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管市場有多難、競爭有多白熱化,對於家電企業來說,只要手中有使用者,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運氣”註定不會太差。
何聲||撰稿
都說,愛笑的女孩子,運氣都不會差。同樣,對於家電產業來說,“心中有使用者、手中抓到使用者”的企業,運氣自然也不會太差。
這麼說,並非沒有原因。最近30多年以來,眾多的家電企業們只有“訂單和銷量”,只是“嘴上有使用者”,心中無使用者,更鬱悶的是手上根本抓不住使用者。這也就直接造成了,最近幾年來,大量家電廠商市場經營過程中的一系列困局:產品賣不動、市場很低迷、競爭白熱化,即使是一直持續降價的內卷,也難以吊起眾多使用者的“胃口”、全面激發“使用者的慾望”。
沒有使用者,對於眾多家電企業來說,不只是當前,甚至是未來,就是一場“市場經營的災難”。因為,沒有使用者,這意味著“家電企業不知道應該研發、生產、推廣什麼產品、服務和方案”,還意味著“家電企業徹底失去市場競爭主動權和話語權”。
現狀:大量企業,眼中沒使用者
很多家電企業,雖然這些年來,口口聲聲說要擁抱使用者,但現實情況卻是:眼裡永遠沒有使用者,心中永遠都是自家的產品如何好,自家的技術如何牛,唯一珍惜和珍愛的,就是自家的品牌口碑和聲譽。
同時還有很多的企業在面對使用者時,一涉及到問題的解決和投訴,只要不傷害企業的利益,不影響企業的品牌和聲譽,基本上都不會去管。根本不太關注事件可能帶給單一使用者群體的傷害和影響,只關心企業的利益是不是受到了傷害。最終這也讓很多企業根本沒有意識到,一個使用者的不滿意,最終影響的是一群使用者,甚至成百上千使用者。
其實這類企業目前有不少,有中小企業,還有頭部大牌。他們最為典型的表現就是,無論是產品的釋出會,還是營銷的啟動會,或是使用者的體驗會,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將我想說的、想宣傳的、想表達的,想賣貨的;其次考慮的投入產出比,能賺多少錢能什麼價;最後考慮的則是如何才能讓使用者“上鉤”、“上套”主動買貨。
這也造成了這些年來,很多家電企業的新品推廣、精品促銷、降價讓利促銷活動等,越來越難在市場和使用者群體間引爆。而且單靠一場場價格促銷,根本沒用,反而透支了企業微薄的利潤。
變拐:心中想到,手中抓住
如何讓家電企業真正“手中有使用者”?在家電圈看來,很簡單:一是,心中要有使用者,一切市場經營工作,都要從使用者的維度出發,考慮到使用者的利益、感受和體驗;二是,手中抓住使用者,使用者不僅需要被想著、被惦記,還需要被呵護、被體驗;
企業解決與使用者持續連結的問題,其實只要“兩板斧”:想著,抓住;看似簡單,但在家電圈看來,卻又頗為複雜、多變與挑戰。
一是,怎麼才能真正讓家電企業的團隊,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都能“心中有使用者”。這個工作單靠管理手段的強推,不行;還得有市場化的激勵機制,比如說讓市場營銷團隊、技術研發團隊,獲得“心中有使用者”的驚喜感和收穫感。比如說,真正面向用戶開發的爆款和明星產品,相關的團隊和部門可以參與分紅和獎勵等。
二是,怎麼才能讓企業和商家真正抓住使用者,要知道過去幾十年以來,廠商就是“一錘子買賣”,貨賣出去與使用者的交流就結束了。根本沒有運營使用者、運營持續交易的平臺、機制和手段。這幾年,海爾從場景到生態的破局,以及場景品牌三翼鳥的落地,本質上就是一步步幫忙商家和員工建立運營使用者的思維、能力和手段,而三翼鳥的落地並透過局改為突破口,則為持續與使用者交易併發生關係,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家電廠商要將使用者變成自己的忠粉,除了要有方向、思路和手段,最關鍵的還要有平臺和力量。抓使用者,除了以產品為突破口和紐帶,關鍵還要有一個可以與使用者進行互動的舞臺,售後服務提供了機會,而實體門店則提供了場所。從海爾、美的、格力,到海信,以及方太、索尼、老闆等,最近幾年面對線上線下渠道的一體化,都在總部層面推動體驗店、場景店或智慧店建設。如今,家電企業的大店一家家開起來了,如何讓店裡充滿賓客、充滿歡聲笑語,這個就需要考驗各個廠商經營團隊的“內功”了。
從消費者、購買者,變成家電企業的使用者,變成家電企業的粉絲,對於所有企業來說,這注定是一場“從0到1”,最終從“1到100”的成長、蛻變之路!路艱且險但必須勇敢地走下去!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