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令國人倍感振奮!目前,“太空出差三人組”正在遨遊星際、逐夢星辰大海!假如爺爺還在世,他該多高興啊!
我的爺爺梁連波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導彈專業技術人才,也是我國第一代航天人。他憑著熟練的業務技能,轉戰南北,參與完成了多項任務,為我國導彈事業作出很大貢獻。
我小學、初中階段曾和爺爺一起生活,樸實、低調、慈愛是爺爺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當時,我只知道他轉業地方後在科協工作,對他近30年的火箭軍生涯毫不知情,他也很少提及。第一次得知他參與新中國導彈研發,是在他追悼會上聽省領導致悼詞時。關於爺爺參與建立共和國最早的戰略導彈部隊的經歷,是在他逝世21年後,翻閱他檔案資料及當年第二炮兵(現火箭軍)戰友回憶錄中才瞭解的。
投身導彈事業
我的爺爺出生於黃河岸邊的濮陽縣,他是家中獨子,一直品學兼優,高中時光榮入黨。
1956年,中央作出研製“兩彈一星”的重大戰略決策。1959年8月,梁連波高中畢業後被特招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技術學院(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學習,歷時5年,於1964年9月以優異成績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導彈專業技術人才。畢業後,梁連波進入第二炮兵部隊某團(現火箭軍某導彈旅),該團是共和國最早的戰略導彈部隊之一。考慮到當時的國內外形勢,沒有使用戰略導彈部隊這個名稱,而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為“第二炮兵”。
1963年初,梁連波大學期間,在濮陽老家的母親病危,連發了3份加急電報,但因部隊保密和學習需要,他沒有回家,最終沒能見上母親最後一面。
導彈部隊組建初期,全軍只有5個導彈團,各大軍區視如寶貝,保護有加,保守機密就成了從上到下很重視的課題。寫信用某號信箱,對外用部隊代號,不準用番號;特裝鐵路運輸規格為國務院副總理的級別,路橋及涵洞設哨。列車進站,站長要迎接。停車要閉鎖,路警要站崗。團領導設代號,導彈也設代號。山上拉鋼絲網,劈山建設了上千平方米的導彈發射訓練場,各連還建了大庫房,溝裡成了重要保密區,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溝裡幹部有隨軍家屬的,每週才回家一次。
轉戰深山荒漠
當年,不論在魯中山區,還是在湘西貧瘠侗鄉,都留下了梁連波和戰友們艱苦施工、刻苦訓練的汗水和足跡;不論是在大西北荒漠,還是在東北的長白山脈,都回蕩著他們完成發射任務慶祝勝利的歡呼聲。
梁連波當年的戰友說,他們所經歷的艱苦、風險、孤寂、奉獻和犧牲,是沒有到過那些地方、沒有那種切身體驗的人所無法想象的。共和國的基石中,凝結著他們的智慧、汗水、鮮血甚至生命。
1965年,梁連波所在部隊接受了導彈點火任務,大家緊緊圍繞“點火”這一要務,從實戰出發,練指揮、練思想、練技能、練協同。他們從模擬訓練狀態進入臨戰狀態,開展了操作無差錯、預想故障並提出破解方案等活動,為執行任務奠定技能基礎,並強化了連隊之間、各崗位間的銜接、協同,圓滿地完成了導彈的點火任務。
1966年6月,梁連波和戰友們到國防科工委試驗基地執行“炮訓五”任務,“炮訓五”任務是對“東風-1”導彈存放時限進行試驗。按上級預定,導彈起飛4秒轉彎即完成任務。時值“文革”,梁連波和戰友們排除干擾,集中精力,圍繞發射任務展開了各項準備工作,順利完成預定任務。
1967年8月中旬,梁連波和戰友們在酒泉發射場執行“東風-1”的發射。他們以實戰姿態,分乘兩個專列向酒泉進發。經過短暫而緊張的操練,終於到了發射時刻,水平、垂直測試、加註等一切順利。據梁連波的戰友回憶,當時就聽到轟的一聲巨響,看到一堆火焰噴發,導彈拖著一束橙色尾巴直衝雲霄而去,進入程式飛行不久,就從視線中消失了。現場一片歡騰,梁連波和戰友們格外興奮。
其間,梁連波所在導彈團離開齊魯大地,移駐西南某地。
主持完成東風-4導彈試驗發射任務
“東風-4”是我國第一代遠端地地彈道導彈,它於1977年11月22日第一次成功發射,梁連波是執行此次發射的主要負責人。
1977年秋,梁連波所在部隊接到導彈實驗發射任務的指令。作為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負責人,梁連波在動員大會上說:“執行這次發射任務,是我團建團以來第一次,上級首長把這項任務交給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不要辜負領導對我們的期望。”他特別強調,“我們這次執行的是導彈試驗發射任務,為確保發射任務安全順利進行,要嚴格做好保密工作,做到上不告知父母,下不告知妻子兒女!”
