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親戚朋友求得自己的不正當的目的叫做走後門,那麼走後門這詞是怎麼來的呢?
有一次宋徽宗與蔡京等大臣在一起看戲,戲裡有個僧人請求宰相籤一份法牒,宰相看僧人的是元佑年間頒發的,就命人收繳毀掉,還讓僧人還俗,又有一個道士丟了渡牒,他的渡牒也是元佑年間的,宰相命人扒了道士的道服,讓他做平頭百姓,有一個人因為是在元佑年間獲得的舉薦,被吏部拒絕錄用並驅趕出去,過了一會兒宰相家的管家過來跟宰相說,今天領的料錢有100貫,但都是元佑年間鑄造的錢,就100貫還要不要了?宰相悄悄告訴管家從後門搬進去,聽到宰相說的話,旁邊的人舉起棍子就打向宰相,邊打邊罵,罵道:你做宰相原來是隻要錢,從此就有了走後門的說法。
還有一個說法,走後門是褒義詞,與包拯有關,傳說包拯當上開封府以後,一直沒有百姓來告狀,後來包拯發現了原因,關注大門守衛森嚴,百姓想要進門得向衙役行賄送錢,這就是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包拯處罰了守門牙役,並決定打開後門,讓百姓隨意進出告狀,所以就有了方便之門和走後門的說法,後來走後門成了貶義詞,不再是原來的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