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死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死海是世界著名的內陸鹽湖,鹽度高達23%~30%,就連海水魚也難以在湖中生存。在我國的山西省,其實也有一個被稱為“中國死海”的鹽湖——運城鹽湖。
運城鹽湖也叫解池、河東鹽池,該湖自古就是我國的無機鹽資源寶庫,開發歷史可追溯到4600年之前。作為世界三大鹽湖之一,運城鹽湖總面積多達132平方公里,1ml湖水重1.25~1.29克,人可以漂浮在湖面而不下沉。如今,“七彩鹽湖”已被開發為新興的旅遊景點,還成了國家重點保護的生態修復區。
運城鹽湖:中國的“聚寶盆”
運城鹽湖是一個古老的內陸鹹水湖,湖內有五大灘,包括東部的鴨子池、湯裡灘,西部的硝池灘、北門灘以及六小池。湖區礦物資源豐富,“運”字牌無機鹽系列還被譽為“中國馳名商標”,為國內化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隋末唐初,鹽湖地區的製鹽工藝已經比較成熟,工藝可細分為集滷蒸發、調配、儲滷、結晶、剷出五個步驟,即五步產鹽法。在1958年之前,古法制鹽是主流的製鹽手段,“人工墾畦,天澆日曬”,生產效率較低,食鹽產量也非常有限。
到了60年代,當地化工企業迅速發展,工業開發了20多年,湖區商品鹽的產量不斷飆升,但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氯鹽的質量逐漸變差,雜質越來越多,以至於無法滿足食品用鹽和工業用鹽的需求。於是在1985年,運城鹽湖正式停止產鹽,全面轉向芒硝生產——硫酸鹽產品取代氯鹽,這是鹽湖開發的一大里程碑事件。
1990~2020年,鹽湖的開發進入滷水的綜合利用階段,不僅產芒硝,還產元明粉、硫化鹼、硫酸鋇、硫酸鎂等多種化工產品。根據山西省地礦局214地質隊在2007年的勘探資料,鹽湖保有的固體礦石儲量高達2億多噸,硫酸鈉儲量4084萬噸,硫酸鎂507萬噸,氯化鈉930萬噸,資源價值相當可觀。
以開發的元明粉為例。元明粉是無水硫酸鈉的俗稱,在生產上有多種用途:在玻璃行業,元明粉能起到澄清、助溶的作用,能有效防止玻璃產生氣泡;在印染行業,元明粉可用作緩染劑和助染劑,效果非常理想。此外,特製的元明粉還有特殊的用途,比如分析純元明粉還可用作蓄電池的新增劑。
鑑於突出的經濟效益,歷代人民也都高度重視鹽湖的保護。各朝代在湖區周邊修建了長達58.73公里的禁牆,專門用於防禦盜賊;湖區外圍還修建有防洪體系,“一渠二河四灘”使得鹽湖免於洪澇災害;歷代群眾還完善了鹽湖的圍堰系統,圍堰有“七十二堰”之說,把鹽湖分割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小池塘。
總之,運城鹽湖蘊含著深厚的護寶文化,是中國人民的“聚寶盆”。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踐行,當地的生態也受到了高度重視,“中國死海”有望變成“生命之海”。
運城鹽湖的生物“財產”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能被冠以“死海”稱號的湖泊都是“不毛之地”,但在運城鹽湖,這種說法並不絕對。
據統計,運城鹽湖的動物有150多種,絕大多數都是鳥類,代表物種有火烈鳥、大天鵝、灰鶴、白鷺、紅腹錦雞等等,候鳥數量超過10000只。其中,火烈鳥是鹽湖特有的常客,每年7~12月在湖區覓食活動,運城也因此成了國內觀鳥愛好者的打卡聖地。湖區的植物種類相對貧乏,只有30多種,常見的有翅鹼蓬、鹽角草、蘆葦等耐鹽鹼植被。
運城鹽湖的水中沒有魚,周圍的植被也非常稀疏,為何會吸引來大量的鳥類呢?這是因為,鹽湖中生活著一種被稱為“豐年蝦”的生物。
豐年蝦是一種耐高鹽的小型甲殼類動物,民間俗稱鹽蟲子,學名為滷蟲。鹽湖滷蟲身體柔軟,體表呈紅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是候鳥重要的補給餌料。據央視報道,運城鹽湖的火烈鳥首次現身於2014年9月,此後連續6年,火烈鳥都會準時在夏季遷徙到運城鹽湖,美美地享受饕餮大餐。
運城鹽湖的滷蟲是如何生存的?為何說它也是一種寶貝?
