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語
康熙巡視盛京,沒看到盛京提督周培公,他以為周培公心懷怨恨,裝病不肯見他。
周培公破察哈爾,平吳三桂,為大清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康熙非但沒獎賞他,反而把他放到冰天雪地的盛京,一放就是十一年。周培公即便心中有怨,康熙也認為有情可原,畢竟連他都覺得有愧於周培公。
康熙沒料到,周培公不是裝病,而是已病入膏肓了。面對一個行將就木的人,康熙向他袒露了心聲:
培公啊,朕知道你撂不下心頭之患。你破察哈爾,平吳三桂,為大清立下了不世之功。只可惜你是個漢人,而且手中還握著二十多萬雄兵,滿朝上下,蜚聲不斷,都擔心你成為第二個吳三桂。加上明珠,索爾圖他們,在暗中鼓動御史參奏於你,朕知道你的苦衷,但還是不得不逮個由頭,把你貶到盛京來。你要知道,滿朝文武和八旗將士的團結,比起你一個周培公來,在朕的眼裡要重要的多。所以朕不得不犧牲你。
奄奄一息的周培公聽到皇上的肺腑之言,感動得無以復加,他用微弱的口吻說:“皇上的做法十分妥當,周培公的榮辱不能妨礙大局啊!”
康熙知道周培公時日無多,乾脆都說出來,也好讓他走得安心,他說:“朕可以明白地告訴你,盛京是滿人的老家,朕把你個南方人撂在這冰天雪地裡,也是為了監視你。慚愧!慚愧啊!”
聽到這些,周培公壓在心中多年的心結終於開啟,當晚他就與世長辭了。
康熙為了表達心中的悲痛和愧疚之心,停朝一日,為亡者守靈。
周培公臨終前,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也是漢臣,是個六十四歲的幹老頭子,人稱“老叫花”,可就是這樣一個以嬉笑怒罵為護身之法的“酸腐老頭”,卻在為大清收復臺灣立下汗馬功勞後,全身而退。
康熙封他為“西湖侯”,還將杭州的一座行宮和1300本珍品古籍一併賞給嗜書如命的他。
縱觀《康熙王朝》,裡面有三個漢人作為主線,分別是周培公,姚啟聖,和李光地。
三個人裡,無論是人品,還是才能,都首推周培公。他任勞任怨,恭順謙卑,忠心耿耿,而剩餘的兩個人,要麼酸腐,要麼刁毒,都缺點不少。
可最終,三個人卻屬周培公的結局最為悽慘。這到底是為何?就讓我們走進周培公,從他做的那些“蠢事”裡,找到些為人和處世之道吧!
初識康熙是因為朱國治的舉薦
康熙剷除鰲拜後,第二件事就是要平定三藩,他的這項國策遭到滿朝文武大臣的反對,都認為時機不到。
這時有個不知輕重的五品官朱國治參了吳三桂一本,康熙就以此為契機,招周國治進京面聖。當然給出的理由是朱國治誣陷朝廷大員,挑唆群臣關係,來京赴死。
朱國治在來京的路上結識了窮酸書生周培公,周培公得知朱國治的遭遇後,告訴他:“大人此次進京,必有驚無險。但如果吳三桂不能奉旨到京,那大人就危險了,恐怕皇上要以大人的人頭去安撫三藩的心了。”
果然不出周培公所料,康熙本想招三位藩王進京,杯酒釋兵權,可老奸巨猾的吳三桂卻稱病不能前往。康熙也只能對來京的兩位藩王多加安撫,省得再生出事端。
而他為了表示朝廷對吳三桂的信任,決議要處斬朱國治。康熙對朱國治說:“朕知道你是忠臣,朕也知道吳三桂早有不臣之心,可現在朕只能殺了你,給朝廷換兩年的時間,讓朝廷養足精神和吳三桂開戰。”
朱國治英勇赴死,走到半途被康熙叫了回來。康熙說這樣肝膽照人的忠臣,朕如果殺了豈不成了昏君。他問朱國治敢不敢去雲南當巡撫,監視吳三桂。朱國治回道,有何不敢。
