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從政在國外並不新鮮,最為耳熟能詳的莫過於美國第40任總統里根、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施瓦辛格,還有現在炙手可熱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而在中國,除了文藝界的人大代表之外,罕有演員直接轉行當官的先例,如果硬說有的話,那大家一定會想到那些年春晚語言類節目的常客——牛群,也就是後來的牛副縣長。
放著名利雙收的當紅相聲演員不做,選擇去安徽蒙城當一個“七品芝麻官”,牛群的急流勇退著實讓人費解。
難道說牛群是個“官迷”,或者是這個副縣長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吸引力嗎?如果你耐心看到最後,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牛群:趕鴨子上架走上專業道路
牛群的父親是一位中共地下黨員,長期在天津執行秘密任務,1937年因為身份暴露,被組織安排去了延安,這一去音訊全無,直到12年後的1949年全國解放才和家人團聚。也就是在這一年,牛家的老么牛群在曲藝之鄉天津呱呱墜地。
牛群從小就對醫生和教師的職業情有獨鍾,他覺得教書育人和救死扶傷是最美好的事情,只是後來因為家庭成分不好,讓他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只能無奈地與他最心儀的這兩種職業告別。
1970年,牛群參軍入伍進入了某通訊連。不久後,團部搞了一次演唱匯演,牛群因為是“城市兵”被人架上臺表演,即興唱了一段天津快板,技驚四座,他所在的連隊因此被評為全團第一名。
這次表演,算是在偶然中開啟了牛群的演藝之路。牛群因為這次表演成了部隊裡的紅人,很快就被選入了軍宣傳部。
1973年,北京軍區會演。本來牛群還要表演一段天津快板,可是因為要補一個相聲演員的缺,牛群又被趕鴨子上架地客串了一把捧哏演員。
雖然沒什麼經驗,但經過幾天突擊訓練,加上捧哏演員的詞本就不多,最後總算有驚無險地把一段活順利使完了,效果也算差強人意。
有意思的是,不久後,因為這段“冒名頂替”的表演,牛群被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的邊防文化工作隊相中,成了一名專職相聲演員。
從業餘到專職,從純興趣到拿工資,按理說牛群應該高興才對,可事實卻恰恰相反,用牛群自己的話來說,那一時期真叫“痛苦”。
因為牛群不是科班出身,相聲的根基很差,根本就逗不樂觀眾。
1979年,牛群參加全軍會演說了一段相聲《原形畢露》,臺下沒一個觀眾笑的。牛群回憶那時候的場景都有些無地自容,自己在臺上吐沫橫飛地說著,餘光看去,觀眾一個個苦大仇深地看向自己,真的是越說越沒自信,越說越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更難堪的還在後面,在他們返回駐地的大巴上,他聽見有人私下議論:“也不知道從哪調來一個傻帽,那相聲說的能把活人說死過去。”牛群聽到這番話,大冬天的寒冷也擋不住他渾身冒汗,面紅耳赤,他很想反駁幾句,卻發現根本沒這個底氣。
牛群經過這件事後,痛定思痛,決心知恥而後勇。為此,他先後拜師自己的老丈人劉學智和相聲名家常寶華,系統學習相聲的表演方法。
在兩位相聲大師的悉心調教下,牛群的進步神速,並且在首屆全國相聲大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總算證明了自己。
從前文看,我們不難發現牛群曲藝道路的特殊之處,他並不是個從小就熱愛傳統曲藝的人,而是因為種種機緣巧合被人為地推到了前臺,不明不白地轉行成了職業相聲演員。
牛群后來所做的種種努力,也是因為他天生不願意服輸,憑藉一股倔牛的蠻勁闖出來的一片天地。他究竟是不是真的熱愛相聲這門藝術,並心甘情願為止奉獻一生,誰也說不好。
這或許就是牛群在2000年毅然決然轉行當蒙城縣副縣長的原因之一,既然不是真愛這門藝術,創作也遇到了瓶頸,何不急流勇退,去做自己更感興趣的事呢?
