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小詩寫盡人間真情。沒想到的是,這句情話的天花板,居然來自於兩個男人之間的思念。真正的煽情大師能把全世界的情感都調動起來。
千古情話的天花板
情話是表達感情的語言,並不是只有情人之間才會說。只要情到,氛圍在,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也可以表白情感,自然也可以說一說情話。有這樣一首小詩,雖非大家所作,但卻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人間最真的情感——思念,所以流傳千年。
每天陰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月亮最圓,時為中秋,古人有望月寄思的傳統。這就是詩題的出處,簡單、隨性,寫的就是生活中的“人之常情”。但不尋常的是,在這樣一個團圓之夜,詩人卻感到異常冷清,甚至字字透著孤獨。
在前兩句中,詩人用“院子”“樹”“烏鴉”“月光”“桂花”和“露水”勾勒出一幅立體的畫卷,動靜結合:中秋之夜,天邊掛著圓月,眼前是詩人的小院,院中有一棵老樹,烏鴉棲在樹上,靜靜地凝望圓月;而樹邊的桂花上落著露水,時刻提醒詩人,天氣轉冷,而遠在天邊的朋友,已許久沒有音訊。
在後兩句中,詩人借景抒情,面對這樣的月色,在中秋這樣的一個團圓的日子裡,還有很多人如他一樣,不能與親朋好友相聚,所以只有思念相伴。於是便有了最後一句的“不知秋思落誰家”。其實詩人自知,秋思已落在自己家,他是在找尋與自己同樣在思念中的“同路人”。
王杜之情,滿滿的君子之交
先說一說這首小詩的主人公王建。他在大唐詩人中並不算出名,甚至在今天來說,稱得上籍籍無名了。其實王建在唐代中期還是有一些名氣的。
他自幼家貧,早年為衣食奔波,又曾寄居他鄉,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直到唐貞元年間,他才得到仕途的機會,先後輾轉到過幽州、荊州等地,感受到了邊塞人民生活的艱苦和軍旅生涯的孤獨。
後來他調到長安任職,結識了張籍、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楊巨源等人。大和初,再遷太常寺丞。約在大和三年,出為陝州司馬。這是他一生中最後一個職務,所以世人也稱他為“王司馬”。
王建一生的摯友較多,其中杜元穎是私交較好的一位。王杜二人雖然不似李杜二人那樣情深,但王建這首小詩卻情感真摯。
杜元穎出身世家大族,是唐右僕射杜淹六世孫,大理正杜佐之子。貞元年間進士及第,入節度使幕府任職,授左拾遺、太常博士。杜元穎仕途較好,在唐穆宗時曾拜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封建安縣男,相當於副丞相。後來因工作失誤被貶官,客死異鄉。
王建與杜元穎相交於未發跡之時,二人的情誼是真摯的。兩個身處仕途之人的思念卻不帶任何功利色彩,是極其難得的,是單純的君子之交,所以王建的這首小詩才能直戳人心底最柔軟的情感。
特別說明: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