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於三千年前,創造輝煌歷史的楚國,今天的人們知之甚少,它一度是世界第一大國,中國歷史上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第一支毛筆,都出現在楚國大地。
然而這一切隨著秦始皇焚書坑儒,燒燬了各國的史書文獻,楚國的歷史,我們已經很少能在史籍中找到。關於這個偉大王國八百年的歷史,創造的文化,也漸漸被人們遺忘,楚國的歷史,即便是在《春秋》、《詩經》中,也只記載了寥寥數語。
幸好,隨著上世紀以來,考古工作的進展,出土了一大批楚國時期的文物,楚國真實的歷史,也得以逐漸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楚國從建國到滅亡,一共存在了800多年的時間。在這800多年的時間裡,楚國前期的國君可以說個個都艱苦奮鬥,而後期的國君真的是要多昏庸有多昏庸。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楚國人的奮鬥史。
一、楚國前期:艱苦奮鬥
- 楚人的來歷
傳說,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後代,祝融是炎黃集團的重要成員,是炎帝的火師,在上古時代掌握著火的秘密,也正是這個原因,屈原在《離騷》開篇寫到“帝高陽之苗裔兮”,屈原說他是古代帝王高陽的後裔,高陽就是顓頊,上古“三皇五帝”之一,由此可見,楚人自古就是華夏民族的後裔。
既然是來自中原的炎黃子孫,原本居住在中原,那麼為何得名為“楚”?
兩千年前的楚國史官所寫的文獻《楚居》,給出了這樣一種解釋:
傳說火神祝融的後裔,後來分成了八個不同姓的部落,這其中的一個部落有個人叫鬻(yù)熊,他娶了一位妻子名叫妣(bǐ)厲。妣歷懷孕後,生子時難產,剖腹產後妣歷死去,孩子存活,巫師用荊條將妣歷裂開的腹部包裹,之後將她安葬。為了紀念這位為生育後代,獻出生命的偉大母親,這個部族後來自名為“楚”,也就是“荊條”的意思。這種說法充分顯示了楚人對安定生活的渴望,他們太期望能夠平安富足地生活下去了!因為在楚人早期,一直是處於被驅逐、被忽略的情況。
- 商朝時期:楚人一直被驅逐、被忽略
3600多年前,中國商代初期,有一支人數眾多又疲憊不堪的隊伍,在商朝軍隊的驅趕下,被迫離開中原,向南遷徙。他們就是楚人的祖先。
當時剛剛崛起的商王朝,在中原向四周擴張自己的勢力,楚人的祖先,據考證,最早的活動區域是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因為不屬於商王朝的血脈家族,而備受冷落,他們被迫離開自己的故鄉,向著人煙稀少的南方進發。
所以楚國的祖先不斷南下,最後到了今天的湖北西北部的荊山一帶,在此停留了下來。可以看出,商朝對這個部落並沒有任何好感,不斷地攻打楚國的祖先。所以說楚國在前期非常不受待見。
中原部族從一開始,就不承認新生荊楚的中原身份,《詩經·商頌》中記載,商朝人稱楚人為“南鄉之夷”,就是說商朝人,認為荊楚這個部族的人是蠻夷。商王武丁甚至教訓楚人,要向其他蠻夷一樣,定期來朝,恭恭敬敬地獻上貢物。
《詩經·商頌》記載,商王多次率領大軍,深入南方的沼澤叢林,驅逐他們認為是蠻夷的楚人。
商王朝強大的國勢,讓楚人除了俯首之外,別無選擇。但是在內心深處,楚人們把被認作蠻夷,當成最大的恥辱,他們發誓,早晚有一天,祝融的子孫,會向傲慢的中原人證明自己的力量。
- 西周時期:依然被忽略、被輕視
幾百年間,楚國在黑暗中苦苦等待改變部族命運的機會。
商朝末年,商紂王荒淫無道,以周文王姬昌為首的諸侯國開始對商朝發起反抗,楚國的首領鬻熊,覺得機會來了,加入周國共同反對商朝。
除了楚人,周文王也邀請了另外十幾個對暴虐的商王朝久已不滿的小國。這一次的戰爭,對商王朝產生了巨大打擊。不幸的是,楚人的偉大領袖鬻熊在這場戰爭中英年早逝,沒有等到勝利的那一天。
這場戰爭,一舉推翻了商王朝的統治。勝利之後,周王朝的分封儀式隆重舉行,在戰爭中出力的部族,紛紛得到了獎賞。
可是,分封名單上漏掉了楚國人。
要知道,這一場決定中原命運的大戰中,楚人付出了一切,包括他們的首領鬻熊。
可是對於周朝而言,這只是一個偏遠的蠻夷之族盡了一點微薄之力而已。和其他參戰的那些小國相比,楚人是落後的民族,文化落後、戰術落後,哪裡配得上分封土地呢?
