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李文姬
2017年9月1日對李敏來說是個意義非凡的日子。就在這天,“十四年抗戰”這一表述終於被正式寫入了教科書。
一年後,曾經的最小抗聯戰士、中國首批具備傘降能力的女兵、“最佳抗聯代言人”、黑龍江省政協原副主席李敏與世長辭。
“奶奶晚年最大的心願了了。”今年清明前夕,李敏的孫女陳晨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說。自2002年起,年近80的李敏一直四處奔走,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將抗日戰爭歷史由8年改為14年,並納入全國中小學教科書。
“小不點兒”戰士
1924年,李敏出生於一個從朝鮮流亡到中國的難民之家。從小她便喜歡唱歌,7歲那一年,李敏加入了抗日救國兒童團,用稚嫩的嗓音唱起《列寧誕生歌》,開始在老師帶領下走村串巷給老百姓進行抗戰宣傳。
幾年後,李敏遇到了她革命的領路人:北滿省委地下交通員李升。被李敏熱情打動,李升帶著這個13歲的小姑娘來到了位於小興安嶺四塊石山北側帽兒山的抗聯第六軍第四師營地,安排她在抗聯第六軍被服廠工作。路上李敏看著這位年過半百的老人疑惑地問道:“您那麼大歲數還能打仗?”李升堅定地答道:“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從此,大部隊裡多了個 “小不點同志”,李敏也成了東北抗聯隊伍裡最小的戰士。
東北地處高緯度地帶,冬季漫長而寒冷。缺乏禦寒衣鞋的抗聯戰士們經常要在近零下40度的天氣裡行軍打仗。而夏天露宿野外的滋味也不好受。正像《露營歌》唱的那般:夏天“煙火衝空起,蚊吮血透衫”;冬天“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
但最讓李敏覺得痛苦難捱的,是一個個戰友的離去。如父如母如兄的戰友,在她眼前倒下,沒有告別,就那樣埋進皚皚白雪,寂寂山林。戰爭和死亡冰冷無情地灌進她的青春花季。
1938年農曆11月的一天,雪厚得沒過了膝蓋,日軍包圍了被服廠,李敏一行人趟著積雪向幾座山頭外的部隊撤退。走著走著,在最前面開道的李敏覺得有些不對勁,回頭一看竟不見人跟來。原來身後的戰友已被敵人攔截了。嬌小的她就地臥倒,以雪做掩護,迅速爬進一個大樹坑藏了起來才躲過一劫。
日軍馬蹄聲漸遠,李敏忍著淚從樹坑鑽出,隻身一人繼續尋找大部隊。茫茫雪野空空蕩蕩。實在餓得難受李敏只能靠死老鼠充飢。當她用火柴點著死老鼠,一股臭味襲來,那味道她一輩子也忘不了。
走了整整三天,精疲力竭的李敏突然看到不遠處有燈亮,忽明忽暗的。但她怕又進入敵人的包圍圈,沒敢吱聲。直到聽見有人喊‘同志們,起隊了’,一聽‘同志’兩個字,李敏知道終於找到自己人,哇一下哭著就暈倒了。
李敏終於歸隊了,只有她一個人歸隊。這一年,李敏14歲。
我國第一批傘降女兵
1941年,李敏隨著支離破碎的抗聯部隊撤退到蘇聯在維亞茨克小鎮營地進行休整,這支特殊的部隊就是蘇聯紅軍遠東紅旗軍獨立第八十八旅。
休整期間,李敏接受了通訊技術、騎摩托、前線救護、鋪設鐵絲網、翻越障礙和戰鬥行軍隊形編組、行軍警戒的派出搜尋、架設電話線、耐寒訓練、武裝泅渡等課程。也是在這裡,李敏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具備傘降能力的女兵。
“奶奶很珍惜訓練機會,一次訓練前體檢時,醫生診斷她患有心臟病,後來她堅持參訓。3000米高空跳下毫不退縮,但在巨大氣浪衝擊下,奶奶鼻子一下就流血了,在成功落地後她卻什麼都沒說,悄悄擦去了血跡。”在陳晨心中,奶奶始終是堅韌的形象。
1945年終於來了。八十八旅分帶路隊、拖拉機隊、空降隊三隊開始進行大反攻。經過通訊技術培訓的李敏除了做偵察、聯絡工作外,還執行了破壞敵佔區橋樑、鐵路、倉庫等重要任務。
參加完蘇軍對日寇發起的最後一戰,李敏作為一名革命戰士的人生告一段落。
