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卓】
其實論起早年的發家史,組建於1947年的巴基斯坦海軍要比人民海軍“闊氣”的多:在英美的“幫扶建設”下,巴海軍當時不僅接收了一批二戰前後建造的驅逐艦,甚至還有一艘排水量達7000噸的輕巡洋艦“巴布林”號(原皇家海軍“女戰神”級防空巡洋艦5號艦“王冠”號)。
▲考慮到“重慶”並未在人民海軍真正服役過,“巴布林”雖然主炮口徑稍小(4座雙聯裝133mm高平兩用艦炮),但該艦的綜合性能仍然超過了五六十年代人民海軍裡所有大艦
然而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面對開始用蘇制“冥河”反艦導彈武裝起來的印度海軍,巴基斯坦海軍損失慘重。為了避免已經老舊、不具備對抗反艦導彈能力的“巴布林”號也遭受損失,巴海軍只好將其停泊在港口作為“固定旗艦”使用。戰爭結束後,巴海軍痛定思痛,決心透過發展“空潛快”手段制衡印度,並尋求得到中國的幫助。
▲曾與“巴布林”號在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時炮擊印度西北部海岸,威風八面的“海拜爾”號驅逐艦,在1971年的戰爭中被印度導彈艇用“冥河”擊沉。如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戰後巴海軍孜孜以求的目標
1981年7月,經過兩國海軍的密切磋商後,四艘24型導彈快艇在青島港裝船啟航,安全抵達卡拉奇港。在人民海軍派出的援外培訓人員的幫助下,巴海軍初步掌握了24型導彈快艇的操作技能,並於9月24日為四艇舉行了命名儀式。不僅巴陸海空三軍高階將領和政府要員悉數出席,儀式本身更是由巴基斯坦總統齊亞·哈克親自主持,並親手將命名證書及銘牌分別授予4名艇長,可見巴海軍對其重視程度。
▲24型導彈快艇的主要武器是2枚“上游一號”反艦導彈,效能與其仿製原型——“冥河”基本相同
在培訓結束前,巴艦隊司令賽羅黑少將向人民海軍專家組提出一項計劃外的“不情之請”——臨走前一定要幫助他們進行一次實彈射擊。經請示研究後,我軍專家組不僅同意了他們的要求,考慮到巴海軍缺乏經驗的情況,還以比人民海軍自己打靶時更高的培訓標準,對參與任務的巴海軍官兵手把手帶教,確保熟練掌握導彈艇從搜尋目標到發射導彈的一連串技術動作。
這邊巴海軍對此次實彈射擊也十分重視,專門組成了代號為“311”的特混編隊,由賽羅黑少將任該編隊總指揮,下設5個編隊,分別由3名准將和2名上校擔任指揮官——其實一次導彈打靶根本用不著這麼多船陪同,讓更多海軍軍官見識見識“咱們也有導彈了,別怕印度佬”,才是巴海軍這麼折騰的根本目的。
▲要想消除印度海軍長期擁有航母的優勢並不容易,對於巴海軍來說,總是需要一點強心劑
前面說了,巴基斯坦海軍早年間比咱們闊,此時又已經是80年代,當年弄來的這些英美軍艦也都到了退役的時候,因此為這次導彈打靶備選的兩艘靶艦,也比我軍當年測試“上游一號”反艦導彈時高階不少:兩艦是巴海軍當時已退役報廢的英制驅逐艦“江吉爾”號和“阿拉姆吉爾”號,原名“克里斯賓”和“克里奧爾”,屬於二戰後期開工建造的C級驅逐艦第四批次。
在該批次的8條船中,只有這兩艘沒有在建造中就轉手給加拿大和挪威海軍。不過和其他姊妹艦一樣,兩艦於1946年交付皇家海軍時早已無仗可打,因此在第3訓練中隊服役期間它們B炮位的114mm主炮就被拆掉了,以增加可容納更多艦員的甲板室。如果不是因為退役前一年趕上了一件大事,它們在皇家海軍短暫的服役生涯完全可以用平淡來形容。
▲1946年“克里斯賓”剛服役時的艦容,可見B炮位114mm主炮前有一個向上的延伸部分,這是為了防止向前射擊時炮口暴風波及A炮位,很多采用揹負式炮塔設計的驅逐艦都有類似設計
1953年,大英帝國要給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辦加冕典禮。按慣例,每逢新王加冕,皇家海軍都要大操大辦一個閱艦式,廣邀賓朋、展示軍威;雖說這時候皇家海軍的傳統象徵——戰列艦已經所剩無幾,不過象徵著新興海軍強國的航母,倒是一口氣湊得出8艘,所以整體場面上看著還是很有點“倒驢不倒架”的架勢。
▲這也是這次閱艦式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照片了
然而閱艦式終歸要講求一個排場,充數的小艦要是不夠那也不叫排場。所以這兩艘滿載排水量2500噸的驅逐艦就在退役前得到了這個寶貴的機會,也算是以壯聲勢。1954年兩艦退役轉入預備役,並於1956-57年賣到巴基斯坦,服役20多年雖然無甚戰功,但好歹沒像“海拜爾”那樣被印度的導彈送下海餵魚......