牛群、馮鞏:性格不同最終分道揚鑣
提到牛群,自然而然要脫口而出另一個名字——馮鞏,他們二人自打1988年開始就繫結在一起,為廣大觀眾奉獻了許多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
1973年,16歲的馮鞏拜入相聲大師馬季門下學習相聲。雖然馮鞏比牛群小8歲,可與牛群相比,馮鞏的相聲根基明顯更加紮實。無論是當年還是現在,馮鞏對相聲和舞臺的熱愛,一直初心未改。
我們不提兩人藝術道路上的互相成就,單說二人的性格特點。
牛群的性格跟他們二人1994年春晚相聲《點子公司》中的形象近似,他本就是個點子很多的人,一會一個想法,一會一個主意。他善於交際,朋友遍天下,加上自己喜歡攝影,整日裡東奔西跑,很難得坐下來跟馮鞏一起對對活。
反觀馮鞏卻是個對藝術非常專一的人,一有時間就喜歡靜下心琢磨相聲作品,打磨新段子。兩個人截然相反的個性,註定他們的合作難以持久。
有人可能不同意,搭檔性格互補不挺好的嘛。你看郭德綱和于謙,生活裡也是于謙好玩,郭德綱好靜,也不耽誤兩人琴瑟和鳴,互相成就。
這話倒是沒錯,可是你仔細想想,郭德綱是捧哏,在一段相聲中的角色至關重要,他能靜下心來設計包袱,于謙只需要默契地配合就好。再說于謙的玩也無非就是喝酒交友,經營自家的馬場,從沒說要轉行啊。
牛群馮鞏跟郭德綱于謙正好反了過來,牛群是逗哏的,馮鞏是捧哏的,逗哏的不務正業,捧哏的再努力又有何用呢?
即便在當副縣長之前,牛群也並不安分,演出之餘各個領域他都有涉獵,只是最終都沒有做成。
馮鞏心裡當然不是滋味,他看得出來,自己的搭檔明顯沒有把相聲當成一生的事業,遲早是要轉行的。馮鞏明白,牛群靠不住,必須給自己找一個替補搭檔,才不至於事到臨頭太過被動。
1994年,中國明星足球隊成立,愛張羅的牛群成了球隊隊長,隨後他帶著這支明星隊轉戰祖國大江南北,瘋狂走穴吸金。
後來牛群又收購了一家即將倒閉的雜誌社,開始辦《名人》雜誌,只可惜發行不到一年,就因為經營不善停刊了,還一度爆出雜誌記者討薪事件。
牛群就像童話故事裡的熊瞎子掰玉米,一路走一路掰,一路掰一路扔,到最後不但什麼都沒撈到,還失去了曾經合作無間的親密搭檔。他很後悔,可惜已經晚了,兩人的關係再也不可能回到當初的模樣了。
這就是牛群離開馮鞏去當副縣長的第二個原因:由於牛群自己的“朝三暮四”,牛、馮之間出現裂痕,牛群心高氣傲選擇出走,馮鞏換了新搭檔郭冬臨重登2000年央視春晚。
專業對口的“掛職”副縣長
1999年,牛群開始為蒙城縣的一家牛肉乾企業代言,這條廣告一經播出,該企業的銷售額暴漲。當地領導非常感謝牛群,專門擺下酒宴,席間領導提出要給牛群爭取一個“名譽縣長”的稱號,也就是掛職副縣長的職務。
牛群一聽,立刻雙眼放光,這麼多年以來他幹了不少事,可唯獨沒當過官。眼下自己正不知何去何從,有這麼好的機會送上門,當然不能錯過,雖然是掛職,可也是副縣長啊,牛群不假思索當即應允。
沒過多久,安徽蒙城縣人大常委會為牛群頒發了任命書,從2001年開始,牛群正式成為該縣掛職副縣長。
蒙城縣是當年全國第一養牛大縣,請牛群到牛群為牛群代言,當時被傳位一段佳話。兩方也算是各取所需,蒙城縣利用牛群的名人效應,打了一波免費的廣告;牛群也在自己事業的低谷找到了出路,實現了他從政的夢想。
牛群初到蒙城縣時,當地百姓還是舉雙手歡迎的,牛群也不負眾望,很快就透過自己的人脈關係在蒙城建了一家牛群商貿城,還拉來2個億的投資。
2001年,牛群拜訪河北農業專家袁振中,以拉動蒙城縣經濟的名義,要來了100畝優質大蒜種子;同年6月1日,牛群特殊教育學校在當地揭牌,鞏俐出任名譽校長。
