高,動輒3K以上,僅僅是土豪機的錦上添花,低頻D5效能甚至還不如D4,並且也不便宜,因此我僅推薦D4版本。
另外中間價位的B660/Z690我在這裡僅列出了不帶Wifi的基本型號,帶Wifi的價格大概要貴大幾十,各位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
ITX是華擎最有存在感的領域,特別是在華碩華擎都沒有推出DDR4的Z690i的情況下,華擎基本就陳了唯一選擇。 華擎的ITX B660/Z690板型和規格十分接近,但價格相差了一倍。我只測試過8相供電的Z690,供電是125W水平,可以帶12600K,但並不能充分發揮12700K/12900K的效能,6相的B660估計只能搞定12400,帶12600K就有點勉強,但也不是不能用。受限於ITX系統的空間,Z690的擴充套件性優勢也發揮不出來,考慮一倍的差價在這裡我更為推薦B660m-ITX。
高階組
高階就是全是ROG的天下。高階組的思路和之前不一樣,並不是單純的價效比優先,而是更多考慮到心理層面的滿足,簡單的說,就是爺有錢,怎麼高興怎麼來。
讓我最為高興的不是更好的超頻能力,而是更好的RGB燈光體驗,雖然在ARGB定義上並沒差別,但在工業設計、軟體互動體驗,還是生態體系的構建上其他品牌都差距甚遠。
Z690-A是唯一一塊ROG D4的Z690,單純說在規格上同TUF比較接近,但在外觀顏值上有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對於準備組裝一套全白主機的同學。此外ROG的BIOS在功能方面更為豐富,比如可以看處理器SP分數,來衡量潛在的超頻能力。
再往上就是DDR5了,所有D5的大板我都只推薦搭配12900K,因為D5主機板和記憶體都價格不菲,特別是需要充分發揮效能還是需要昂貴的6000以上頻率的三星和海力士顆粒。如果在D5平臺上上12600K/12700K其實遠不如再將處理器向上提一檔收益明顯。現在階段D5僅僅是土豪玩具的錦上添花。
首先是STRIX F和E,這2個主機板外觀給人感覺差不多,但E的規格更高,主要差別是:
- 70A 16+1和90A 16+1的供電差別
- Q-CODE偵錯燈
- HyperM.2 SSD擴充套件卡和PCIE拆分
我覺得STRIX E貴的還是有道理,加錢還是值得的。
再上就是純血的ROG HERO,規模供電,處理器和記憶體超頻效能進一步提升,BIOS的調校功能更為完善,這部分內容可以參看我之前的本站評測:i5更比i9強 英特爾12代處理器暨ROG Z690 HERO評測報告
FOEMULA和HERO基本是一樣的PCB設計,但單相供電規格更高,還增加了EKWB的供電水冷頭,OLED螢幕和10G網絡卡,更為合適分體式水冷和萬兆NAS玩家,還有白色顏值愛好者。
APEX是完全為超頻而生的主機板,甚至在顏值和擴充套件性上做了一些妥協,如果你準備好了壓縮機和LN2大炮,並且對上3Dmark名人堂或者hwbot有興趣,那APEX就是你的歸宿。當然如果你不知道我上面說的什麼,也不是不能買,APEX 2記憶體插槽的設計讓D5記憶體頻率可以上到7000這樣更高的頻率。
微星的Z690 UNIFY/Z690 UNIFY X/Z690I UNIFY在定位上對應HERO/APEX/和Strix Z690i GAMING,但微星的高階我接觸較少就不做評價。
本期將intel平臺推薦介紹完了,各位覺得怎麼樣,在硬體選購中遇到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提出,我會盡量解答。如果大家覺得還不錯,大家可以點贊,稍後我將會更新AMD平臺推薦的下篇內容。
作者宣告本文無利益相關,歡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