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並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史稱花園口決堤。
這起事件造成40餘縣受災,80餘萬人慘遭溺亡,數千萬人流離失所,受害群眾之多,受災區域之大,影響之遠。而且這一切僅僅只是為了抵禦幾千日寇。
黃河決堤後,一時阻礙了日軍的進攻,但決堤使黃河從花園口東南泛流入賈魯河和潁河,淹沒豫、皖、蘇三省44個縣市,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54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沼澤,89萬人溺死,l000多萬百姓流離失所。大水過後,這片土地變為荒涼貧瘠的黃泛區。而日軍則迂迴前進,進攻武漢。
今天,筆者帶著沉重的心情為大家介紹花園口決堤慘案。
日寇直指華北,艱難抗戰
七七事變後,日軍佔我平津,隨即分兵向華北撲來。日本全面侵略中國之所以以華北為突破口,除有多種因素的影響外,主要還是出於南下軍事戰略路線的考慮。
在地理環境上華北與東北“偽滿洲”相連,日本佔領華北,就可以把這兩大片連為一體,為“偽滿洲”提供更大的輻射地區和緩衝地帶,從而鞏固其在“偽滿洲”的統治,安心建設支援未來更大規模戰爭的物資基地。
同時,華北與之間有內蒙古,可以有效避免與蘇聯領土接壤,佔領這裡,可以避開像“偽滿洲”那樣直接與蘇聯接觸而產生的緊迫感和壓力,一旦與蘇聯發生衝突或大規模開戰,就有了一個廣闊的迴旋餘地。
這樣一來,進可以攻取蘇聯,退可以牽制蘇聯。因此,對於日本實現其“北進”的國防戰略是極其有益的。另外,華北有平綏鐵路和其他公路連線蘇聯,這是當時中國獲取國際援助的主要途徑之一。佔據華北,可以從此切斷中國的外援,使中國在封閉、孤立的環境中艱難作戰,最後屈服。
在資源上。一則華北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比如煤炭、鐵礦石等,華北還是中國主要的產糧區和產棉區之一。佔領華北,就可以獲得這些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物資,從而為其長期作戰提供可靠的物資保障。二則華北的交通較為發達,尤其是鐵路,京津一帶更加集中。這有利於快速出入軍隊和物資,充分發揮現代化軍事裝備的優勢。
當時,華北地區的主要鐵路線南北向的有平漢線、平承線、津浦線和北寧線,東西向的有平綏線、正太線、滄石線。一旦控制華北,上可以緊緊掌握平津,下可以沿路南下,直趨寧滬杭和鄭州、武漢。
平津居於華北的北部,是中國南北通向的兩大交通大動脈平漢線和津浦線的起點,更是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佔領平津,可以動搖中國的軍心民心,打擊中國計程車氣,挫傷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後來的戰爭形勢證明了這一點,“故都淪陷,是中華兒女一個重大的創傷,巍峨的宮殿、綺麗的景色,使千萬人感到悽愴和懷念。”
中原大地戰火千里,生靈塗炭,中國軍隊武器窳劣,以血肉之軀與強敵殊死抗擊。
1938年5月中旬,日軍土肥原賢二率第14師團在徐州臺兒莊兵敗後,轉從河南東北部南下,強渡黃河,試圖威脅隴海鐵路,從河南南下,蘭封會戰就此拉開序幕。
蔣介石獲知情報後親臨鄭州指揮戰役。此時豫東國軍有6個軍總計12萬兵力,蔣介石想以此優勢兵力圍殲土肥原師團的2萬人。當時駐守在蘭封的是蔣介石嫡系桂永清,下轄第二十七軍,裝備精良,還配有一個德式戰車營。
然而蘭封連一天都沒守住。只因桂永清貪生怕死,日寇攻來,他便只顧著逃命。蘭封失守後,日軍立即向50公里外的開封進攻,一時間鄭州岌岌可危。
為延緩日軍進攻,德國軍事顧問提出炸堤
掘江河以水制敵從來都不是什麼新奇之作,中外戰史上這種事情可謂不勝列舉。但這一次是中國在抗擊日本侵略的漫長歲月裡,第一次鄭重地提出利用黃河天險打擊侵略者的觀點,只不過提出這一具體主張的人不是中國的軍界人士或政府官員,而是國民政府的一名外國軍事顧問——法肯豪森。
法肯豪森是一戰期間被派往德國的盟國奧斯曼帝國擔任軍事顧問,而這個顧問團的首領正是號稱“德國國防軍之父”的塞克特上將。在奧斯曼帝國效力期間,法肯豪森的謀略才能深得塞克特讚賞。
1907年,法肯豪森出任德國駐日武官,在職時近距離觀察日本的方方面面,對它的優劣勢進行全面客觀地分析,由此為他將來幫助中國謀劃抗日方略打下堅實基礎。
一戰結束後,法肯豪森繼續留在軍隊,後又出任步兵學校校長,直到退休。但退休五年後,擔任蔣介石軍事顧問團團長的塞克特因病回國,臨走前,他向蔣介石推薦了法肯豪森,
就這樣沉浸了五年之久的法肯豪森,再次活躍在軍事舞臺上。來到中國後,法肯豪森積極參與中國的最高機密籌劃與各項戰爭準備工作,前後長達4年之久。
法肯豪森到任後,根據以前多年駐日經驗以及對日本陸軍的深入研究,很快便擬就一份名為《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書》的對日作戰總體規劃。
這份建議書對兩年後爆發的中日全面戰爭大致走向有相當準確的判斷,並提出諸如儘可能保全長江以南地區、發展自給自足的軍火工業、迅速組織可以作戰的機動部隊等戰略設想,為將來的對日作戰構思出整體戰略框架。
在這份建議書中,法肯豪森一再強調黃河防線的重要性,並向蔣介石提出建議,一旦日軍打到開封、鄭州時,“最後戰線為黃河,宜作有計劃之人工氾濫,增厚其防禦力。”也就是說,如果開封、鄭州有淪陷的危險,中國應透過炸燬黃河大堤等手段來增強防禦,使洪水成為阻遏日寇進軍的法寶.