▲當然最後它們還是沒躲過挨大差不差的導彈的命,不過畢竟這次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嘛!圖為“阿拉姆吉爾”號前身“克里奧爾”拆除B炮位改為甲板室之後的狀態
言歸正傳,經中巴雙方對兩艦狀態的摸排,最終挑選了艦況稍好,水密門結構相對完整的“江吉爾”號用於打靶。當地時間1982年2月13日上午,巴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參謀長等高階將領分別乘2架直升機,在“江吉爾”號和發射艇上空親自參觀指揮,總統齊亞·哈克也親臨現場觀看,規格與幾個月前的服役典禮大差不差。
▲根據當年的照片,執行此次任務的是交付巴海軍的2號艇——1022艇“賈拉拉特”
在我們看來,這過程其實就是一次普通的打靶:“賈拉拉特”號依靠自身的雷達發現了“江吉爾”號,雷達兵立即報告艇長,艇員們根據指令各就各位;發射前30秒,坐鎮旗艦指揮的賽羅黑少將用無線電發出倒計時指令訊號——在場的貴賓們,以及特混編隊上的全體官兵都能聽得見,簡直就跟發射運載火箭似的。
導彈正常出管後74秒,雷達兵報告:“導彈命中靶艦!”只見一團火光閃過之後,在靶艦海區出現了200餘米高的蘑菇狀煙雲。我方組長在發射艇上即刻向賽羅黑少將發出賀電:“祝賀巴基斯坦海軍導彈快艇打靶直接命中敵艦!”賽羅黑少將隨即回電:“感謝中國援助我們的導彈快艇和導彈!感謝中國海軍派來的專家!”
▲導彈直接命中“江吉爾”艦艏水線附近,摧毀了指揮台前至龍骨的絕大部分,艦艏向下傾2米多。從照片來看,當時“江吉爾”已經拆掉了艦上所有武器
此時海面上相當熱鬧:不僅載著巴軍領導的直升機飛到靶艦所處的海域低空觀察命中效果,包括“賈拉拉特”號導彈艇在內的各艦艇也以最快的速度開過去見證這個歷史性時刻。等到巴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用望遠鏡觀察到命中目標後,立即從直升機向發射艇上的我軍專家組組長髮來感謝電;賽羅黑少將與旗艦上的專家組副組長葉為忠等人一再握手感謝,並說:“在你們回國前,一定要看到這次的彩色紀錄電影。”
說來這事兒也能體現巴海軍確實極其重視此次打靶:為觀察和拍攝導彈從打出發射管到命中目標的全過程,巴方在拍攝這部電影時採用了分段拍攝到最後合成的程式:即在發射艇發射導彈一舷的3鏈、6鏈距離之間,由另一艘導彈快艇和一艘驅逐艦拍攝導彈出管瞬間初始狀況;在發射艇與靶艦中間、以及靶艦上空,則分別由2架直升機負責拍攝導彈飛行和導彈俯衝命中靶艦的實況。
▲即使對於那個年代的人民海軍來說,打一發“上游一號”也已經不值得如此大驚小怪;但對於1971年之後的巴基斯坦海軍來說,它就是值得這樣去記錄每個瞬間的“殺手鐧”
為慶祝這次實彈射擊勝利,當晚巴海軍參謀長尼亞齊上將在卡拉奇設宴招待人民海軍專家組。第二天,美蘇兩國及一些西方媒體也報道了巴基斯坦海軍在中國海軍的幫助下,發射1枚艦對艦導彈直接命中目標的訊息;可見事情雖小,很多敏銳的耳朵仍然能聽懂這發“上游一號”背後的意味。
雖然受限於綜合國力等因素,即使有著中國的無私幫助,巴基斯坦總體軍力上與印度至今仍存在客觀差距;但幾十年來,隨著中國提供的“空潛快”配置不斷升級,處於弱勢地位的巴基斯坦海軍,正逐漸建設起一種“不對稱”的制衡能力,緊盯著那個規模龐大卻問題重重的老對手。
▲而今巴海軍“空潛快”的“快”,已經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阿茲馬特”級導彈艇和C-602A反艦導彈的組合傳承,而這也絕不會是這種傳承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