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13日,泰山中天門,黎玉在他題詞的“中華精神”四字下留影。
山東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黎 玉
山東抗日戰場,是全國主要抗日戰場之一,山東抗日根據地,也是華北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主要根據地之一。我想概括扼要地向諸位談一點對山東抗戰的回顧。從山東抗戰的特點談起吧。
第一個特點,八路軍山東縱隊是山東人在中共山東黨組織領導下,就地發動抗日武裝起義而發展建立起來的。抗戰初期,蔣介石限制八路軍發展,說“山東無八路軍防地”不準八路軍開赴山東,因此那時八路軍主力主要活動在山西、河北一帶地區。日軍南進山東時,韓復集一退再退,1937年12月27日日軍輕而易舉地佔了濟南,而韓復榘統率的三路軍十萬大軍卻潰縮到濟寧以南,其省政府官員也隨之南逃。在這種情況下,山東省委發動各地共產黨組織抗日武裝起義,佈置了10個支隊(或叫抗日救國軍),分佈於山東的東西南北中各地區。凡是有共產黨組織的地方,都要團結一切不願意當亡國奴的人民,組織了抗日武裝,中共山東省委的計劃部署得到了成功。如省委直接領導的徂徠山起義和直接部署的黑鐵山起義、天福山起義等等。在此基礎上,根據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同志命令,起義部隊組成了八路軍山東縱隊。經過幾年戰爭鍛鍊和五期整軍,山東縱隊逐漸成為一個正規兵團,抗戰後期一部分隨羅榮桓同志開赴東北,成為第四野戰軍主力的一部。
在組織建立抗日武裝過程中,有這樣幾條感受,一是必須團結和依靠全民族人民,不分宗教信仰、黨派階級,團結一切愛國同胞,尤其是學生教員,知識分子,他們在宣傳抗日救國中起到重要作用;二是部隊建立後必須要打仗,打日軍、打漢奸,不然就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援,而人民不支援的軍隊是一定要垮臺的;三是抗日軍隊必須經過長期、殘酷的戰爭鍛鍊才能加強,從游擊隊上升為正規軍。這是毛澤東同志所英明預見的,也是為山東縱隊的成長所證實的。
第二個特點,山東抗戰是殘酷的頻繁的,全面的對敵鬥爭是包括軍事、政治、經濟諸方面的多因素的鬥爭。特別是1941年和1942年這兩年,山東抗戰局面最為困難。1941年11月敵人配合“第三次強化治安運動”,對我沂蒙山根據地進行了5萬人“鐵壁合圍”大“掃蕩”,由侵華日軍總司令煙俊介大將親臨指揮。“掃蕩"第一階段,山東縱隊機關在南牆峪與敵激戰一天,一直堅持到天黑突圍到蒙陰南的西蒙山一帶,一一五師在羅榮桓元帥帶領下也從南沂水順利脫險。敵人撲了空後,開始象梳篦子一樣對沂蒙山進行清剿,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我們則實行“三空”,即搬空,藏空、躲空,堅壁清野,連水井也埋起來,不讓敵人利用。同時,派小部隊和民兵佔據險要山頭,開展麻雀戰,調遣部分主力插入沂南打擊敵人清剿,保護群眾,外線部隊則頻繁出擊、牽制,打擊敵人側背。經過兩個月奮戰,粉碎了敵人“掃蕩”,堅持了沂蒙山抗日根據地。1942年11月敵人十二軍主力一萬多人配以飛機、大炮對我山東縱隊駐地進行“拉網合圍”大“掃蕩”。當時山東縱隊機關只有一個警衛營的戰鬥部隊,發現敵人後立即搶佔了沂北對崮山有利地形,與數倍於我的敵偽軍激戰了一天。戰鬥中,國民黨五十一軍一個不滿員的營也被日軍逼到山下,我們不計前仇,立即同意他們上山共同抗日。這樣,一直堅持到天黑後突圍。象這類萬人以上的大“掃蕩”,日軍在山東其它地區如渤海區、膠東區也都進行過若干次。
對日軍的鬥爭還不僅限於軍事鬥爭,同時還有政治、經濟、文化及情報等鬥爭。1942年日軍提出“東亞解放新國民運動”、“強化治安運動”,加強特務活動,扶植偽政權,搞了一套所謂“總力戰”政策。敵人在山東設的據點到1942年底時約有3700多個,其中僅1942年一年設的就有1200多個,冀魯邊、泰安區差不多每8華里就有一個據點。另外,敵人修築了達4000公里的封鎖溝、牆,根據地在這一階段受到敵人嚴重“蠶食”,面積比1940年時小了約三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提出“咬緊牙關,度過兩年”,實行精兵簡政,主力部隊地方化。1943年實行了以羅榮桓同志為首的一元化領導,同時在根據地提倡發展生產,厲行節約,終於度過了難關。
第三個特點是,山東抗戰是在貫徹執行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反投降反摩擦鬥爭中發展的。
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在共產黨倡議的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基礎上進行了第二次合作。抗戰之初,中共中央、中共北方局曾分別派張經武、張友漁同志做韓復榘工作,推動韓抗戰。韓雖然不得已同意釋放共產黨政治犯,但只想儲存實力,對抗戰毫無決心,因此,日軍進逼山東時他便逃跑了。不久,韓復榘被國民政府處決了。