然而,一旦黃河決堤,沿河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該如何保障,並不在法肯豪森的考慮範圍內。
對於法肯豪森的這項建議,蔣介石經過深思熟慮後,特意在旁邊批示最後抵抗線5個字,表示他完全贊同
趙口決堤失敗,改址花園口
1938年5月31日晚,決堤放水計劃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批准後,交由第1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組織實施。
之所以選擇在趙口決堤,一是預計到決堤後河水將沿1843年(道光23年)決堤的舊路流動,順賈魯河道,經過河南中牟、尉氏、等地,十天左右到達周家口,會合沙河東流入淮。二是因為這一帶地勢較低,出水會比較順利。更重要的是因為由此而下的這條水路基本上符合當前的軍事形勢,日軍大部盤踞在這一帶,黃水一旦放出,會把日軍滯留在這片土地上。
6月2日,陳慰儒在接受程潛的二次召見之後,即攜帶其所批發的堤下居民遷移費,與朱鏞等人趕赴趙口。此時,王果夫所帶工兵已經按照朱鏞所繪草圖開始挖堤。
4日上午6時,53軍一個團在趙口三柳寨開始行動。同時39軍公秉藩的第34師在柳園口一帶擔任遊擊和決堤護衛任務。
按照計劃,掘堤部隊要在相隔40米以內的地方分別挖掘兩處口門,以為這樣一來,一旦兩處豁口都掘開,大水一衝,即可把中間的土帶走。結果,因為事先對黃河的水勢估計過大和對黃河堤質估計過鬆,又兼決口開始的寬度太小,越往下挖越狹窄,還沒有到底,一個人透過已感到困難,水流無法流出,更不可能沖走中間厚厚的土層。
5日,官兵繼續開挖,但是放水仍然失敗。當天中午商震接蔣介石的電令,嚴厲督促施工。
商震不敢怠慢,只好帶領參謀長魏汝霖親赴趙口視察,並令工兵營長蔣桂楷攜帶大量炸藥與地雷,準備作爆破河堤用。
到趙口後,商震見擔任挖堤的該團官兵因晝夜未停工作,極度疲勞,於是又加派39軍56師湯邦楨旅潘必強團協助,並懸賞千元,以期當夜完成任務,實行放水。
當天下午八點許,用炸藥炸開堤內斜面石基,開始放水,僅流丈餘,即因決口兩岸內斜面過於急峻而導致傾頹,水道阻塞不通。蔣介石及商震聞聽都十分焦灼,蔣介石更是“日必三四次詢問決口情形”,一再催辦,令各部加緊工作。
當趙口決堤失敗的時候,日軍已於6日突破141師的防線,攻入開封城內。7日,又向西推進到中牟,趙口決堤處已經能夠聽到前線的炮聲。新8師師長蔣在珍在6日視察了趙口決堤現場後,認為決堤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地址選擇錯誤。
於是,建議在中牟以西鄭縣自己的防區內另闢一個地方決堤。經報請蔣介石批准後,當夜就開始實施選址。
從楊橋到滎澤,沿河防區地形較為複雜,尋找新決堤口的任務蔣在珍與隨行參謀熊先煜身上了。選在什麼地方更為合適?蔣在珍與隨行參謀熊先煜在從鄭州返回師部所在地京水鎮的途中反覆討論。經過討論二人認為有兩個地方都可以,這兩個地方就是:東邊的馬渡口和西邊的花園口,因為它們的地形都利於出水。
但是,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馬渡口與趙口相距不遠,敵人容易接近,炸堤時間不寬裕,而花園口與趙口相距有26 公里,地形地勢也更為有利一些。於是,二人便商定就在花園口炸堤。
選在花園口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黃河的河道素來就有“銅頭鐵尾豆腐腰”的說法,黃河的“豆腐腰”就是指河南孟津縣到黃河入海口一帶,意思是說黃河堤防所在的腰部,好像豆腐一樣容易被洪水沖決。而花園口就恰恰處在“豆腐腰”。
確定在花園口附近決堤,但是,具體選在花園口的什麼地點,還需要到現場考察。於是,當晚10點,蔣在珍等人與前來視察工作的魏汝霖商議下一步的行動,子夜時分,蔣、熊、魏等人,乘車前往花園口偵察決口位置。
微風拂拂,河水潺潺,月光暗淡,水位莫辨。他們僅靠隨身攜帶的四支手電筒摸索,一直到次日凌晨兩點左右,仍難以下定結論。考慮到此事關係重大,不敢盲目造次,於是決定天亮後繼續偵察、確認。
7日一早,天才剛剛亮,熊先煜與第二團中校團附唐嘉蔚、馬連長、張國宏,由花園口沿河往上游尋覓偵察,最後選定在關帝廟西核桃園附近。因為這裡是黃河彎曲的部位,易於放水,可以直接流入賈魯河向東南去,經中牟、尉氏、扶溝、西華、周家口各縣境而後注入淮河。而且,利用賈魯河道還可以防止水流無限蔓延,適當減少對所經地區的危害。