就這樣朱國治成了封疆大吏,官居一品,不過離他殺妻滅子,斬首祭旗也就不遠了。
朱國治在上任前舉薦了周培公,並把周培公對自己說的預言告訴皇上聽,康熙聽罷,說:“這個人有如此的眼光,如此的才華,朕還捨不得給你了。”
周培公對康熙來說,有眼光有才華是不假,但他能參透帝心,也讓康熙頗為忌憚,所以他沒有把周培公交給朱國治,而是留在自己的身邊,且用且防。
這就是一代帝王之心,他以恩威收服人心,把朱國治推向了爭鬥的最前沿,這條路也成了朱國治的不歸路。
必須要說,朱國治是個大忠臣,他對皇權維護,對子民愛護,是個坦坦蕩蕩的好官。但他有勇無謀,不知審時度勢,連老祖宗孝莊都不同意此時撤藩,周國治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終不僅賠上了自己的性命,也賠上了妻兒的性命。這樣的人不應該被讚許,而應該引以為戒。周培公,作為朱國治舉薦的人,他的悲劇或許早已埋下了伏筆。
用舉薦信為鎖兒寫狀紙:人品貴重
周培公進京赴考,卻因忘了規避皇諱,沒將玄字缺筆,被主考官攆出考場。
他窮困潦倒,想賣字卻又張不開嘴,竟三天都沒吃上一口飯。旁邊賣豆腐腦的鎖兒姑娘看不下了,便給了他碗豆腐腦喝。
周培公不願欠人情,便拿出康熙老師伍次友寫給明珠的舉薦信,在紙的背面給鎖兒寫了狀紙。
正巧這一幕被便裝出宮的康熙看到了,他對周培公的人品油然起敬,邀請他到茶樓喝茶。
周培公不僅人品才華過人,眼光也了得,和康熙聊了一會兒,便起身給康熙叩頭道:“天子在上,如日當頭,落榜生周培公叩見皇上。”
康熙很驚異,他問周培公,你是怎麼知道朕是皇上的?
周培公道,皇上氣質高貴,如坐雲端,再加上身邊這位虎背熊腰的衛士,必是皇上無疑了。
康熙為周培公的人品才華折服,更為他的眼光銳利感到驚歎,要知道當年伍次友和他師友相稱多日,都沒發覺他是皇上。
正值國家用人之際,周培公被康熙發現,成了他的左膀右臂,彼時兩人頗有惺惺相惜之感。
平三藩時的“穩”:內心強大
周培公入朝為官後,康熙開始著手三藩事宜。他先用撤藩旨意去試探吳三桂,吳三桂狡詐多奸,對這個小皇帝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他立馬交出了平西王金印,以示撤藩誠意。私下卻在厲兵秣馬,隨時準備起兵。
此時的康熙還是太嫩,他以為吳三桂交出了金印,就會妥妥按朝廷旨意撤藩了。可誰知,到了二月二,吳三桂不是下山,而是殺了朱國治,起兵造反了。隨後三藩皆反。
收到訊息的康熙,分寸打亂,他覺得堂堂大清皇上,被臣子如此戲耍,真是奇恥大辱。說著說著竟然崩潰大哭,這下臣子也亂了,跪成一片,卻沒有一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
這時只有周培公站出來,說,臣有本上奏。
康熙說:都這時候了,還有個屁奏。
周培公說,臣還是要奏。一,趕快緝拿吳三桂之子吳應雄;二,安撫甘陝將軍王輔臣,不使之附逆;三,提防宮中作亂,無論太后,皇子,格格都要配備侍衛,尤其是皇上,更要有銅牆鐵壁般的保護。
越是危急時刻,才能越發顯現出一個人的能力和定力,在康熙都慌作一團的時候,唯有周培公鎮靜自若,條理清晰,指揮得當。
當下,康熙一定會感念周培公忠心護主,才能卓著;可數年後,大清四海天下,皇權穩固,康熙回憶起當年的亂局,想到自己如何狼狽,而臣子周培公卻是穩若金湯,滴水不漏。以康熙多疑的性格,他會不會心有餘悸呢?
