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春晚舞臺的觀眾們,對相聲演員馮鞏都不會陌生,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多次登上春晚舞臺,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們,他在春晚的舞臺上對觀眾們常說的一句話:“我可想死你們了”,更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
馮鞏早年拜在相聲名家馬季的門下學習相聲的創作和表演,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來,在相聲表演舞臺上逐漸嶄露頭角,當時的人們,都並不知道馮鞏的父親有著十分驚人的家世。
馮鞏的曾祖父是馮國璋,他是著名的北洋三傑之一,創立了直係軍閥,在1917年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隨著網路的發達,這些資訊也在網上被人所熟知。
馮鞏在著名電影《建黨偉業》中就扮演了曾祖父馮國璋,這也被傳為一段佳話,但很多人還不知道的是,馮鞏的母親,同樣有著驚人的家世。
馮鞏的母親劉益素,是原天津市女二中的一名普通教師,她是清末民國初年京東第一家(也稱汀流河劉家)劉氏家族合義堂第六代後裔。
那麼,這個被稱為京東第一家的劉氏家族,又有著怎樣輝煌的傳承呢?
京東劉家從闖關東發家
日後被稱為京東第一家的劉氏家族,祖祖輩輩生活在河北省樂亭縣汀流河劉石各莊,遠在清乾隆初年時,劉氏家族的當家人劉福就有土地十數畝,屬於當地的殷實人家。
劉家的發跡,要從劉福之子劉新亭這一輩開始,在乾隆末期,劉新亭一面經營土地,一面開始了經商活動。
當時的劉新亭除了耕作家裡的土地以外,還做點小生意,是個走街串巷的貨郎,他還在集市上設立錢桌子,當時的錢桌子是在集市上放一張桌子,兌換制錢和金銀首飾,是個十分賺錢的攤販生意。
透過經商積攢了一定的資本後,劉新亭聽說了一個訊息,當時東北的龍灣(今天吉林的農安縣)一帶正在招墾開荒,當地非常缺乏農具和日用品。
眼光敏銳的他,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商機,就做了一個當時在常人看來十分冒險的決定:闖關東,去搞長途販運。
當時,與關內相比,東北的生產方式要相對落後,各地普遍缺少農具,如鋤板子、土布、棉花等非東北出產的物品,在東北的價格比關內要昂貴許多,而東北出產的農產品在關內也能賣上個好價錢。
劉新亭剛開始和夥計們一起肩挑販賣,獲利之後,生意擴張,就改為僱用大車販運,從關內去往關外時,運去鋤板、棉花、土布等物品,回程運糧、豆、土菸葉、蘭靛(染料)等東北物產到到關內銷售,這種季節性行商性質的買賣,也讓劉新亭積累了第一桶金。
隨後的十年時間,劉新亭獲利數百萬吊,他闖關東的這個決定也改變了這個家族未來上百年的發展軌跡和命運,京東劉家的發跡自此開始。
劉新亭的獨子劉如珴,也是一個極具商業頭腦的人,他繼承父業後,先在東北龍灣(今天吉林的農安縣)開設了廣發合商號,父子合力經營,由經營百貨到錢糧,家業如東昇旭日,蒸蒸日上。
後來劉如珴又將商號發展為經營百貨兼營匯兌,京東劉家在劉如珴這一代,積累資金達千萬貫,家資豐厚。
有了萬貫家財,劉如珴就琢磨著如何把家世傳承下去,他覺得仕農商三者缺一不可,就給三個兒子做了分工,長子劉兆京在家經營土地,次子劉兆年經營商業,三子劉兆熊讀書求仕。
後來劉如珴三子劉兆熊果然如他所願,考中舉人,劉家結束了有財無勢的局面,形成地主、商人、官僚三位一體的身份,在當地更是顯赫一時。
有了身份以後,京東劉家更是積極向清政府靠攏,謀求更高的政治地位,在咸豐十一年,也就是1860年,劉家為了協助清廷鎮壓宋景詩起義軍,主動以報效國家的名義,購買了三千隻洋槍獻給清廷。
之後數十年間,劉家的三個兒子在各自領域各展所長,互為奧援,京東劉家也如日中天,家勢更為驚人。
