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個拜倒在美國牛仔褲下的國家。
1945年9月2日,伴隨著日本法西斯的正式無條件投降,曠日持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落下帷幕。
二戰的勝利,是強大的反法西斯同盟勠力同心的結果,從冰天雪地的北極荒原到熱浪滾滾的非洲沙漠,從一馬平川的西歐大地到風雲激盪的亞太地區,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浴血奮戰,最終徹底消滅了德日意法西斯,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然而,戰爭卻給各國尤其是反法西斯同盟國帶來了大相徑庭的結果。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領頭羊以及戰爭期間的後勤補給倉,美國生產力在本土幾乎未受戰火蹂躪的背景下馬力全開,綜合國力一飛沖天,最終在戰後一躍成為鶴立雞群的超級大國。
蘇聯雖然深陷最慘烈的蘇德戰場,承受了4600多萬人的空前傷亡,綜合國力更是元氣大傷。在依靠著斯大林模式的強大動員力,蘇聯在短短數年時間裡便觸底反彈,不僅實現了對德實力的逆轉,更藉助大規模反攻實現了無產階級革命衝出國門的夙願,建立了與資本主義陣營針鋒相對的社會主義陣營。
於是,隨著二戰的落幕,美蘇一躍成為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隨著1946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鐵幕演說”,美蘇兩極爭霸的冷戰格局正式形成。
而作為反法西斯三巨頭之一的英國,則徹底失去了與美蘇平起平坐的希望。
早在二戰結束前夜,英國“戰時首相”丘吉爾就因大選失利“光榮下崗”。雖然給斯大林留下了“我打仗就是為了捍衛人民罷免我的權利”的所謂千古名言,令無數公蜘如痴如醉。但這個胖老頭依然不願意承認,正是因為他的堅決抵抗,英國才在遍體鱗傷後徹底跌落神壇。雖然收穫了戰勝國的鮮花和掌聲,卻大大加速了日不落帝國的隕落程序。
因為相比於美蘇這種殖民地與本土山水相連且資源豐富的國家,英國作為島國,最大的財富不是英倫三島的一畝三分地,而是遍佈五大洲的廣闊殖民地。從大航海時代以來,靠著島國出海的便利條件和先天優勢,英國殖民者縱橫四大洋,建立了面積達3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國”。
在數百年的時間裡,靠著對殖民地敲骨吸髓的強取豪奪,英國積累了海量的財富,綜合國力長期一騎絕塵。
然而,殖民地雖大,卻遠離本土,雙方往來需要巨大的成本支出。在英國引領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主要靠風力驅動的英國帆船在大洋上縱橫馳騁,數量雖多但成本可控。而當工業革命滾滾向前,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勃興,對資源的數量和整合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於是英國逐漸力不從心。
而比資源的捉襟見肘更尷尬的是,英國還長期面臨著本土和殖民地發展孰先孰後的優先度問題,畢竟升級改造的資金永遠相對有限,不可能兩手都抓,兩手都硬。
對於英國而言,遍佈全球的殖民地是帝國的命根子,即便不當本土親兒子看待,也必須保證殖民地的產出率,於是英國本土耽誤了技術升級。
更可怕的是,雖然五大洲都遍佈足跡,但英國卻始終不曾改變與生俱來的“島國”思維,所謂“離岸平衡手,大陸攪屎棍”一直都是英國的保留節目,於是廣闊的殖民地雖然被英國控制了軀體,但卻難以培養對英國根深蒂固的向心力。
所以,經過戰爭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力不從心的英國不得不陸續退出殖民地。雖然相比於法國在殖民地問題上的“寸土必爭”進而導致聲名狼藉,“英聯邦”保留了最後的臉面和影響力,但後來的歷史證明這完全是給其他國家,具體來說就是給美國作嫁衣。
