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期的封控,使得人們在家的時間大大增加。由於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在家裡待著,家庭空間被擠壓,家庭成員的空間可能相互重疊,甚至彼此侵犯和入侵。一些家庭因此而爆發衝突。
如何在居家期間做到擁有良好的家庭氛圍?需要充分意識到並尊重家庭成員的人際邊界。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家庭的所有空間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可以用家裡所有的地方。道理上沒有錯,但現實中這樣做卻行不通。居家隔離對這些不言自明的規則提出了新挑戰,因為所有人的所有活動都集中在家庭的空間裡,大家對空間有了更多的需要。
家庭的空間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人人都需要在家庭有限的空間中完成所有的事情,由於空間引發的衝突變得頻繁和激烈,這需要家庭成員意識到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需要,家庭成員之間需要有相對明確的邊界。意識到這個邊界的存在之後,大家才可能來談如何更好地尊重邊界,擁有更和睦的家庭氛圍。
家庭成員之間的人際邊界是邊界可以是具體的、有形的,家裡的房門就是最常見的邊界。被關著的房門就意味著房間裡面的人需要獨立空間。
邊界也可以是抽象的、無形的,好像每個人隨身都帶著一個空間泡,這個空間泡之內的空間都屬於個人,其他人應該在空間泡之外,相互之間需要保持一定距離。過於靠近會被人們知覺為入侵、越界,哪怕是家人之間。
邊界也可以是相對的、動態的。白天在家工作、上課時家人之間需要較大的邊界,最好鏡頭中不出現其他人。但晚上大家在餐廳吃飯或客廳裡看電視,彼此之間可以距離很近。
在家庭邊界中,聲音是很特別的存在。過大的聲音會被看作是一種入侵。儘管家庭成員在各自獨立的空間中,但如果有聲音穿牆而入(打電話、播放影片、做運動等),直接影響到他人,也會是對他人邊界的入侵。這個方面引發的衝突最為頻繁。
意識到家庭成員在居家隔離期間需要有新的人際邊界之後,家庭成員需要共同討論和了解彼此的需要和新需要。
把自己的需要清晰地說出來非常重要。有時候即使說出來家人也不一定理解,不說出來就更不可能理解了。比如說,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當孩子說自己上課時需要獨立而安靜的空間時,爺爺的理解是孫子只有上課時才需要關上房門,奶奶的理解是沒事不能進去打擾,但如果送水果、送牛奶還是可以進去的,爸爸的理解是自己看電視時的音量要比平時稍小,媽媽的理解是自己可以照常做家務、做飯,只要不進孩子的房間打掃即可。
但對孩子來說,奶奶的進入、爸爸看電視的聲音、媽媽在廚房用料理機的聲音對他都是入侵。而且他希望只要自己需要時,都可以關著房門,其他家人進入時都需要先敲門,獲得同意後再進入。這些需要都是可以被說出來的。
並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滿足,家庭成員需要討論並形成新的使用空間的規則:怎麼使用空間,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家庭資源。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發現非常有意思的一點:並不是家庭居住面積越大家庭成員的感受越好。過大的人均面積常讓人們有孤單感,而過小的人均面積則會使家庭矛盾激增。重要的不是絕對的人均面積,而是家庭成員是否有明確的使用空間的規則。這些規則不是懲罰,也不是隻針對某一個家庭成員,而是針對所有的成員。
以上文提到的情境為例:孩子有獨立空間的需要、其他人進門得先敲門,如果形成了規則,那孩子進入其他關著的門之前也必須得先敲門,這樣如果父母居家辦公,不受打擾也會得保障。如果父母不放心,擔心孩子關著門打遊戲,不妨也約定:孩子有關房門的權利,父母信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但孩子的行為也要值得信任。這樣的規則其實建立在每個人做好自我管理的基礎上。
在執行規則的過程中,家庭成員需要尊重彼此對空間的使用,減少或降低對他人空間的干擾和入侵。其實家庭成員的尊重是始終需要的,只是居家隔離期間做到這一點格外不容易,一是因為家人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大大增加,隨時可能會有矛盾,更多的尊重才能減少矛盾;二是家人會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在對方身上。
在疫情期間,人們會因為外在環境的無法掌控、太多的不確定性、工作生活中的困難而產生無助、沮喪、情緒低落、憤怒等情緒,儘管這些情緒不一定有明確指向物件,但它更容易被指向家庭成員,人們會因為很小的事情爆發出巨大的怒火。對有些家庭來說,尊重的名單上家人排在最後。在這樣的家庭中,居家隔離期間爆發的衝突也會最多。
既然家人之間不可能沒有衝突,重要的就是如何面對和解決衝突:一旦有空間衝突的可能性,要儘早溝通和重新安排,這樣可以預防在先。即使發生了衝突,也要本著解決衝突的態度去溝通,而不是假裝衝突沒發生,或聽任自己的情緒如洪流奔洩,在失控中傷及家人。
幸福的家庭不是沒有衝突,而是家庭成員處理衝突的方式更有效。居家隔離期間,隨時可能會有一些突發的新需求使得成員之間會發生衝突,比如孩子上體育課臨時要轉移到客廳,但媽媽正在客廳參加一個視訊會議,而且正在做發言,兩個人兵荒馬亂地完成了陣地轉移。事後媽媽指責孩子沒有提前告知,孩子也一臉無辜,說自己提前並不知道要做運動。兩個人當然可以越吵越激烈,但也可以有另外一種方式:兩個人都為自己的態度道歉,坐下來討論:今天是無心之過,但可以怎樣預防這樣的事情發生?如果再次發生,可以怎樣做?
欄目主編:朱珉迕 文字編輯:朱珉迕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雍凱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來源:作者:嚴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