對楚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直到多年後,天下已經安定,周成王回顧祖先的創業史,才想起了那位盡職盡責的火師鬻熊。念及楚人曾經在推翻商王朝的戰爭中對先王的幫助,周成王冊封鬻熊之孫熊繹為子爵,姓羋氏。因此,熊繹仍然是周成王的臣子之一。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楚人分封的時候,“號為子男五十里”,也就是說,給楚人的爵位等級比較低,地方比較小,不到二十平方公里,還沒有現在鄉鎮裡邊一個村子大。但是至少在周朝已經獲得了這一個爵位,那麼這對於熊繹來講,對於一個部落首領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熊繹就是利用這“子男五十里地”,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在流浪了幾百年之後,祝融的子孫終於被中原王朝重新承認。這一天當成建國之日,中國先秦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享國八百餘年的楚國,從此正式誕生。
楚國立國後,面積只有方圓五十里,而且都是不毛之地,非常貧窮。《楚居》記載,建國之初,楚人好不容易建起一間祭祀大堂,準備祭祀的時候,卻窮得拿不出祭祀用的牛,只好跑到鄰居鄀(ruò)國偷了一頭小牛,而且害怕白天被發現,只能在晚上偷偷舉行祭祀。
所以說當時楚國相當貧瘠,是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由此可見楚人過得有多艱難。不過楚人沒有被這些打倒,楚國第一代國君熊繹帶著大家“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楚國人認為,既然中原認為我們是“蠻夷”,看不起我們,那麼我們就開疆拓土,壯大自己的實力。(看來楚國人也懂得弱國無外交!)
當時在楚國的周圍,有曾國、鄖國、息國等這些國家,這些國家蘊含豐富的銅礦,所以楚國後來不斷將其吞併,獲取銅礦後的楚國,用這些來打造兵器,實力大增。
隨著楚國國力不斷增強,周王室也感到了威脅,楚國第二位國君熊艾在位期間,西周的國君周昭王決定親自率軍南下,攻打楚國。誰都沒有料到,武力強大的周朝軍隊,在攻打楚國這一仗上,並沒有如預期般速戰速決,而是打了整整八年之久,經歷了三場大型的戰爭,竟以楚人的大獲全勝告終。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楚國發展得非常快。
此時,楚國又出現了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領,名叫熊渠。他可以說是整個楚國的精神領袖,楚人都對他十分信服。
熊渠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周王朝不是看不起我們楚人嗎,他們不是嘲笑我們是蠻夷嗎?我們今天就做這個蠻夷了!他不給我封侯,我還懶得理睬他呢。如今楚國地盤這麼大,趕得上他分封的十幾個諸侯國了吧?我已經不稀罕做諸侯了,我要稱王!
據一些史料和傳說記載,熊渠並不是自封為楚王,而是將他的三個兒子都封了王。既然中原王朝把“王”看成是最高權威,那就來挑戰一下這個權威吧!
熊渠的三個兒子,大兒子熊康為句亶王、二兒子熊摯紅為鄂王、小兒子熊執疵為越章王。封王的意義非同小可,三個兒子都封王,這樣做的目的,是把他們與周天子相提並論,平起平坐,沒有君臣之分。這是楚人第一次稱王,這不僅是楚國實力強大的象徵,也是楚國第一次想要脫離西周的統治。當然,後來由於實力不行,楚國國君又取消了王的稱號。
到了周宣王時期,周王室再次進攻楚國。不過這一次楚國沒有取勝,被周王室打得打敗,連祭祀用的青銅器都被帶走了。這在當時是奇恥大辱,不過這也是周王室最後一次進攻楚國了,因為沒多久西周就被犬戎滅亡了。
公元前771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往洛陽,宣告了西周滅亡,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代。
-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對外擴張,開始壯大