牛群在蒙城縣的頭2年乾的是風生水起,一手搞經濟,一手促教育,深得當地百姓擁護。原本2002年12月應該期滿卸任的牛副縣長,因為村民的極力挽留得以繼續連任,只是牛群在第二個任期內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2004年有人發現,原本應該是公辦學校的“牛群特殊教育學校”,其實早在2002年6月起就變成了牛群的個人產業;牛群打著在當地建設一所國際一流學校的旗號,沒有交一分錢的土地出讓金,就取得了大片土地;牛群兩年在銀行貸款400萬,具體用途不詳,如今不知錢款去向。
牛副縣長的負面訊息鬧得滿城風雨,牛群卻突然從人們的視線裡消失了,人們議論紛紛,都說牛群是畏罪潛逃,有關部門迅速介入調查。
可最終的調查結果卻讓大眾有些意外,牛群沒有問題。
至於是壓根沒有問題,還是牛群採取了什麼補救措施,我們不得而知。牛群面向媒體發聲,說將會把自己的所有資產都捐獻給中華慈善總會“五子牛”特殊教育專案,死後還會捐贈自己的遺體用於醫學研究。這就意味著今後牛群不得擁有任何個人資產,只能靠工資度日。
從牛群的上述做法看來,似乎他自己也覺得愧對蒙城縣人民,希望透過這種方式“還債”,或許這也是他得以清白的代價。
牛群最後一次現身春晚
2005年,牛群找到馮鞏,希望還能繼續合作,馮鞏看著眼前這個滄桑的男人,有太多的話想說,可最終還是隻說了一個“好”字。
馮鞏聽說了牛群的事,這個時候,善良的他絕不會選擇對曾經的戰友、搭檔落井下石,他希望能夠竭盡所能拉他一把,哪怕就這一次。兩人排練了一個相聲作品參加春晚的選拔,可畢竟他們已經太多年沒有合作了,表演缺乏默契,這個節目並沒有被春晚導演組選中。
其實,兩人的落選並不意外,拋開合作的生疏以外,牛群如果按照現在的標準來衡量,屬於典型的“劣跡藝人”。儘管沒有正式定性,可要在出事第二年就登上春晚舞臺,還是有些牽強的。
2007年,牛群如願再一次登上了春晚舞臺,只是這一次他不再是主角,而是做了趙本山和宋丹丹的配角。提起這段小品,想必大家還能在回憶起那一句經典臺詞時會心一笑:“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鬥機,歐耶。”
牛群“妻離子散”晚景淒涼 一把好牌為何打得稀爛
也正是在這一年,58歲的牛群與妻子劉肅離婚了。劉肅說,她接受不了牛群事業上的“三心二意”,特別是在牛群當縣長出事以後選擇捐出全部資產,家裡的經濟狀況急轉直下。對於這個年紀的她來說,無法繼續陪著牛群繼續這種擔驚受怕的生活了。
劉肅明白,離婚對雙方都是一種傷害,但她更清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指望牛群不折騰是不可能的,只有選擇離開這一條路方能解脫。
離婚後,牛群再也沒有繼續他的演藝事業。
2009年,他在吉林衛視一檔《牛群:》的節目中擔任主持;2013年,在一部名為《201314》的愛情電影中分飾兩角,飾演車有輪和溫小固爸爸;同年參加浙江衛視《中國星跳躍》,以64歲的高齡從10米臺一躍而下;2014年,做了廣西衛視《第一書記》欄目主持人。
現在,牛群已經73歲高齡了,這位曾經炙手可熱的春晚常客,卻落得孑然一身,晚景淒涼。
追根溯源,造成這一切悲劇的正是牛群自己搖擺不定的心性,他一直不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在一次次嘗試當中,他徹底迷失了自我,而身邊的人也逐漸對他失去了耐心。一個沒有熱愛,沒有常性的人,是很難被社會認同的。
人若要成功,選擇和堅守同樣重要,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