為索爾圖開脫:大度
三藩皆反後,開局戰事一直不利,大清的半壁江山淪喪。康熙正在和周培公議事時,太監進來稟報說,索額圖圖大人說有平叛之策。
康熙讓周培公躲在角落,聽索額圖怎麼說。
索額圖獻計說,對吳三桂招安,自己願意帶著明珠和周培公的首級去和談,以示大清的誠意。
聽不下去的康熙將茶水潑了索額圖一臉,並把周培公叫出來,讓他說索額圖在國家大難之時,利用平叛,排除異己,該當何罪?
康熙本想讓周培公好好羞辱一下索額圖,也殺殺他權傾朝野的傲氣。
可週培公不願做落井下石的小人,或許也不願得罪索額圖,畢竟他是國丈,又世代為官,樹大根深。
所以他言不由衷地說道:“索中堂剛才的平叛之策,雖有不妥之處,卻是為大清著想,是公心而不是私心……”
康熙聽周培公竟然這麼說,沒等他說完,就一腳踹了上去,作為帝王,他最怕的就是權臣之間相互勾連,你為我脫罪,我為你脫罪,這豈不是要把他這個皇上架空嘛。
此時,看似康熙在生索額圖的氣,其實他最氣憤的卻是周培公。他一直以為周培公仗義果敢,敢言人不敢言,連他這個皇上的面子都不給。
可實際上,他也要看對誰,對這個三朝元老,當朝國丈,周培公就頗用心機,留有餘地。
這當然不是康熙願意看到的。
參與立儲:目光深遠
正在君臣三人相持不下時,太監來稟報,皇后赫舍裡難產,命懸一線。
索額圖聽聞,心驚不已,要知道赫舍裡家族之所以如此鼎盛,和赫舍裡位尊東宮不無關係。如果赫舍裡難產而亡,那群臣的項背就會發生變化,加上朝中有明珠抗衡,赫舍裡家族的榮耀將一去不復返。
所以索額圖來到赫舍裡的床前,對著奄奄一息的赫舍裡,催促著:“女兒啊,你有什麼話就對皇上說吧!有什麼話趕緊對皇上說啊!”
他邊說邊抽泣不已,讓身邊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赫舍裡當然明白父親的意思,她產下皇子,卻命不久矣。此時,無論是為孩子,還是為家族,她都要做最後的努力,為他們爭一個好前程。她用僅留的一口氣,喊著“皇上,皇上……”
在場的孝莊,康熙,索額圖,蘇麻,哪個能不知道赫舍裡最後呼喚裡的意思,可誰都緘默不言。
唯有周培公站出來,他不忍心讓皇后帶著遺憾離世,遂對皇上說:“臣知道皇后的心願。當前,外有三藩反叛,內有逆賊作亂,可謂非常之時。今日,皇上又得一位阿哥,加上大阿哥,皇上便有兩位皇子了,臣叩請皇上在其中選擇一位立太子,佈告天下,以示大清繁榮昌盛,源遠流長。”
周培公的一番話讓康熙騎虎難下,對赫舍裡他本就有愧疚,又在她臨終時刻,他就是再不情願,也只能這樣說:
擬旨,按祖宗家法,坐朝之君,不立太子,當此非常之時,朕為固國本,決意建儲。立皇子……胤礽為太子。“
康熙的話剛說完,赫舍裡就與世長辭了。
赫舍裡用最後的一口氣為家族保住了榮耀,可她不知道,正是因為胤礽一出生就被立為太子,才讓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層陰晦,在看似無限風光的背後,卻是萬丈深淵。他承受了太多的針對和攻擊,也讓皇家的爭儲沉積了太多野心和勾心鬥角,一旦爆發,必殘酷至極。
所以多年後,當胤礽被廢,康熙不無感慨地說:“胤礽要不是太早被立為太子,其實是個好孩子!”