東遷之後,周王室喪失了威信,每況愈下,諸侯之間開始互相攻伐,天下陷入混亂。
楚人終於等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當時天下動盪不安的局勢,讓楚人看到了楚國崛起的希望。
公元前704年,楚國國君熊通正式稱王,熊通就是後來的楚武王,楚國這次稱王之後,再也沒有主動取消過王的稱號。
楚武王利用周王室衰落之機,西征庸國,東攻揚越,一直打到湖北東部一帶,曾經一直被動挨打的楚國,如今終於要向外擴張了。
楚武王即位後不足三年,就揮師討伐江漢平原的西部,權國成為他到手的第一塊肥肉。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也是在此時設立的。
拿下權國後,楚武王改權為縣,並且設定了縣的長官,也就是縣尹加以管理,這是春秋時期最早設縣的行政體制改革,被史學家稱為是“春秋第一縣”。
在這之後,楚國每滅一國,便將該國的公族轉至楚國後方加以監管,而該國還在原位設立縣制,因俗以治之。
在這裡分享一個冷知識,“縣”最早是什麼意思?所謂“縣”就是懸掛的意思,這個懸掛就是說,它懸在中央的手中,這個權力是懸在中央手中,受中央控制,並不像之前那樣管理權力歸諸侯所有。縣的出現,對於中國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楚武王一生中三次討伐附近的隨國,隨國境內有一座銅綠山,有著豐富的青銅,楚國把隨國打下來後,用這些青銅鑄造禮器、鑄造兵器。“天下大事,在祀與戎。”楚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
此後,楚國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楚武王在位51年,橫掃整個江漢平原,楚武王去世後,整個江漢平原都是楚國的領土,楚國終於成為了當時的一個強國。
楚武王去世後,他的兒子楚文王即位,楚文王即位後,將國都從丹陽遷到郢都,隨後即位的第二年,繼續擴張戰略,開拓疆土,先後滅掉了申國、鄧國、蔡國。楚文王還注意選賢舉能,提拔人才,《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楚文王讓俘虜來的申人彭仲爽當令尹,彭仲爽不負所望,戰勝攻取,使楚國的邊界達到中原的汝水流域。
到了楚文王的兒子楚成王時期,楚國實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楚成王雖年紀不大,卻很有主見,楚成王繼位最初的十幾年,都是以治國為本,將提高生產力和軍隊戰鬥力放在第一位。透過召陵之盟,和當時是霸主的齊國進行了和平共處。
後來在泓水之戰中,楚成王與當時的天下霸主宋襄公打了一仗。
公元前638年,宋國聯合幾個國家,南下攻打依附於楚國的鄭國,企圖接過齊桓公“尊王攘楚”的大旗。在泓水,宋襄公與楚成王展開了一場大戰。
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在戰鬥中不幸負傷逃跑。泓水之戰,以楚勝宋敗而告終,此時的楚成王儼然以霸主自居。
可是,北方的晉國開始壯大,晉文公執政後勵精圖治,國力迅速增強。
公元前632年,楚國和晉國進行了一場城濮之戰,結果,楚國在城濮之戰時被晉國的晉文公打得打敗,所以停止了向北擴張的步伐。
城濮之戰結束後,曾經依附於楚國的諸侯國都改投了晉國。在此次戰爭後,晉文公的地位一躍而上,成為了新一代的霸主。
楚國向北擴張的步伐就此停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都沒能再扳倒實力雄厚的晉國。或者說,晉國也同樣沒有動搖楚國的地位。兩個國家就這樣持續對峙了百年之久。
楚穆王在位期間,先是在即位第二年滅掉了江國,之後的一年,秦國出兵攻打郢都。楚穆王則決定遷都,史稱上郢。
公元前617年,楚穆王聯合陳國、鄭國以及蔡國,一起出兵攻打宋國。這一次聯合出兵,可謂是歷史性的聯合,楚國國君已不是被中原看不起的蠻夷,反而可以作為聯合軍隊的統帥站在歷史的舞臺上。
而這一次出兵的結果,是宋昭公被迫請求講和,親自帶領楚穆王打獵。並且此次事件之後,宋國、鄭國、陳國等中原諸侯國開始依附於楚國。
這可以說是楚穆王一生中最輝煌燦爛的時期!
