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一個飛速發展的國際化大都市令人眼花繚亂。然而當你走進城市的衚衕裡,當你仰望古色古香的牌樓,當你隔著院門懷著好奇之心窺視中規中矩的老北京四合院時,你會發現,內心逐漸地歸於平靜,你會漫遊在城市間,在衚衕裡找尋點點滴滴的歷史遺蹟,找尋曾經發生的往昔故事。
史家衚衕博物館是勾起我好奇之心的第一站,自從參觀史家衚衕博物館後,心中就對這條長不過726米的傳統民居衚衕頗感興趣,萌發了探訪這條衚衕中往昔的風流人物,瞭解隨著歲月流逝,衚衕中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
乘坐公交車到燈市東口下車,史家衚衕西口就在眼前。沿著衚衕自西向東走過,你在狹長的衚衕中能夠了解曾經居住於此的歷史名人的故事,能夠了解到京城赫赫有名的史家衚衕的往日今生。
位於衚衕西口的史家衚衕55號,人稱焦家大院,它的主人是咸豐年間頗受皇帝重用的焦佑瀛。話說當年咸豐病重期間曾召見御前大臣端華、載恆、肅順、景壽;軍機大臣穆萌、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受命為輔政大臣。史稱“顧命八大臣”。咸豐死後,慈禧太后聯同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八大臣厄運連連,焦佑瀛雖未被砍頭,卻也被撤職,離開了這所大院。
史家衚衕53號院現如今是好園賓館,民間流傳這所院子曾經是史可法的宅院,後來李蓮英將此作為自己的外宅。確切地說,這裡曾經有抗日名將李樹春住過。隨後國民黨將軍範漢傑買下這處宅子。解放後,這裡成為全國婦聯的辦公場所,帥孟奇、鄧穎超、康克清、廖夢醒等受人尊重的老一代革命家曾在這裡辦公。到了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華國鋒、李維漢等中央領導人也在此居住。
史家衚衕51號院在上世紀60年代,曾是章士釗的住宅。作為新中國著名的民主人士,他曾一直借住在好友家十餘年。毛主席和周總理得知這一情況後,建議他在京城選擇一處四合院居住,章老先生看到院落很大,主動提出將一部分院落讓給別人。由於是一代名人,他的養女章含之等家人進進出出總能遇到衚衕里人們新奇的目光。
距史家衚衕東口不遠的史家衚衕5號老宅子的主人不同尋常,主人是乾隆年間名門索綽絡家族德保、英和父子。因為德保、英和均是大學士,且後代也相繼被選為翰林,人們稱衚衕裡這一家為滿清科舉第一家。解放以後,魯迅博物館館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科的奠基人李何林先生居住於此。
徘徊在衚衕之中,面對不一樣的院門,瞭解不一樣的院落主人,你會發現,這裡曾經是清朝王公貴族和世家大族所居之處,這裡也曾是解放後對國家有過突出貢獻的名人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辦公、居住地。小小衚衕,臥虎藏龍;小小衚衕,風雲激盪,留下了多少不同年代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