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是第十七個國際“護胃日”(國際養胃日)。當日,網路平臺上一場主題內容為“情緒與胃健康”的直播引起廣大網民的關注、熱議。山西省人民醫院消化科專家呼籲:重視定期體檢、胃鏡篩查、保持規律生活,重視情緒與胃病,重視心理問題與胃病關係,一起打好保“胃”戰。
據瞭解,2006年,國際自然醫學和養生工程研究會、世界健康管理聯盟聯合將每年4月9日定為“國際護胃日”。今年國際護胃日的主題是“愛心義診、健康宣教、胃愛助力、胃愛加油”。
有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約有4.5億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1/4家庭中至少有一個家庭成員正面臨著心理問題。其中,一些醫務人員、居家隔離人員、學生等因新冠病毒帶來一系列問題所產生焦慮和抑鬱等現象時有發生。
當前,胃腸道疾病已經成為我國人群的多發病、常見病,且呈年輕化的趨勢,慢性胃炎、胃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等胃腸道疾病幾乎人人知曉。但大眾對胃腸道疾病缺乏正確的認知,腸胃不適,抱著忍一忍的心態,不及時就醫,不規範用藥、認為喝粥可以養胃。養胃護胃是老年人的事情,對胃腸道健康引不起高度重視,這些誤區亟待透過科普去改變。一線城市的患者比例更高,且有逐年上升之勢,這與一線城市年輕人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飲食起居不規律關係密切。
當日,在騰訊醫典平臺上主播的是山西省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汪嶸。她在直播中分析了當前我國及全球民眾的健康形勢,詳細闡釋了心理問題與胃病的密切關係,情緒與胃健康的關係,不良情緒、飲食、溫度引發功能性胃腸病、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潰瘍以及消化道腫瘤等消化道疾病如何醫治,心理問題與消化道腫瘤產生哪些相互作用?同時就情緒引發胃腸道不適的表現,吃什麼東西讓胃腸道舒服,如何才能讓胃處於舒適的環境?胃腸道病患者,如何透過心理干預輔助治療?汪嶸均一一做了詳細解答。
她結合臨床實戰經驗、分享具體病例溫馨提示廣大網民如何透過自我調節減輕壓力、放鬆身心、緩解焦慮,保持良好的心情,讓全民健康,遠離胃病困擾。短短1小時10分鐘的直播,吸引44784人次觀看,4151人互動、點贊。
隨著醫療健康服務進入3.0時代,“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成為必然趨勢。汪嶸專門開通微信影片號,上線醫典科普官,以“醫典科普官”的身份宣講普及健康管理新觀念、新理念,透過醫教科普,幫助大眾全面瞭解胃腸疾病的發生、發展,讓患者受益。特別是提高大眾對重大疾病(胃腸癌)的防治意識,護衛人民健康幸福生活。同時,為了方便患者,實行五級電子病歷,開設方便門診,視窗微信、支付寶快捷支付。在健康山西APP平臺開闢線上問診埠,方便患者疫情防控期間尋醫問診,真正實現了“讓資訊多跑腿、病人少跑路”。
醫學的進步不僅體現在醫療技術和能力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大眾健康素養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提升,這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進步方向。2021年4月,醫典科普官上線以來,汪嶸先後直播26場,累計觀看量達52萬人次。她和她的團隊用實際行動,廣泛傳播權威科普知識,引導人們由“無病即健康”的觀念向“疾病預防”的健康管理觀念轉變,提升大眾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讓醫教科普真正起到防病、治病、預後的重要作用。
山西省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山西省醫師協會消化內鏡醫師分會會長、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食管早癌專業組核心專家汪嶸呼籲,要重視養胃護胃。她表示,十胃九病,十病九養。胃腸道疾病非常普遍,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可能在某個不經意的時間就患上胃腸道疾病。反酸、燒心、胃脹、胃痛是胃腸道疾病最常見的四大臨床症狀。胃腸是我們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不僅關乎消化功能,而且關乎生老病死。
胃防治是阻斷胃腸疾病發展成胃癌的路徑。汪嶸介紹,胃癌在全球癌症新發病例數居第5位、居癌症所致死亡人數的第4位;在我國胃癌發病率居第3位,死亡率居第3位,我國每年新發胃癌約41萬例,因胃癌死亡人數約37萬。胃癌屬於影響國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降低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公共健康問題。她建議,早期篩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胃腸腫瘤防治的關鍵,也是提高我國消化道腫瘤防治水平的關鍵點。
近年來,由她帶領的山西省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透過強化專科(特色)門診、開展線上培訓、幫扶對口基層、線下試點推廣等措施嚴格落實“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推動科普實踐落地,接地氣,既下沉基層,又達到普及化。疫情之下,2021年,內鏡診療量不僅未受影響,反而呈現持續漲勢。全年完成胃鏡診治17284例、腸鏡診治12418例,其中超聲內鏡1068例,消化道早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452例、胰膽管疾病的診斷及治療術(ERCP)786例。各項指標較去年均有提升,診療患者逐漸高齡化,疑難危重病例明顯增多。
汪嶸認為,除了“三早”防治外,還要把好“三關”:第一是飲食健康關,第二是生活起居關,第三是心理衛生關。所有胃部疾病發病的基礎是胃黏膜受損,造成胃黏膜損傷的原因很多,長期飲酒、吸菸,食用過熱、過冷或過於粗糙的食物等,情緒也可能造成胃黏膜損傷,心理壓力大也會造成黏膜損傷,甚至功能性病變。幽門螺桿菌也是胃黏膜損傷的“一大殺手”。因而,日常護胃的原則是順胃而為,迎合胃的喜好,吃讓胃舒服的食物,創造讓胃舒服的環境。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少喝濃茶、濃咖啡等易反酸的飲品,少吃豆製品、粗糧等容易脹肚的食物,多吃高纖維食物,增加腸道蠕動,讓胃處於舒適的溫度與環境中。根據自身情況適度適量,規律飲食、適時調整。此外,早期的胃腸鏡檢查,也是保持胃腸功能免受重創的重要措施之一,早期胃腸道腫瘤透過胃腸鏡檢查,可以早發現、早治療。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根除。一旦治療不徹底,任憑其持續損害胃黏膜,繼而會導致胃炎,甚至逐漸發展為潰瘍,很難恢復和控制,時間一長極易形成腫瘤。
汪嶸表示,醫生在治療消化道疾病時,要研究患者心理,關注病人的心理變化並給予正確干預,對疾病的防治都將具有積極意義。心理干預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措施,可顯著提高消化道疾病的治療效果。
心情好,胃口好。汪嶸提醒,廣大人民群眾在關注自己身體的同時也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問題。尤其是疫情當下,在做好疫情防護的前提下,要學會放鬆自己心情,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釋放各種壓力,可以透過聽音樂、看書、跳舞、鍛鍊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讓自己身心愉悅,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狀態,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預防病毒,也可以抵禦很多疾病的發生。
陳雄飛 馬躍冰
來源:中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