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翻看自己的體檢報告時,看到心電圖結果揭示“早搏”,就認為自己患上了心臟病。其實,心臟早搏現象很常見,人人都發生過早搏,只是有人發現了,有人沒發現而已。那麼,到底什麼是早搏?早搏是否意味著心臟出了問題?是否需要治療呢?
(網路配圖)
早搏是最為多見的心律失常
早搏(過早搏動的簡稱)是常規心電圖或者動態心電圖中最為多見的心律失常。
在一次正常的心臟搏動中,竇房結作為心臟起搏點,發出三條神經纖維(結間束)透過心房全部來到房室結,在房室結再次發出神經纖維(左束支、右束支)將電訊號到達左右心室,從而帶動整個心房、心室有節奏、有順序地依次搏動。而早搏則不同,是異位起搏點發出的過早衝動引起的心臟搏動,可發生在竇性或異位性(如心房顫動)心律的基礎上,可偶發或頻發,可以不規則或規則地在每一個或每數個正常搏動後發生,形成二聯律或聯律性過早搏動。按起源部位搏動可分為竇性、房性、房室交接處性和室性4種,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見,其次是房性,房室交接處性較少見,竇性罕見。
早搏在正常人中十分常見,如果用動態心電圖做24小時的連續觀察,80%的人可記錄到早搏。但多數人並無不適,或僅僅感到心跳或心臟抖動一下。頻繁的早搏,則大多使人感到心悸、胸悶、疲乏等不適。早搏也可見於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病等疾病患者。此外,使用奎尼丁、普魯卡因醯胺、洋地黃,或銻劑中毒、血鉀過低及心臟手術及心導管檢查時對心臟的機械刺激等,均可誘發早搏。
早搏不一定是心臟病
發現早搏後,不要恐慌,不要簡單認為自己就是得了心臟病。可以去醫院做超聲心電圖和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找出早搏的原因,判斷早搏的嚴重程度。根據心臟是否有病,早搏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兩類。
簡單地說,功能性早搏並沒有實質性病變,是由精神緊張、疲勞、相關藥物影響而產生的。這類患者如果自覺症狀不明顯,就沒有必要進行藥物治療,應該著重對生活方式和規律進行調整,比如少喝濃茶、咖啡,不要吸菸、飲酒、熬夜,適當休息,因為情緒高度緊張、心理壓力過大是引起功能性早搏的主要誘因,故應消除思想顧慮,保持樂觀情緒。如果自覺症狀明顯,早搏頻繁,對工作生活造成影響,則要尋求醫生的幫助,適當用些藥物緩解症狀。需要提醒的是,功能性早搏要儘量避免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如心律平、慢心律、胺碘酮等,因藥物的副作用比早搏本身帶來的危害更嚴重。
而器質性早搏則是由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等病引發,故應針對基礎心臟病積極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法要視病情而定。
對於找不到病因的頻發早搏,可能很早以前就已發生,患者已經習慣,經醫生評價為良性者,可以不必治療。
來源|《家庭醫藥》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中心主任醫師 貢 鳴
編輯|周遊 龐祖梁(實習)
二審|張越
終審|劉慧英 張如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