部隊經過一段時間認真的人員、裝備、後勤物資的準備,於9月中旬開始向基地進發。經過幾天幾夜的鐵路行軍,部隊專列安全順利抵達基地轉運站。當時已普降大雪,部隊駐紮在早已搭建好的簡易板房,連隊邊安頓、邊開始了進場後的各項訓練準備工作。
轉運現場,導彈已吊裝準備,戰友們列隊待命。梁連波再次作簡明動員,他講:“安全順利將導彈吊裝、轉運到發射基地,是完成此次試驗發射任務的第一仗,大家一定要精心組織,精心指揮,精心操作,確保導彈萬無一失。”並大聲問部隊“大家有沒有信心?”在場的官兵宏亮地回答“有!”梁連波和戰友們沒有辜負期望,從指揮員到操作手都表現得非常沉著冷靜,口令下達準確,操作動作規範正確,相互配合一致,非常乾淨,利索地完成了導彈的吊裝工作,並於當夜將導彈安全順利地轉運到試驗發射基地的技術陣地。
1977年11月22日17時左右,隨著“發射”的口令,導彈“點火”成功,瞬間這枚大型號的導彈像一條拖著長長火舌的巨龍拔地而起,呼嘯著奔向天宇……這時部隊的歡呼聲響徹雲霄,大家互相擁抱,相互祝賀,梁連波和戰友們都激動地流下了勝利的淚水。最後遠方傳來訊息,導彈準確擊中目標。此次發射任務的成功,標誌著當時解放軍二炮部隊作戰能力實現了由近程到中程的突破。
梁連波和戰友們始終秉持完美主義,事事爭第一,件件求完美,永不止步,只求更好,因而創造了許多個第一!同時成立的三個導彈團,該團第一個建成操作場、第一個進行點火訓練、第一個實施某型號導彈實彈發射、第一個換裝新型號導彈、第一個實施新型號導彈實彈發射和第一個進行了在核爆條件下人員生存、裝備狀況的試驗等等。
轉業地方默默奉獻
因工作條件十分艱苦,使梁連波患上了嚴重的肝病。1985年2月,梁連波轉業到家鄉工作。自古忠孝難兩全,此時我的曾祖父母都已不在了。
萬事開頭難!當時濮陽市成立僅一年多,轉業任濮陽市科協機關黨支部副書記、學會工作部部長(正縣級)後,梁連波不計名利,不講條件,發揚光榮傳統,抱病堅持工作。他和同事們一道圓滿完成了濮陽市學會工作組織建設、學術交流、學術研討、優秀學術論文評選、科普流動市場、技術扶貧、技術諮詢,以及機關黨建、工會的組建等項工作任務。特別是積極組織全市科技人員針對濮陽市工業、農業發展實際,開展了多次大型學術交流活動,為濮陽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服務,受到了濮陽市領導的表揚和同事們的交口稱讚。
中小學時期,我曾和爺爺共同生活了8年時間。在我的眼中,他頗為關心國家大事,讀書看報、堅持收看《新聞聯播》。當時的我,還不太清楚科協是做什麼的,更對他參與我國戰略導彈部隊初創的經歷一無所知,也未曾聽他提及過。我那時只知道:爺爺曾是一名軍人,所以他給自己兩個小兒子取名“梁軍”“梁興”;奶奶作為隨軍家屬數十年,跟著爺爺轉戰南北,因條件艱苦,她學會了給孩子做衣服、剪頭髮等很多技能,撫養子女並承擔了全部家務,在部隊時能跟爺爺見面的機會屈指可數。
2000年2月14日13時6分,梁連波因患肝病醫治無效,在安陽逝世,享年64歲。追悼會上,看著覆蓋在爺爺身上的黨旗,聽著時任河南省科協負責人所致的悼詞,我不願相信爺爺已經離開了我。追悼會上,我才得知爺爺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導彈專業技術人才,也是我國第一代航天人。
儘管爺爺離開我們已經22年了,但音容笑貌猶存。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安陽市烈士陵園,我們永遠懷念他!
(作者系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文化專委會委員、政協北京市海淀區第十屆委員會委員)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2年04月07日11版)
作者:梁偉
版面編輯:李冰潔
新媒體編輯:薛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