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平遙。
小時候常聽爺爺說起平遙,那是爺爺年輕時乘警工作的折返點,但真正見到平遙則是在1987年的國慶。
那天從呂梁去榆次,漫天大雪中突然見到一座古城,黑黢黢聳立,朦朧中貌似海市蜃樓,零號柴油的大車油路斷續,天寒地凍急著趕路,哪顧得上進城。於是,平遙成了我心裡的念想,等到踏進古城卻是三十二年後的又一個國慶……
俗話說:進了平遙城,銀子元寶絆倒人。
自古以來,平遙是一座軍城;和平年代,平遙是一座拉不完填不滿的商城。走入這座城,黃土、城牆、炊煙,青磚、灰瓦、木門窗,你想象的古城模樣它都有。
現存的平遙城牆,平面略呈方形,周長6.2公里。整座城牆由牆身、馬面、擋馬牆、垛口、城門以及甕城構成。城門六道,南北各一,東西各二,環城共有72座敵樓,垛口3000個。
城樓、敵樓、碉樓、角樓、甕城、吊橋和護城河都是古城的一套完整的防禦系統。
鳥瞰平遙,古城就是一座“烏龜八卦城”。相傳伏羲因為得益於龜背的紋路,繪製了八卦圖,大禹治水時,也參照烏龜的紋路將天下劃分為九州。
因此,中國古代仿龜形建造城市大都寓意“固著金湯,長治久安”,所以平遙城在民間有“龜城”之說。
在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平遙古城是明朝“首席謀士”劉伯溫主持修建的,因為劉伯溫擅長風水堪輿。
有個協同慶票號,其地下有個金庫,金庫的柱子是一根用千年樟木雕刻的,很多人認為這根稱為神龍寶柱的柱子是皇帝朱元璋送給劉大師的禮物。據說這根神龍寶柱正好位於平遙古城的中心位置,人稱龍脈,此柱插在龍脈上,可保平遙風雨無恙。
平遙古城並不是嚴格意義的正南、正北格局,而是偏西北——東南方向。這裡有一個說法,認為只有皇宮才有資格正南正北,其他建築是不能和皇宮並比的。而且平遙古城像一隻長壽的大龜,如果正南正北格局,這隻大龜就會加速跑掉了。另外,鑑於太原盆地的地理特殊,這裡很多縣城都不是正南正北格局,比如汾陽、介休等城。
可不要覺得烏龜這個詞給人的感覺不太雅,在古代龜可是與龍、鳳、麒麟齊名的吉獸,象徵著吉祥和長壽。
“龜城”平遙的平面佈局與烏龜身形重疊,這隻神龜的四肢和首尾,恰恰是平遙城的六道城門。
南門是龜首,南門城外的兩眼井,相傳是神龜的一雙眼,南門名為“迎燻”,取自“薰風南來”之意。
北門為龜尾巴,四方歸向,眾人共尊,所以北門又叫“拱極”門。
東、西各兩道門,似烏龜伸展的四肢;東面正好是大海的方向,所以相對應的一定會有龍王廟。
南大街是這個神龜的脊樑骨,彎曲的形狀呈S形,顯示這隻神龜搖頭擺尾非常有活力。
城裡的主街巷呈“土”字,好像龜背上的紋路,“龜揹走一走,能活九十九”。
“龜城”的整座城池以市樓為中心,南大街為主軸,東西南北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酷似龜背壽紋。城市整體佈局遵從八卦方位,體現了明清時期城市規劃理念和形制分佈。
古城左右對稱佈局,功能區劃分明,東城隍、西衙署、東文廟、西武廟,東道觀、西寺廟,經緯交織,井然有序。體現了“人神共治,三教合一”的封建禮制格局。
第一道橫向街為南門頭街,從中心展開來,東為文(廟)西為武(廟),相互對稱為左文右武。第二道橫向街是城隍廟街與衙門街,從中心向左右方向而去,左為陰(城隍),右為陽(衙署)。第一道橫向街為東街與西街,由中心鋪開,左右望去,左為道(清虛觀),右為佛(集福寺),遙遙對望,有賓(佛自西方,曰賓)西,主東之意。
壓軸的中心街--南大街,正好豎直貫穿橫向街道,這樣實現了“王”字特徵,而這條縱向貫穿南北的街道,正好把橫向的大街割為八卦形。東為文(文廟),由於儒學的倡導,城市中祭祀最隆重的是文廟,文廟在城市規劃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縱向街為中宮(南大街),貫穿坎離,南門為離卦,為火,北門為坎卦,為水,取其水火相濟之義。這樣的街道佈局,構成了一座完整的九宮八卦圖,包攬了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學思想。
“縣小城牆固,千年今尚存,新風觀鬧市,舊跡見衙門。”這是近代詩人朱帆在平遙古城留下的詩句,也恰巧寫出了平遙古城的特色,這座久經風吹雨打的古城,至今還屹立於三晉大地。
三尺巷深聞酒香,五行道中怕行囊。像這種浸潤透了古韻的巷子,平遙古城還有很多。
這裡的古宅建築多半為四合院,大門前有寬寬的石階,與一般古宅別無二致,但走進去方知是庭院深深:花磚砌成的精緻屋簷;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黑檀木的中式窗楹,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處處都體現著晉地古宅的氣派。
當你站在城牆之下,恍惚間你好像會聽到穿越時空六百多年的小販叫賣聲,衙役呵斥聲,一聲聲銅鑼由近而遠,消失在蒼茫的時空之中。
文中圖片來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歡迎關注@金太郎觀歷史,親愛的朋友們!您的評評論與點贊是給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