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茫時該幹什麼?三個方面看問題,會給你一些啟發。
一、為什麼會迷茫?
那些努力上進的人告訴你,因為你懶惰無能、只想躺平過人生,所以你會迷茫,這種說辭是不對的。今天我們深剖迷茫的本質,真正瞭解原因,才能擺正心態迎頭解決。
迷茫是自我認知框架與新資訊處理不同頻的情緒反應。
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是同化,當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事物時,需要調整自我既有的認知框架,讓新的資訊重新被理解、接納,處理過的新資訊會別同化歸屬於自我認知框架中的一部分。
也就意味著,接受新資訊,原有的認知框架會被打破重建,而打破重建的過程會帶來心理上的排斥和強烈不適。因為在重建新資訊時,原有認知框架難以打破,加之重建過程中沒有得到協助(高人指路),陷入舊認知被打破,而新認知還沒建立的窘狀。這時候,你就會產生迷茫的感受。
所以,這種感受我們很熟悉:當我們沉迷於現實生活的可控和對事物的易得時,會很快失去改變的動機,一旦長時間處於熟悉安全的環境,就會害怕失控、受傷,拒絕改變和嘗試。
二、應對心態?
迷茫≠失敗。誰都會迷茫,這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1. 不要因為迷茫產生自卑焦慮,換個角度,這是件好事。
處在迷茫階段,代表你接觸到了新資訊,獲得成長的機會,當你把恐慌區變成學習區,新資訊會同化成自己的認知框架。需要你不斷練習,強化自我,變成舒適區後,迷茫也就消失了。
2、接受失敗。
失敗的時候容易迷茫,對自己產生懷疑,一蹶不振。你要相信沒人能一路成功,也沒有人能一直失敗。允許自己失敗,沒關係,一次比一次更好。
三、能做什麼?
1、停下腳步,冷靜思考。
對當下的事情按下停止鍵,短暫的放空自己,當然也不要去做無意義的事(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借用空擋時間緩衝,讓思考力和專注力慢慢回到正軌,只有冷靜後才能對事物有合理的判斷。
2、問問自己,梳理思路。
整理好狀態後,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拋開外界的聲音,由心的給自己一個明確的方向。
第一步:制定一個目標。目標最好具象化,越具體對你的鼓勵和刺激越大。
第二步:分解目標。第一階段要完成的目標是什麼?要完成目標需要做到哪些事?這些事落實到每天的量又是多少?分解得越詳細,你的執行力也越高。
3、行動起來,形成自我驅動。
光想不做,表面努力、自我感動,會陷入死迴圈:自我感動--苛責自己--迷茫。
大腦本就傾向於簡易、懶惰的思考方式,你只有不斷對抗它,把精力、思考力、注意力集中在改變的事情上,迷茫的空間就會被壓縮,直到消失。
舉個小栗子,比如你計劃早起,當鬧鐘6點響起時,大腦的慣性會驅使你按掉繼續睡,但這時你需要做的是,不要給大腦思考解釋的時間|(不要聽大腦的指揮),什麼也不想的直接起身,完成你要做的事情。
當你發現沒有給自己找理由時,事情能夠高效的完成。這個過程是需要不斷練習,把自控力變成習慣,習慣會形成自我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