公元前614年,將楚國的勢力範圍進一步向江淮地區推進之後,楚穆王去世。之後,其子熊侶繼位,是為楚莊王。
楚莊王在位時期,《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執政的前三年,沉迷於享樂,不理朝政,以致朝中大臣十分著急。實際上,楚莊王是為了讓那些掌握實權的貴族放鬆對他的警惕,韜光養晦,暗中觀察,默默選擇可以利用的人才。
楚莊王果然做到了“一鳴驚人”。公元前597年,楚國和晉國發起了一場大戰,在邲(bì)之戰中楚國大勝,楚國取代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邲之戰後,楚國聲威大震,魯、宋、鄭、陳等中原小國,相繼背棄晉國依附楚國,晉國一時不敢南下與楚抗衡,楚國已經實至名歸,成為了諸侯國中,最強的主導力量。
之後楚國又滅了庸國、蕭國等,並讓宋國臣服。楚莊王問鼎中原,楚國霸主地位正式確立。
楚康王時期,楚國採用遠交近攻的外交戰略,聯合齊國、秦國,共同對抗晉國、吳國,可以說楚國的外交戰略擋水還是比較高明的。秦滅六國用的也是這種戰略。
楚靈王在位時,可以說一開始他是很幸運的,和晉國簽定了“弭兵之盟”,“弭兵”就是收兵、停戰的意思。由於楚晉兩國實力平均,多年征戰分不出勝負,晉楚兩國進入近百年的和平時代。
可是楚靈王從此開始追求物質享受,簽定和約六年後,楚靈王修建了章華臺。被貴族們趕下了臺,最終楚靈王的弟弟,楚平王繼承了王位。可是楚平王也奢侈縱慾,正是由於他的統治,楚國差點被吳國滅國。
楚昭王時期,吳國攻進郢都,楚國國都被吳國佔領了,後來在申包胥等人的努力下,楚昭王復國,建起一個新的都城,起名叫紀南城,之後楚國又開始了欣欣向榮的發展。可以說楚昭王是個中興的君主,如果沒有楚昭王,楚國估計就會被滅國了。
楚昭王的兒子楚惠王繼承王位,楚國國力不斷增長,也多年沒有他國來騷擾,度過了相對穩定的一段時期。
這期間,楚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楚國的國力進一步恢復。楚國先後滅亡陳國、蔡國、杞國,將領土擴至東海、淮海、泗水一帶,成為一方強霸。而且楚國一直以來的強敵吳國被越國滅掉,楚國此時南方霸主的地位徹底鞏固了。
到了楚悼王時期,任用吳起在楚國進行變法。吳起讓楚悼王對權貴們下手,削弱他們的勢力,掌握大權,同時修訂了嚴刑峻法。楚國經過這次變法之後,國力大增。
楚國征服了南方五嶺一帶的百越部落,使楚國南部的領土,擴充套件到今湖南和廣西交界的一帶。自此楚國南部疆域穩定了,沒有任何威脅。在北方,楚國為了救趙國,和當時的霸主魏國進行交戰,並且打敗了魏國。此時的楚悼王是當時的風雲人物。不過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被殺害,楚國轟轟烈烈的變法徹底失敗。
楚悼王的兒子楚宣王即位後,楚國再次強盛起來。勵精圖治,救趙伐魏,開拓巴蜀。他勤政有為,對內堅持與民休息,不輕易動用民力,對外採取以靜制動,不輕率出動,而是伺機而動。在北方各國爭奪霸主之位時,楚宣王幾乎一直保持中立,楚國在楚宣王統治時期,幾乎一直在休養生息。
楚宣王去世後,楚威王繼位。由於長時間的休養生息,楚國國力進一步增強。楚威王在位時期,楚國的實力達到了頂峰。楚國成為戰國七雄中發展最快的國家。此時在楚國的北面,相繼滅了老牌諸侯國蔡國以及杞國,在西面,把疆土拓展到巴蜀,在東面,擊敗越國、齊國,當時,楚國疆域在諸侯國中首屈一指,整個南方都是楚國的疆域。
至此,楚國艱苦奮鬥的時代徹底結束。從第一代國君熊繹到楚威王,楚國一共經歷36任國君。
楚國自立國起,將士們一路開疆拓土,從最初的五十里城池,征服南越民族,後又揮師北上,與中原霸主們爭鬥廝殺,雖然歷盡起伏,但是疆土不斷擴張,並在楚威王時代達到頂峰。使得楚國一度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中疆域最大、人口最多、勢力最強的國家,楚國的疆域一度是其他六國的總和。
當時的楚國,是具備統一天下的前景的,不過楚威王之後的國君,再也沒有前人的艱苦奮鬥精神了,而且是一個比一個昏庸。
- 戰國後期:楚國開始衰落
楚國由盛轉衰是在楚懷王時期。
楚威王去世後,楚懷王繼位。其實,楚懷王在位期間,功勞還是比較大的。
楚懷王任命大司馬昭陽率領楚軍猛攻魏國,在襄陵大破魏國軍隊,奪取了魏國的八座城池,還曾借越國大亂之際,東敗越國,拓境江東。楚懷王吞併越國後,疆土北至今天的山東、河南南部,東鄰大海,西接秦國的巴蜀地區,南至南海。除了巴蜀雲貴外,幾乎整個南方都是楚國的地盤。
楚懷王還提拔屈原、昭陽、昭滑等忠臣,重用魏人公孫衍,發動合縱攻秦,齊楚聯軍攻取秦的曲沃,合縱聯軍聲勢浩大,就連秦國也不得不暫避鋒芒。