在確定炸堤口後,9日上午6時起,熊先煜便帶領部下用炸藥將堤內斜面石基炸壞,9時決口工程完竣,開始放水。起初水勢不大,大約一個小時以後,因為水的沖刷力,決口擴充套件到10餘米,水勢越加猛烈,黃河主流也漸漸被牽引南移。
此時,又趕上天降大雨,河水越來越大,決口處隨即愈衝愈大,水勢蔓延而下。為加大決口的寬度,蔣在珍還請薛嶽派來炮兵用大炮轟擊,一連轟了六七十炮,決口又打垮了約6米左右。
10日,大雨不停,大大方便了決堤。新8師留下一個營的步兵在花園口,繼續擴張決口寬度。決口愈寬,水流愈急,衝力愈強,此後大堤即不斷自行崩潰,決口逐日展寬。
花園口決堤當天,執行命令的人都知道,黃河水一洩便是屍橫遍野的場景。熊先煜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放水瞬間,情緒緊張,悲壯淒涼……預料不數日將波及若干縣境,心甚痛焉。”
花園口決堤後,黃河水奔騰而下。當時又正值雨季,正是黃河水位暴漲的時候。很快花園口的決堤被衝大,被淤塞的趙口也出現了決堤。兩股洪水迅速彙集在一起。只不過剎那之間,奔騰的黃河水便捲起了滔天巨浪。為加快水流速度,商震還派兵爆破了隴海鐵路路基。自此,黃河改道,沿賈魯河漫流,東南入淮。
這洪水一發就是4天4夜。在這洪水肆虐的4天裡。無數良田變成了汪洋。無數人葬身水底。豫、皖、蘇3省44個縣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方,全部遭災。
據不完全統計,河南民宅被沖毀140萬餘家,淹沒耕地800餘萬畝,安徽、江蘇耕地被淹沒1100餘萬畝,傾家蕩產者達480萬人。
花園口決堤後,黃河水將泥沙帶入偏遠,淤塞河道,淹沒農田。此後每年汛季黃河水都會迴流倒灌,淹沒農田。洪水過後,蝗災接踵而至。
這次決口也間接造成了1941年到1943年的大規模旱災。由此引發的“河南大饑荒,導致數千萬人淪為難民。”據統計,僅河南一地就有300萬人死於飢餓。
中國百姓損失如此巨大,卻只消滅了日軍七千四百五十二人(資料來源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著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二卷第一分冊、第二章第三節之“中國軍隊掘開河堤”)
花園口決堤到底值不值?
從軍事學的角度出發,這起慘案的本意是抵禦侵略,但很明顯過大於功。以水帶兵,阻止、延緩日寇的進攻,為我軍爭取時間。我們不否認他在一定程度上對日寇的進攻起到了暫緩的作用。但數十萬百姓的生命,數千萬人的家園就在這場人為災難中消失了。由於災難慘重,這件事情也很快在國際上掀起了熱議。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對他們的所作所為矢口否認。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花園口事件在國民黨中都是禁止公開談論的。
蔣介石逝世前從未公開承認是自己下令扒開了花園口。直到80年代後期,臺灣編寫的《抗日戰爭史》終於根據蔣介石的私人日記承認了這件事,讓蔣介石認領了這份歷史舊賬,不過該書極力為蔣介石辯解,說當時中國第一要務是抵抗日軍,決堤是抗戰救國需要。而在那份日記中,蔣自稱下達命令時有“斷腸之痛感”,但對此卻並不後悔,他認為在中國文明存亡絕續的時刻,這一犧牲雖不得已,但有其必要。
同樣,執行軍官熊先煜對此事也耿耿於懷,在接受採訪時詳細敘述了花園口決堤的經過。在當時他內心不安,於是在關帝廟長跪不起,最後重重的磕了三個響頭。但是在看到災情之後,他還是內心不安,往後餘生都十分愧疚,晚年更是表示:“再來回顧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不免感慨萬千。對於被洪水吞沒的數十萬同胞的靈魂,我的心永遠也得不到安寧。”
昔日執行決堤的工兵們也十分痛苦,黃河水決堤時熱力盈眶,在決堤口長跪不起。這一事件註定要載入史冊,至於功過也只能由後人評說,至於是否原諒他們,我們沒有這個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