一戰雖然導致英國元氣大傷,但因為戰爭規模不算大,英國不僅保留了殖民地甚至還擴大了區域。直到二戰爆發後,丘吉爾否定張伯倫的“綏靖主義”堅決給德國法西斯以反擊,導致英國再度深度參與並打得昏天暗地。
於是,美國越大越強並順勢接過了英國的金融霸權,英國則頂著三巨頭的帽子迅速出溜到桌子底。
更讓英國尷尬的是,雖然因為意識形態的勢不兩立,美蘇兩國在戰後的對抗無所不用其極。但在打擊英國問題上,美蘇可謂配合默契,而且長期堅持釜底抽薪的打擊。
除了主導聯合國推動第三世界民族獨立,徹底斬斷英法殖民統治的根基,美蘇還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同心協力,對野蠻幹涉埃及內政的英法進行了“核情核理”的說服教育,扯下了兩大殖民帝國最後的罩衣。
蘇伊士運河危機的一敗塗地,敲響了英法兩大殖民帝國落幕的喪鐘,並深刻改變了兩個國家的發展軌跡。
事實上早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前,根據解密檔案,法國就曾兩次提議英法兩國應該合體,組成“1+1>3”的“盎格魯法蘭西”,繼續在歐洲乃至世界呼風喚雨。但法國的兩次提議都遭到了英國的婉拒,畢竟除了兩國曾經是不共戴天的宿敵,海權國家和半陸權國家的勢不兩立,更重要的是英國有自己的遠大志氣。
沒錯,那就是拜倒在美國的牛仔褲下,做一個忠心耿耿的美利堅小弟。
乍一看,這個選擇簡直令人無語,畢竟美國從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開始,就從未放棄過打擊英國的能力,某種程度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美國一手策劃的打擊英國的棋局。而二戰後美國對英國的打擊可謂變本加厲,甚至不惜和蘇聯齊心協力,蘇伊士運河已經很說明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上趕著跪舔宿敵,英國明顯是腦子出了問題。
但從英國角度來看,我早已成為過去。而在英倫三島的小天地,英吉利海峽對岸早已被英國幾百年如一日的大陸平衡政策折騰得奄奄一息,對英國的態度可謂出奇的統一。所以在歐洲靠不近,殖民地又指望不上的情況下,英國當然要藉助外力。
在英國看來,正因為曾經有過殖民與被殖民的“過命”關係,所以不僅兩國在意識形態方面高度默契,實現從“孫爺”到“爺孫”的關係轉換才根本沒有壓力。
更重要的是,美國雖然面積大且身在北美,但鑑於加拿大早已匍匐在地,拉丁美洲一攤爛泥,所以美國獨霸美洲大陸甚至西半球,相比於亞非歐大陸像極了英國面對歐洲大陸的境遇。
所以,這種“離岸平衡手”不能說很像,只能說是一模一樣,美國成為英國的Plus版本也理所應當。所以,儘管美國坑英千百遍,但英國依然待美國如初戀。
與此同時,在英國和埃及碰了好幾鼻子灰的法國則“瀟灑”轉身,與宿敵聯邦德國和解並聯合其它西歐國家組成“歐洲共同體”,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歐洲一體化努力,英法走出了南轅北轍的軌跡。
應該說,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每個國家都有選擇道路的權利,英法自然也是如此。但問題是,英國的苦心孤詣,得不到美國的投桃報李,反而是打擊的變本加厲。畢竟不把英國踩在腳底,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就不算無可爭議,所以英國必須承受壓力,即便不是當場去世,也得掉上幾層皮。
再加上美蘇爭霸的大背景下,國勢如日中天的美國四面出擊,英國就更要凸顯炮灰的意義。
英國受夠了這種排擠,所以又開始低三下四地想要加入歐共體,於是從1961年和1967年,英國先後兩次交出申請,但都遭到了法國的無情醜拒。
是的,當初你對我愛答不理,如今我讓你高攀不起。而且作為美國的親小弟,誰知道你小子是不是美國妄圖打入我軍內部的“特洛伊”?所以法國有充分的理由將英國拒之千里。
