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19日,劉少奇為中共中央起草併發出致各中央局的《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
實行“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進軍東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是抗戰勝利後黨中央根據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東北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如果國民黨佔領這一地區,那就能夠利用東北雄厚的工業基礎,同華東、華中相配合,南北夾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根據地。反之,如果中國共產黨控制東北,就可以依靠那裡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建立鞏固的戰略基地。
這是1945年8月30日,八路軍收復山海關後,列隊穿城而過。新華社發
毛澤東在黨的七大的講話中多次指出:“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在東北沒有一兵一卒;抗戰勝利時,其精銳主力遠在西南、西北大後方。相反,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抗日武裝在東北堅持了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遊擊戰,有著較為堅實的群眾基礎。同時,黨領導的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與東北相連、相望。這些都是我們進軍東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有利條件。
1945年8月11日,朱德總司令在第二號命令中,指示在華北的八路軍中的原東北軍將領萬毅、呂正操、張學思等部和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進軍東北,準備接受日、偽軍投降。8月22日,劉少奇為中共中央起草致晉察冀和山東分局的電報,指示:為迅速爭取東北,應即抽調大批幹部由一部武裝掩護到蘇軍佔領地區,建立黨的組織,建立地方政權,發動與組織群眾,建立地方武裝。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後,主持中央工作的劉少奇於8月29日為中共中央起草《關於迅速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要求晉察冀和山東解放區,必須迅速派大批幹部和部隊到東北一切重要地區去工作,海陸並進,越快越好,不要聲張,控制廣大鄉村和蘇軍未曾駐紮的中小城市,建立地方政權與地方部隊,放手發展。
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八路軍、新四軍迅速調整部署,抽調大批幹部和部隊,日夜兼程,海陸並進,由華北、華中、山東等解放區挺進東北。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首先率部分三路挺進熱河和遼寧,8月30日從日、偽軍手中解放山海關,控制了錦州和遼西地區。9月6日進駐瀋陽,隨即分兵赴遼南、遼東等地,迫使日、偽軍投降,初步打開了局面。
9月14日,劉少奇主持召開政治局臨時會議,決定成立東北局,以彭真、陳雲、程子華、林楓、伍修權為委員,彭真為書記,統一領導黨在東北的工作。第二天,彭真、陳雲等即乘蘇軍飛機奔赴東北。
9月17日,劉少奇致電在重慶的毛澤東、周恩來等就調整戰略佈局等問題進行磋商,並提出:全國戰略應當確定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方針。9月19日,劉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根據毛澤東、周恩來的覆電,討論戰略方針和戰略部署。會後,劉少奇代表黨中央起草了給各中央局的指示電《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正式提出了“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
實施這一戰略方針的核心是控制東北。為此,中共中央從延安總部,以及晉冀魯豫、晉察冀、晉綏、山東、華中等軍區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派出2萬多名幹部和11萬餘人的部隊迅速開往東北。幹部中包括中央委員10人(其中政治局委員4人),候補中央委員10人。部隊包括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所率山東主力部隊6萬餘人,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所部3.5萬人等。人民軍隊進入東北後,獲得了很大發展,對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