周培公此舉,也犯下皇家大忌。試問,歷朝歷代,參與立儲之事的權臣,哪個會有好下場。
更何況他剛剛為索額圖開脫,已讓康熙心中起了疑心,認為他在拉攏索額圖,鞏固自己的勢力。現在他又逼皇上立了索額圖外孫為太子,這下赫舍裡家族勢力非但沒有因為皇后去世而減弱,反而變得更加炙手可熱。
接下來的一幕就更加耐人尋味,索額圖和周培公一同走出殿外,索額圖連連給周培公下跪,痛心疾首道:“老朽昏庸無知,培公兄此番以德報怨,如同再造。”
得到訊息晚來一步的明珠,看到此情此景,不可能不向康熙彙報。
而這一切在康熙看來,簡直就是在挑戰皇權,身邊的兩位權臣,如果結為盟友,再加上剛剛立下的儲君,對他這個當朝君主會形成多大的威脅,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所以等周培公帶領著老祖宗的家奴,破了察哈爾,平了吳三桂,戰功赫赫,名滿天下時,明珠的一句:‘皇上,周培公現在的本事已遠在三藩之上,如果他起異心,足能馳騁天下!”
康熙沒有為周培公辯解,甚至都沒有猶豫,好似就在等著明珠說這句話。隨後他說道:“是啊,周培公也應該把功勞分給別人一點了!”
寫在最後
周培公被貶斥盛京,一個南方人,到了冰天雪地的極寒之地,就是不死也是在苟延殘喘。對於這麼狠的懲治,連老祖宗都看不下去。
可對於康熙,一代帝王,他有愧卻無悔。
周培公,眼光毒辣,人品貴重,內心強大,目光深遠。身為臣子,身上有其中的一個優點都是大清之福,皇上之幸。可如果這所有的優點都集聚在一個人身上,皇上就要忌憚,要小心鉗制了。
更何況周培公參與了立儲之事,觸碰了康熙最大的逆鱗。他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都有恩於赫舍裡家族,如若兩方聯手,一文一武,君與儲君之間將日月不明,這可是比黨爭更可怕的事情,會動搖國之根本。
所以,周培公就是再忠心,再白璧無瑕,康熙都不可能把他留在京城,而盛京作為滿人的老窩,是康熙最放心的地方,把他派往此處,一是為了監視,二也是任由其自生自滅。
如果不是臺灣叛亂,康熙想要周培公出山,恐怕他再也沒機會和皇上見面了。
這就是皇權的無情和冷酷,無論是朱國治還是周培公,都是大清的忠誠,論人品和功績,周培公更勝一籌。但他們的結局卻都悽慘無比。周國治雖成了一品大員,卻被吳三桂斬首祭旗;周培公當世奇才,卻獨處雪國,鬱鬱而終。
究其原因是,他們都在不是時機的時候,做了不該做的事,說了不該說的話。
朱國治在新朝初建,國力不穩時,冒頭挑戰吳三桂,引起了長達九年的三藩平叛,民不聊生;周培公諫言立儲之事,破壞了皇族祖制,也為後來九子奪嫡,骨肉相殘埋下了禍根。
論人品,兩人都品質高潔,而所做之事也都是出於公心,而非私慾。但結果呢?不言而喻!
伏爾泰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歷史不會冤枉每一個人。你覺得你高尚純潔,大公無私,就一定做得是好事嗎?真不見得!
好比姚啟聖,缺點不少,常常退縮,但他順應時代,懂得及時放手,何嘗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姚啟聖臨別時對康熙說:“臣生於康熙之年,真是大幸啊!”
是的,他大幸,而他的幸何嘗不是“退”來的。
願我們的人生,不但要學會“進”,更是學會適時“退”,那將是你此生幸福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