長子劉兆京在家務農,經營土地,積累財富,壯大門楣,以此作為進一步發展工商的基礎,鼎盛時期,劉家在關內外各地的土地數以萬計。
次子劉兆年思維敏捷,有著超強的商業意識,在發展劉家商業的過程中,充分顯示出他的天賦才能;他在父輩的基礎上,先後在劉石各莊等地開設了多家商號,在東北農安開設有“泰發合雜貨鋪”,在長春開設有“東發合”大車店等,使得劉家初具民族資本家的雛形。
三子劉兆熊聰明好學,善於交遊,多才多藝,踏入仕途後長袖善舞,在官場上交結顯貴,為劉家奠定了顯赫的政治地位。
當時劉家所住的莊園,和樂亭縣城相仿,規模和王府相似,園牆高達三丈,有炮臺數座,莊園裡有三座七進大院,共有房八百餘間,客廳、書齋、寢室等都是雕樑畫柱、硬木桌椅,花園裡則是奇花異草,還飼養著仙鶴梅鹿。
劉家莊園內有男女僕人數十名,收租有帳房先生,商號都由領東掌櫃經營,劉家子弟外出則都是高頭大馬或豪華篷車,還有護衛跟從,遠近鄉親一望即知是劉家人出門。
當時京畿地區匪患嚴重,但當地土匪從來不和劉家人為難,一個是因為劉家勢力大,得罪不起,還一個是因為劉家十分擅於經營關係人脈,當地土匪缺錢缺子彈時還可以託人向劉家求援,土匪也變成劉家的外圍勢力。
在光緒十五年,也就是1889年,劉兆京、劉兆年、劉兆熊三兄弟分家,他們將家產平均分為三股,同時各起堂名。
在分家前夕,劉家土地已達五十四頃(五千四百畝)之多,這在地少人多的樂亭縣來說已是稀有的大地主,商號發展到三十餘處,當時不算其他財產,僅庫存就有制錢三百六十萬吊之多(摺合白銀大約兩百萬兩)。
劉家三兄弟將五十四頃土地各股均分十七頃,莊園劃為三份,商號也按三股均分,分家後,各家都取了堂號。
老大劉兆京取堂號為“合德堂”,老二劉兆年取堂號為“合義堂”,老三劉兆熊取堂號為“保合堂”,三兄弟雖然分家,但依然互相支援,京東第一家的聲勢也依舊不減。
劉兆熊後代與馮國璋後代結為親家
劉如珴的三子劉兆熊,是劉家第一個考取功名的,他是清咸豐乙卯年(公元1855年)舉人。
在劉家捐獻洋槍幫助清廷鎮壓宋景詩起義軍之後,劉兆熊就當了清室要員文祥的師爺,相當於今天的秘書,成為了文祥的得力助手。
1861年,劉兆熊跟隨文祥在熱河省朝陽鎮三座塔,鎮壓了才寶善領導的朝陽起義軍,1865年,劉兆熊又跟文祥到長春,與東北農民起義軍“馬傻子”作戰。
鎮壓這些起義軍的過程中,劉兆熊不但積累了軍功,也搜刮了大量財富,在長春時,他擔任軍需、軍法等職,協助文祥掠奪民財,搜刮到金銀首飾後,兩人就地分贓,據說劉兆熊一個人分得的財物,就鑄成了二十二塊金磚。
劉兆熊回到北京後,更是抓緊結交達官貴人,如軍機大臣大學士張之萬、慶親王及宦官李蓮英等,都與他交往甚密。
為使劉家後繼有人,劉兆熊十分注重對子弟的培養,不惜花費重金邀請大儒名宿來家中講學,在家中也樹立尊師重學的家訓。
《樂亭縣誌》中就有如下記述:“子權盡用重金以聘請灤、樂名宿,給以優厚待遇,投其所好,設席分硯,以培養其家子孫……尊師重學,深受教育界敬慕。”
劉兆熊的這些舉措在劉家造就了不少後繼人才,劉家在晚清科舉中也斬獲頗豐,在《樂亭縣誌》中就有記載著:長子劉禎,字文友,光緒二年(1876年)舉人,刑部郎中;三子劉培,字樹滋,光緒十二年(1886年)京試會元內閣中書,升侍讀;六子劉坦,字履貞,光緒二十三年舉人,內閣中書,花翎分省試用道加二品銜,交通銀行總辦,殺虎口稅關監督。
劉兆熊的下一代中,劉禎、劉培、劉坦三兄弟相繼中舉,自此劉家門上懸著“同胞三科舉”的巨匾。
因為劉家的功名,當地府縣上任時,無不要到劉家拜訪,劉家官僚身份的發展,也促進了劉家的商業經營,使得劉家的財富與日俱增。
劉家從劉新亭到劉禎、劉培和劉坦這一代,已經傳承了四代,劉培和劉坦等人,知道父輩們的良苦用心,在官場著力經營,為劉氏家族尋找靠山和保護傘。
劉培曾中舉會元(會試第一),殿試為進士,在劉家是功名最高的一個,他在官場人脈的經營上獨具慧眼,肯下賭注進行政治投機。
