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2897期。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彭老總是志願軍第一任司令員。但是關於志願軍統帥的位置,對彭總多少有點偶然。1950年出兵前的關鍵時刻,主席徵求彭總的意見後才敲定了帥位。最初計劃中的入朝統帥,原本是三野的粟司令,第二人選則是林總。結果這兩人都因為特殊的身體狀況,使得主席不得不另選一人,彭老總這才成為了志願軍司令員。
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指揮抗美援朝戰爭的不是彭總,而是另有其人,那麼1955年全軍評銜時,他還能排在十大元帥的第二位嗎?畢竟是抗美援朝戰爭,使得彭總擁有了鼎盛的軍事評價和國內外聲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看看十大元帥中,排在第二到第五位的分別是誰。彭總高居第二,第三位的是四野統帥林總,第四位是軍神劉帥,第五位是南昌起義的總指揮賀老總。客觀而言,不管彭老總有沒有指揮抗美援朝,這三個人的元帥排位都不太可能超越彭老總,為什麼這麼說呢?
排在第三位的林帥,軍事才能不在彭總之下。有人認為林帥既然更早地獲得了主席的青睞,希望由他來指揮入朝作戰,那麼一旦林帥赴朝,很有可能將會在十大元帥中取代彭總的位置。這種分析是不全面的,結論也不準確。因為十大元帥評銜規則中很重要的一條,是要看人民軍隊建立初期的功勞以及整個軍事生涯中的戰功。
就戰功而言,彭總和林帥是在一個層級上的,紅軍時期林帥打的硬仗很多,但是抗日戰爭中林帥因傷缺席了大半程,距離彭總的戰績有距離;解放戰爭時兩人分別是一野和四野的統帥,四野的實力和決定性更強,但一野解放了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總體而言,在建國之前的軍事生涯中,兩人的戰功是旗鼓相當的,林帥並沒有真正壓過彭老總一頭。
而在早期建立軍隊的貢獻方面,彭老總對林帥有著決定性的優勢。他領導了八大起義當中的平江起義,而平江起義走出來的人才特別多,像滕代遠、黃公略、鄧萍等人,都是平江起義的元勳,彭老總還把隊伍拉上了井岡山,他和滕代遠的紅三軍團是中央紅軍的兩大支柱之一。有人說當年的紅一軍團長是林帥,豈不是跟彭老總的地位平起平坐嗎?
並非如此。根據軍委1930年規劃,彭總指揮的紅三軍團本可以發展成紅三方面軍,只是彭老總實事求是得認為,紅軍隊伍實力不足、幹部人數也有限,出於集中資源的考慮,沒有組建起這一方面軍,仍然隸屬於紅一方面軍建制。這也是為什麼紅軍時期有紅四方面軍,卻沒有紅三方面軍的主要原因。林帥雖然在1927年參加過南昌起義,但當時他只是一個連長,屬於基層幹部,並不能算起義的主要領導者。就紅軍資歷而言,他距離彭老總差得比較遠,連林帥自己都曾在1934年寫信提出過建議,希望由彭總指揮紅軍全軍作戰,打破長征中的困局,可見當年雙方的地位有很大差別,並不能相提並論。
所以就算指揮抗美援朝的是林帥,而不是彭總,他也不可能因為這場戰爭的功勞而實現對彭老總地位上的超越,彭總仍然會是十大元帥的第二位。他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始終是以軍隊的副總指揮、副總司令身份出現的,軍內地位僅次於朱老總。而朱老總其實也沒有太多具體的指揮戰績,重在早期貢獻和領導意義,所以任何元帥都不可能因為一場戰爭的特殊功績而反超彭總,就像彭總也超不過朱老總一樣。
林帥是這樣的情況,就更不用說第四位的劉帥和第五位的賀老總了。劉帥的職務在紅軍時期一度居於彭老總之上,擔任過全軍總參謀長,並且有實際指揮權。但大部分時候,彭總是劉帥的上級,兩人的地位有過反轉。在指揮大戰的次數和戰績方面,彭老總也略勝劉帥一籌。劉帥的科班教育程度和軍事理論水平確實難有出其右者,但這不足以成為他在元帥排名上超過彭老總的依據。賀老總的資歷很深,最重要的是擔任過南昌起義的總指揮,但其後期軍事指揮戰績和軍內職務都不及彭老總,在最終的元帥排名上也有著實事求是的體現。
“史源歷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注於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歷史全貌,帶來精彩歷史細節。歡迎關注@史源歷史專欄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