李敏生前曾榮獲斯大林勳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等三十餘枚獎章
最大心結已解
戰爭終於結束,和平年代李敏卻仍有一個心結。1931年至1937年之間,東北抗聯隊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抵抗,付出慘痛代價,從最壯大時的5萬人縮減到了300多人。據黑龍江省抗日戰爭研究會統計,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10餘萬次。然而,這白山黑水間6年的抗爭往往被忽視。
為了能最完整真實地留住那段抗聯歷史,李敏從黑龍江政協副主席職位退下後組建了“抗聯精神宣傳小分隊”。小分隊成員自發加入,重走密林抗聯路,一路上宣傳、考證,一路上尋找抗聯遺址。
此外,自2002年起,李敏數次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將抗日戰爭歷史由8年改為14年並納入全國中小學教科書。
“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是一個時間界定問題。過去常用的“八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而“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
“教科書一定要改,要從孩子抓起,讓他們瞭解這段歷史。”這是李敏的堅持。
2017年,事情終於有了迴響。教育部發文: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將八年抗戰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
得知訊息的那一刻,李敏心中百種千種情緒湧來,她覺得自己終於對犧牲的同志有了交代,告慰了她的戰友,也告慰了所有革命英烈。
“她最大的願望實現了。”陳晨說。
唱歌,用她最喜歡的方式緬懷她
從出生起陳晨就一直跟在奶奶身邊長大,奶奶教她唱的一首首抗聯歌曲埋在了她最初也是最深的記憶裡。那時還小,她對歌詞懵懵懂懂,但卻記得奶奶堅定嘹亮的歌聲和眼中永遠閃著的光亮,都有一股讓人動容的力量。
現在陳晨在高校從事教育工作,除此之外,她還是黑龍江省東北抗日聯軍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我之所以選擇做這些都是受奶奶影響,我也想盡我所能讓更多年輕一代瞭解這段歷史。”她說,奶奶是烽火歲月見證人,也是她人生的導師。
離世前一週,李敏參加趙尚志渡江紀念碑立碑活動(圖中為李敏,右為李敏孫女陳晨)
2018年7月21日,李敏突發心臟病去世。
“她太勞累了。”就在她病發前一週,李敏還在陳晨的陪同下前往蘿北縣,參加趙尚志將軍渡江紀念碑立碑儀式。從哈爾濱一路大巴,單程8小時。95歲的老人一如幾十年前,聊著工作神采飛揚,不喊一句累。但回來後沒多久,她就病倒了。從發病到最後離世僅僅3天時間。
離世前的12小時,李敏還在和孫女討論馬上要舉辦的抗聯宣傳活動,商討後續的工作。
在病房裡,陳晨拿出手機,把三歲兒子上臺唱歌的影片放給奶奶看。“那是一首抗日歌曲,也是奶奶小時候學的歌,她看了特別開心,小聲跟唱。最後,她輕輕嘆了口氣,對我說‘以後這個抗聯的宣傳工作家裡就靠你了,你一定要把這個事情繼續做下去’。”
距離李敏去世已經過去快4年,但陳晨覺得她不曾離開。每當家人思念老人時,就會用她最喜歡的方式去緬懷,那就是唱歌,唱抗聯歌曲。
“有一座英雄的城市巍然屹立在松花江畔,多少烈士把生命奉獻……”陳晨一邊唱,一邊在心裡又一次回答:“您放心,我一定會把抗聯宣傳當作自己畢生事業,不讓我們的後代忘記這段歷史。奶奶您能聽見嗎?”
來源: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