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討Anifrolumab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療效和安全性,並分析在不同特徵的亞組中結果是否一致。
研究基於TULIP-1和TULIP-2兩項Ⅲ期試驗資料,發現Anifrolumab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療效顯著優於安慰劑。並且對於基線血清學標誌物增加和/或干擾素基因標記(IFNGS)升高的患者,治療獲益更大,這也符合該藥的靶向作用機制。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異質性疾病,患者的人口學特徵和臨床特徵與疾病嚴重程度和治療應答有關。例如兒童或青少年起病的SLE患者的Ⅰ型干擾素(IFN-I)訊號異常,其臨床症狀比成人起病的患者嚴重。Anifrolumab是Ⅰ型干擾素受體拮抗劑,已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獲批用於治療中至重度SLE。
為了瞭解Anifrolumab對不同亞組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是否一致,以及該藥物對哪些患者的療效更好,美國學者Tummala等基於兩項Ⅲ期研究,根據干擾素基因標記(IFNGS)、人口統計學等特徵分組,評估Anifrolumab治療SLE的療效和安全性。該研究3月25日釋出於期刊Ann Rheum Dis.(19.103)。
研究方法
研究納入為期52周、安慰劑對照的Ⅲ期TULIP-1/TULIP-2試驗的彙總資料進行事後分析。這兩項試驗中,中至重度SLE患者使用Anifrolumab(300mg,靜脈注射)或安慰劑治療。研究預先設定的亞組包括:IFNGS(高/低)、年齡、性別、體重指數、種族、地理位置、發病年齡、糖皮質激素的使用、疾病活動度和血清學標誌物,採用基於BILAG的狼瘡綜合指數(BICLA)應答率評估療效。
研究結果
TULIP-1(n=364)和TULIP-2(n=362)試驗共包含 726名患者:Anifroluma組360名、安慰劑組366名。其中82.6%的患者IFNGS高,與IFNGS低水平患者相比,IFNGS高水平患者的基線疾病活動度更高,並且更有可能存在血清學標誌物異常。
彙總資料中,52周時Anifrolumab組與安慰劑組患者相比,BICLA應答率顯著升高(差異16.6%;p<0.001,圖1)。
Anifrolumab與安慰劑的BICLA應答率在大部分亞組中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基線糖皮質激素劑量(<10 /≥10mg/d,潑尼松或等效激素)、臨床疾病活動(SLEDAI- 2000評分<10/≥10)、IFNGS、年齡、性別和體重等亞組。治療應答差異較大的亞組包括IFNGS高(18.2%)、基線血清學標誌物異常(23.1%)和亞洲患者(29.2%)。
此外,Anifrolumab治療也與SLE應答指數(SRI)≥4、口服糖皮質激素減量、面板紅斑狼瘡疾病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活動(CLASI-A)降低≥50%和年複發率降低有關。
安全性方面,不同亞組間Anifrolumab的安全性相似。Anifrolumab組出現SAE的患者比例低於安慰劑組(11.1%vs.16.4%)。
研究結論
本研究分析不同重要臨床和人口統計學特徵的亞組患者中,Anifrolumab的療效和安全性,有助於加深學界對此問題的認識。
總體而言,與安慰劑相比,Anifrolumab可有效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亞組分析顯示,接受治療的中重度SLE患者耐受性良好,這些發現在一系列臨床和人口統計學特徵亞組中基本保持一致。在少數亞組中,由於樣本量小,無法得出Anifrolumab治療有效的結論。同時,基線血清學標誌物增加和/或IFNGS升高的患者亞組中,Anifrolumab治療的獲益更大,這也符合靶向作用的機制。
參考文獻:Vital EM, Merrill JT, Morand EF,et al. Anifrolumab efficacy and safety by type I interferon gene signature and clinical subgroups in patients with SLE: post hoc analysis of pooled data from two phase III trials[J]. Ann Rheum Dis. 2022 Mar 25:annrheumdis-2021-221425. doi: 10.1136/annrheumdis-2021-221425. Epub ahead of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