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至聖先師孔子在晚年時曾有言:“時也命也,慎始善終,盡人事,聽天命。”
孔子是公認的大聖人,一生都不信鬼神,為何晚年的他會認為“時機”和“命運”最為重要呢?因為這一生的經歷,讓他感悟頗深。
年輕的時候,孔子從諸多經典中,提煉出了自己的核心觀點,那就是“仁”。為了將“仁”的智慧傳播出去,孔子走遍了千山萬水。
那時候的孔子認為,事在人為,只要自己付出了,就一定可以有所收穫。可是,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孔子卻遭遇到了命運的打擊。
沒有人肯相信他的說法,沒有人肯收留他。因此,他甚至一度忍飢挨餓,狼狽不堪,差點便死在了路途當中。
這段無奈的人生經歷,讓孔子明白了這麼一點,人生,講究的是“機遇”和“命運”,這是我們所不能違背的現實。
從孔子這段經歷中,相信我們也會感慨,就連孔子這般的大聖人也無法完全掌控個人的命運,又何談是普通人呢?
其實,我們不需要為了“命運”而較勁。因為人間一切事,上天早註定。哪怕我們再爭,也爭不過天。
02
每個人都有年輕氣盛的時候,就像孔子一樣,認為自己的觀念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因此,他們便認為,我命由我不由天,就讓自己“爭”下去。
其實,“爭”這種行為,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事在於,這是我們積極做人的象徵。只要我們選擇了“爭”,那我們就會有無上的動力和進取的想法。
而壞事在於,有很多事兒,都不是“爭”來的。尤其在人生這段過程當中,我們能吃多少飯,能有多長的壽命,我們都無法“爭取”。
曾有過這麼一個商業奇才,他認為自己才華出眾,能力勝人一籌。因此,他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也能“勝天半子”。
在商業鬥爭中,他採取了諸多的做法,布了一大堆的局,只想更好地謀求自己的利益,讓自己創造的商業價值最大化。甚至有些時候,他還踐踏了底線。
後來,他的計劃出現了失誤,不僅賠了很多錢,而且還把自己送到了牢裡面去。這個時候,他“勝天半子”的希望也就落空了。
古人說得好,人有十算,難抵天之一算。
你謀求了一生,也許還是逃不過上天的掌握。有些時候,在天道面前,任何人都只能順從,而不能自作主張。
03
相信很多人都會提出這麼一個疑惑,既然人之命運不由我們掌控,那我們是否就不用奮鬥了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說。
首先,天道酬勤,這終究是鐵律。我們做人要勤奮,這是餵飽我們肚子的唯一做法。但是,努力並不是萬能的,它也是有侷限性的。
其次,這個社會的人太多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慾望訴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這個時候,又有多少人可以脫穎而出呢?很遺憾地說,一百個當中,只有一個。
之所以人們爭來爭去都成功不了,就是因為百裡挑一的人太少了,而普通人卻太多了。
試想,我們到底是普通人呢,還是那百分之一的人呢?實際上,我們都是普通人,而難以成為後者。
後者,那註定是青史留名的人物。那些有錢有勢的人,他們佔的比例很少,所以他們很突出。那些才華蓋世的人,他們佔的比例更少,所以他們能受到世人矚目。
普通人,要想跟有錢有勢的人“爭”,這有可能嗎?遺憾地說,沒可能,也沒必要。因為雙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的。
普通人,要想跟才華蓋世的人“爭”,這有希望嗎?說得絕望點,沒希望,也沒必要。因為雙方的使命本就存在著差別。
04
做人,還是別“爭”太多最好。特別是那些活透的人,他們的感悟會特別深刻。
三十歲的時候,也許你還會爭取。可是,四十歲之後,你卻不想爭取了,而是想過點悠閒的小日子。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人已然活透了。
人到中年之後,自然就會明白,有很多東西,都不是能“爭”來的。該屬於你的,終究屬於你。而不屬於你的一切,哪怕你得到了,也會瞬間失去。
你本來就出生在豪門當中,自然住別墅,開豪車。擁有這些條件的人,其實只要稍微努力,就能讓家業維繫下去。
相反,你本來就出生在小山村當中,沒車沒房。這個時候,你的終極目標,只不過是到城市定居罷了。因此,無論你怎麼爭,都很難做到住別墅,開豪車。
宋代名相呂蒙正曾有言:“萬般皆由命,半點不由人。”
我們不必盲從命運,可我們卻要接受命運的現實。很多事兒,都並非人力可以改變。在諸多的情況下,人們可以做到安穩一生,就已然很不錯了。
做人,盡力就好。而結果如何,不必去爭,也不必糾結,淡然點,坦然點就足夠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