滷蟲是一種低等的浮游動物,平時靠濾食50微米以下的細菌、鹽藻以及有機碎屑為生。除了鳥類之外,滷蟲幾乎沒有天敵,種群的生存策略是以數量取勝,繁殖能力強悍,甚至能在湖中形成一定的捕撈產量。
研究表明,以滷蟲為開口餌料的魚蝦幼苗更容易成活,生長速度也更快。高曉田等研究人員曾做過一項對比試驗:選用五種不同的開口餌料分別飼養100尾加州鱸的仔魚,仔魚全長0.57公分,分組隨機進行,每組三個重複。結果發現:投餵活滷蟲的仔魚存活率最高,達46%;投餵冰凍海水輪蟲、專用配合飼料、營養蝦奶粉的仔魚,成活率全部為0%;投餵微粒配合飼料的仔魚,成活率也只有3%。
正因為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滷蟲和滷蟲卵的市場價格常年居高不下。根據市場報價,雜質較少的滷蟲卵一噸就能賣到幾十萬元,被業內譽為“軟黃金”和“金沙子”。而在滷蟲的原產地,蟲體也可以直接捕撈,冰凍後可銷往全國各地。
在新疆、山西、山東等地的鹽池中,滷蟲一般在5~6月份生長和繁殖,7~8月份生物量達到巔峰。此時,湖邊便開始聚集捕撈者,利用特製的密網捕撈滷蟲,活體售價可達50~100元/公斤。也有人在鹽湖內養殖滷蟲,夏季銷售期一天就能收穫3~5萬元。
到了9月份,氣溫逐漸降低,成熟的滷蟲相繼產下休眠卵。卵粒的售價和品質、行情都有關係,好的滷蟲卵雜質少、表面清潔、卵徑大、無臭味,常規價格為50~60萬元每噸,最高時能達到80~100萬元每噸。順便再說一句,很多鹽湖的滷蟲資源也受到地方保護,嚴禁個人濫捕亂採,大家一定要遵守相關規定。
如何保護運城鹽湖?
據任慕蓮等學者估測,全國滷蟲的年產量可達6~8萬噸,滷蟲卵的年產量接近1000噸。從產量上看,山西、河北、山東、新疆、青海等地是我國主要的滷蟲卵集散地,無論是加工內銷還是對外出口,都能產生不俗的經濟效益。
而要保護好這筆生物資源,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好鹽湖的生態,治水是首要目標。
時間先回到2017年,當年的水質監控資料顯示,共有1285萬m³的廢水、汙水排入了運城鹽湖。鹽湖上游的河流涑水河、姚暹渠都曾檢出劣五類水質。經評估,鹽湖流域內突出存在以下生態問題:
城市生活汙水是主要的汙染源,其次是面源汙染。據監測,流域內每年輸入的總氮高達1015噸,總磷17噸,氨氮138噸。汙染最嚴重的是南岸湖區,水質惡化嚴重,漂浮有大量的生活垃圾,水體渾濁惡臭。
南岸的中條山存在人工過度開發的現象,部分山坡被開墾後演變為荒山荒坡,葦塘、水塘的面積不斷萎縮,沼澤化傾向嚴重。
隨著製鹽工廠的泛濫,很多企業唯利是圖,不顧生態。人為挖堤取土現象普遍,導致堤埝破損,嚴重削弱了鹽湖的抗洪能力。
2020年9月,鹽湖生態終於迎來了轉折點:湖區的工業生產活動被全面清退,“退鹽還湖”成為現實。2021年,鹽湖的生態保護被放到壓倒性的位置,生態修復專項工程順利實施。
其中,一期工程投資4億元,主要用於環境治理、堤岸整治、江道疏浚、防汛加固等專案。一期工程完工後,560畝鹽湖的北坡、4800畝荒灘、3000畝鹽湖南北兩岸溼地都將得到綠化修復。這些舉動,其實都是在為過去的惡性開發、破壞性生產“買單”。
總之,為保護生態而放棄鹽田開發,這是為子孫謀、為千秋計的大好事。只有保護好了鹽湖,才能真正為後代守住大自然的資源寶庫,中國的“死海”才不至於淪為“生命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