戰國後期,這時的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為了拆散齊、楚聯軍,公元前313年,秦國派張儀來到楚國,以破解齊、楚聯盟。張儀賄賂子蘭等人,以六百里土地為誘餌,誘騙楚懷王與齊國絕交。楚懷王利令智昏,居然聽信張儀的花言巧語,輕率斷絕了與齊的聯盟。而秦國並沒有給楚懷王事先約定好的土地。楚懷王惱羞成怒攻打秦國,結果在三戰三敗。齊、韓、魏趁機進攻楚國在中原的領土,楚國大國地位瓦解,從此走向沒落。
公元前299年,秦國攻打攻楚國,奪取了楚國的八座城池。秦昭襄王以結親為名誆騙楚懷王入武關(今陝西商縣東)赴會。此時,屈原也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是楚懷王不顧屈原苦心勸說,毅然決然離楚使秦,放低姿態到秦國求和。
結果,楚懷王遭到秦國扣留,向楚國勒索割讓巫郡和黔中郡兩塊土地,遭到楚國拒絕,楚懷王被囚至死,秦國把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楚國人都憐憫同情他的遭遇,屈原也非常痛心,感慨懷王不聽自己的諫言,以致落到如此下場。
楚懷王被秦國扣留期間,楚國太子熊橫被立為王,也就是後來的楚頃襄王。公子熊子蘭擔任令尹。
此時的楚國雖然沒有之前的輝煌,但主力尚在。不過楚頃襄王統治時,楚國的西陵、巫、黔中等地都被秦國佔領,楚國國都郢都都被佔領,楚王族的夷陵都被焚燒了。後來楚王族的夷陵雖然成功收復秦國佔領的城池,但楚國的國力是進一步衰落了。
公元前278年,秦國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頃襄王被迫與楚國大臣和民眾一起逃難,一路上狼狽不堪,最終“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屈原聞訊,感覺國勢終不可收拾,遂在極度絕望和悲憤之下,於農歷五月初五日這天,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終年約六十二歲。
楚考烈王時期,封“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黃歇為楚國令尹,封號春申君。楚考烈王有了足智多謀的春申君做令尹,覺得可以高枕無憂地享受一國之君的奢靡生活,不再用心朝政。因此,楚考烈王也是楚國曆史上最平庸無能的國君。
楚幽王即位,這個時候春申君黃歇被殺,楚國失去了一位頂樑柱,從此一蹶不振。而這位楚幽王也命短,繼位十五年就病逝了。臨終前,他將八歲的兒子託付給了最信任的護國大將軍項燕。楚幽王託付的,不僅是孩子,更是楚國的命運。
楚幽王去世後,他的兄弟楚哀王繼位。可楚哀王在位兩個多月,他的兄弟負芻的黨羽就將他殺害,立負芻為楚王。由此,負芻成為了楚國曆史上最後一任楚王。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在先後出兵滅掉了韓、趙、魏、燕等國之後,下一個目標是楚國。嬴政決定傾盡全國兵力,派王翦率六十萬大軍而來,對楚國發起最猛烈的進攻。
楚軍大敗,項燕自殺而亡。
公元前223年,秦軍南下,攻打楚國最後一個國都壽郢。沒有了項燕的庇護,楚王負芻很快被俘。被裝在囚車之中,運往秦國成為階下囚。
秦國取消楚國名號,將楚地設定為郡。這之後,負芻的弟弟昌平君熊啟在淮南被擁立為楚王,定都蘭陵,以長江作為屏障,佔據吳越之地。最後兵敗於蒙武將軍的隊伍,昌平君只好選擇自殺,也正式宣告了楚國的滅亡。
從楚懷王開始到楚王負芻,這幾代國君可以說一代不如一代。雖然在此期間,楚國也出現過春申君、屈原等一批能臣,但是無力阻擋楚國的衰落。再加上秦國在實行商鞅變法後迅速崛起,六國合縱也沒辦法戰勝秦國,最後楚國也是敗在了秦國的鐵蹄下。
可是,為何楚國最後沒能抵擋住秦國的鐵蹄?其實在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之前,楚國也實行過變法,那就是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一度取得成效。可惜楚悼王死後,吳起死於守舊派貴族的圍殺。可以說楚國最大的失敗之一,就是沒有把吳起變法實行下去。這才導致了被秦國所滅。
當然,歷史有時候確實巧合。秦國雖然滅亡了楚國,但秦國最終也是被楚國所滅,“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人的後代項羽一把大火燒了咸陽城和阿旁宮,當然,這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