生前繼其父在清廷結交慶親王、振貝子等人之後,在清末又結交下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等日後北洋一脈的大人物,為京東劉家從晚清到民國初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劉坦繼承了兄長劉培和朝中政要的深厚人脈,繼續千方百計鞏固與達官政要們的關係,支撐劉家的發展。
劉家在東北的期貨交易中,因買賣大豆曾和吉林牛家打了一場震驚當世的“大豆官司”,從中就可看出劉家官場關係的重要性。
當時,雙方較量中,因劉家理虧,眼看官司就要敗訴,劉坦在京活動,迫使吉林巡撫一直無法定案。
後來清廷派振貝子到東北巡視,瞭解案情,振貝子和劉坦的關係十分密切,經過他的上下週旋,光緒皇帝為此下了一道御旨,明令:“東省買空賣空,與賭博無異,應予禁止”,牛、劉兩家的“大豆官司”就此不了了之,絕處逢生的劉家在東北商界自此有了更大的影響。
北洋三傑之一的馮國璋也一直與劉家關係緊密,當時擔任民國大總統的馮國璋在赴京途中就坐過劉家的私人汽車,這也為後日馮鞏父母的結緣埋下了伏筆。
劉兆熊一脈的後人,在上世紀30年代初舉家遷往京、津兩地居住,後代大多進入名牌學府學習,劉馮兩家也常有來往。
劉坦的孫女劉益素上世紀40年代在北京輔仁大學讀書,馮國璋的長孫馮海崗當時也在輔仁大學求學,他見到劉益素後,驚豔於她的美麗和氣質,在日記中寫下“今生非此女子不娶”的誓言。
馮海崗和劉益素兩人年齡相仿,互相之間十分投契,兩人日後果然如馮海崗所願結為夫妻,他們的兒子就是著名的相聲藝術家馮鞏。
過著普通人生活的馮鞏母親
劉家分家後,合德堂、合義堂、保合堂三支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命運。
民國初年,劉家的商業重心移至東北,劉家商號在東三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由於得罪了奉系軍閥張作霖,在1920年,張作霖突然宣佈查封劉家在東北的所有商號。
劉家門下的合德堂和保合堂也因此迅速衰敗下去,只有合義堂一枝獨秀,在長春發展壯大,此後20餘年間,合義堂使得劉家一直保持著“京東第一家”的地位,它旗下的益發合也成為劉家的代名詞。
日本侵佔東三省之後,在東北經商的大部分商號都選擇了撤回關內,而益發合由於店鋪眾多,選擇繼續留在長春,在日本的加緊盤剝下,東北民族工商業的代表益發合也迅速走向衰落。上世紀50年代初,益發集團作為長春市首家公私合營的企業,最終走完了它的世紀之路。
劉家的輝煌歷史已經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建國後,馮海崗和劉益素都和普通人一樣,在平凡的崗位上辛勤工作。
馮海崗曾在天津市房管局工作,劉益素1951年開始在原天津市女二中任教,因教學突出曾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
在馮鞏的記憶中,父母很少提起以往的輝煌家世,他從小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樣,過著平淡而踏實的生活。
小時候,家裡的條件不是很好,母親劉益素為了讓馮鞏能吃飽吃好,經常會天不亮地去種菜摘菜。
在母親的鼓勵下,從小喜愛文藝表演的馮鞏拜馬季為師,最終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
馮鞏也一直感激著母親從小的教育,劉益素在晚年得了老年痴呆症,馮鞏就把母親接到身邊,方便自己貼身照顧。
如今,劉思素老人已經走過了百年的風風雨雨,晚年能有孝順的兒子在身邊,也是她最大的慰藉。
只是,倘若不言,或許沒人知曉,馮鞏母親的家世竟然如此牛。
參考文獻:
《“京東第一家”的第五代傳人劉毅侯&李榮亭》,《河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工商經濟卷》,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