山東第六行政區專員範築先老先生接受共產黨主張,擁護統一戰線,堅決抗戰,在共產黨幫助下,吸收大批愛國知識分子、進步青年和共產黨員建立抗日武裝,主持抗日民主政府,為保衛國土獻出了生命。範築先先生受到山東人民永遠的懷念。
另外,魯南國民黨地方勢力如張裡元,在抗戰初期尚與我們保持友好關係,但到抗戰困難時期卻妥協投敵了。
抗戰轉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先後派石友三的十軍團,東北軍五十一、五十七軍從安徽、蘇北進入山東沂山、甲子山區,我們採取團結爭取的態度,把他們當抗日友軍,但他們從不主動打擊敵人,反而在蔣介石導演的反共高潮中出動部分兵團參與反共摩擦,如一一一師旅長孫煥彩部襲擊我軍防地,五十七軍兩個旅勾結當地頑軍襲擊我後方,五十一軍三三七旅張車枝部襲擊我魯南區黨委駐地銀廠,均造成我嚴重損失。如五十七軍軍長繆徵流則叛變投敵,認賊作父。
即使如此,我們對於學忠本人與其反動部下還是有所區別的。1940年我和徐向前司令員曾分別到戰區總部與于學忠談判,指出沈鴻烈倒行逆施的反共罪行,推動于學忠參加抗戰。于學忠在初期保持了一定中立態度,後來他在山東站不住腳了,離魯去安徽,我們給予方便允許假道。
山東抗戰中最反動最頑固的反共親日派勢力是以國民黨山東省主席、蘇魯戰區副總司令沈鴻烈為首、秦啟榮為副的國民黨頑軍。他們專門與八路軍制造摩擦,不但不打日軍,反而助紂為虐,與日軍夾擊我軍,而沈鴻烈則專門委派他為整編師長或保安旅長,如對皇協軍趙保元、土匪劉景良及吳化文等甚至引導日軍對我襲擊。在整個山東抗戰期間,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對我進行襲擊,到抗戰困難時期,投降日軍編為偽軍的也絕大多數是這些傢伙,山東抗戰時期偽軍數目多達20萬,佔全國偽軍總數的四分之一,與國民黨此類勢力的大股投敵有直接關係。震驚全國的“太河慘案”及許許多多的流血事件,都是這些民族敗類製造的。對於這些反動分子的挑釁,山東八路軍給予了堅決打擊,原則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對徹底的投降派則給予徹底的消滅。
統一戰線的政策,還表現在隨山東抗戰而誕生的抗日民主政權工作上。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山東各地普遍建立了抗日民主“三三制”政權,即共產黨員、非黨人士和進步人士各佔三分之一,團結大批的高階知識分子和愛國紳士參加政權建設。在省政府中,如李澄之、梁竹航、楊希文、田佩之、耿光波,孫明綱、張伯秋等等,不是外國留學生,就是本國大學教授或大學生。
從山東抗戰的全過程看,領導和進行抗戰的主體是中共山東黨領導下的山東八路軍,山東抗日民主政府和堅決抗戰的山東人民,而不是國民黨沈鴻烈的軍隊和政府。山東八年抗戰的結果,一方面是國民黨的腐敗墮落,一方面是共產黨的強盛興旺,有目共睹。山東抗戰的勝利是屬於為此而付出巨大犧牲的山東八路軍和山東人民的,這是山東抗戰的第四個特點。
1944年春,山東八路軍開始了局部反攻。這一年連續進行的四季攻勢,使根據地擴大了4萬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近千萬,為進行大反攻打下了基礎。
1945年8月,日軍接受波茨坦公告條款宣佈投降。山東八路軍根據朱德總司令命令向附近敵軍指揮機關送出通牒限期繳械,但敵軍拒不向我投降,因此,山東八路軍編為山東解放軍野戰兵團,27萬正規軍分五路進軍實行大反攻。另外,有10萬民兵和10萬民工隨軍配合行動。
第一路軍,由王建安、羅舜初同志率領,向津浦路及膠濟路南西段沿線敵偽軍進攻,先後解放臨朐、萊蕪、益都、博山、淄川、章丘、周村、新泰等城鎮。
第二路軍由陳士榘、唐亮同志率領,分南北兩線分別向隴海路、膠濟路南東段沿線日偽軍進攻,先後解放了膠縣、贛榆、青口等城鎮。
第三路軍由許世友、吳克華、林浩同志率領,向青島外圍膠濟路北東段和膠東半島沿海城市日偽軍進攻,僅10天時間即解決了牟平、威海衛、福山、石島、龍口、招遠、萊陽、黃縣、蓬萊、煙臺、即墨等城鎮。
第四路軍由楊國夫、景曉村同志率領,向津浦路北段和膠濟路北西段沿線日偽軍進攻,先後解放了壽光、臨邑、桓臺、廣饒、博興、昌邑、長山、鄒平、三寧津、陽信、吳橋、臨淄、辛店等城鎮。
第五路軍由張光中、王麓水同志率領,向徐州東北外圍地區、津浦路徐州至兗州段沿線日偽軍進攻,先後解放了泗水、曲阜及臺兒莊、官莊車站等重地。
一個多月時間的大反攻,殲滅敵偽6萬多人,解放了近50座城鎮,濟南、青島、連雲港等敵占城市處於我大片解放區包圍之中,猶如汪洋大海中的幾點孤島。
1945年8月12日,山東省政府正式成立,轄2800萬人口(津浦路西40縣已劃給冀魯豫區未計在內)。
為了接管東北地區,羅榮桓元帥奉中央命令挑選山東軍區精銳主力8個師6萬餘人開赴東北。同時,山東解放區迅速補充擴大部隊,迎接解放戰爭的到來。新四軍開赴山東後,與山東軍區並肩作戰,成立了華東軍區,一直到奪取全國解放的勝利。(本文為在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四十週年座談會上的發言,選自《深切懷念黎玉同志》,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