但看著歐共體的一日千里,英國豈能輕易放棄?於是在戴高樂退休後,英國趁著70年代美蘇爭霸加劇,美國不得不戰略收縮的契機再度開始了加盟的努力,並一再表示我和美國只是普通的親父子關係。
然後,在聯邦德國的“斡旋”下,英國終於在1973年得償所願。畢竟在德國看來,歐共體作為經濟聯盟,經濟實力才是話語權,而英國再強也強不過德國。更重要的是與其留著英國在歐共體身邊上躥下跳,不如拉進來墊桌角,畢竟英國雖然不復日不落帝國榮光,卻依然有著鼓鼓的錢包,拉進來“扶貧”實在不能再好。
於是,歐共體不斷強大,英國則從受美國打擊進化到受歐共體排擠。畢竟英國雖然沒有“開國元勳”的福利,但該承擔的扶貧指標一個都不能少,於是英國表示你們開心就好。
本來一切按部就班,但誰料1991年蘇聯解體突然變天,英國又看到了移情別戀的空間。
蘇聯解體後,雖然歐共體在1993年成功升格為歐盟,但與美國的關係卻越來越若即若離,畢竟沒有了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的共同宿敵,美國和歐盟也就沒有必要再虛情假意,畢竟美國想要的是霸主地位,我想要的是獨立自主,所以目的南轅北轍的雙方馬不停蹄地幹起來才是最要緊的問題。
但問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歐盟能走到今天,是西歐各國幾十年的苦心孤詣,想要打垮歐盟所需功夫絕非一朝一夕。
對此美國深有體會,所以貼心地準備了“歐打”七部曲,如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2009年的希臘債務危機、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2015年的難民危機以及2016年的“英國脫歐”危機,每一次都讓歐盟深受打擊,尤其是英國脫歐更是讓歐盟幾乎分崩離析。
由於長期以來對英國的榨取,再加上要求英國給歐盟讓渡更多權利,更要被迫接受難民的入籍,種種失望下,英國最終選擇和歐盟割袍斷義。
英國之所以敢於和歐盟一拍兩散,除了幾十年積攢的宿怨,根本原因在於美國願意給英國提供更多“資產”,說白了就是“沒有背叛只是因為籌碼不夠”,當美國願意提供更多好處,英國不跳反簡直對不住自己。
所以,卡梅倫政府雖然只是說說而已,但英國的脫歐卻覆水難收,並最終和歐盟斬斷聯絡,成為美國如假包換的親小弟。
而當英國脫歐後,因為國土根本搬不走,所以歐盟必須面臨英國與美國的上下其手。再加上英國作為昔日的歐盟三駕馬車之一,不僅在離開歐盟時給歐盟造成了巨大打擊,還對其它蠢蠢欲動的成員國造成了強烈的示範效應,所以當英國脫歐後,歐盟的日子岌岌可危。
如今的歐盟,因為被北約“裹挾”的東擴,迅速拉大了東西的差距,導致了成員之間的強烈對立,所以即便沒有英國在周邊的賣力折騰,歐盟的日子也相當焦慮。
更要命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削弱英國脫歐帶來的衝擊,歐盟在經過長時間的冥思苦想後,創造性地提出了“放棄自力更生,堅決追隨美國”的策略,畢竟只有和美國保持沆瀣一氣,英國才不會拼了老命地渾水摸魚。
而美國想要的歐盟,是一個圍堵俄羅斯不遺餘力的組織,這又導致怒髮衝冠的俄羅斯首先將矛頭對準了歐盟這些不自量力的勢力。
而俄羅斯只需在資源問題上打個噴嚏,要求歐盟用盧布交易。歐盟就只得繞開歐盟的制裁想方設法用盧布購買俄羅斯的天然氣。
而這樣的歐盟,必定會在愈演愈烈的美俄對抗中逐漸迷失自己。那麼為噁心歐盟而特立獨行的英國還有什麼被美國重視的意義?
就像蘇聯解體後,因為俄羅斯不復超級大國之勇,圍堵蘇聯的土耳其在北約內部地位也隨之一落千丈一樣,因為歐盟的加速衰敗,英國也並不能從美國手中得到更多資源。相反,英國還極有可能和歐盟一樣成為美國的韭菜園。
所以,可以說,當二戰徹底摧毀了日不落帝國的根基,英國的國運就被徹底斬斷。其後不管英國如何努力,英倫三島都不可能給英國帶來東山再起的機緣。
所以,英國的未來,必然和歐盟一樣越來越慘淡。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