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徽省歙縣紹濂鄉和平村,石磨鋪就的地面,老青石砌築的方型站臺,老枯樹與青竹葉相映成趣,古樸中生機煥發,印有“和為貴、禮致用”的原木圈懸於老磚牆上,行至文化禮堂前,古風古韻、土味泥味鋪面而來。
“這個村有味道!”老水井、舊窯洞、木門樓、瓦罐牆……多種鄉土元素薈萃,很多遊客遊覽後都會感覺到濃厚的鄉愁,都有一種迴歸自然的親和感。
“我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做到‘去四化增四味’,讓美麗鄉村更有內涵。”和平村美麗鄉村建設理事會鮑俗裕自豪地說道。
去城市化,增鄉土韻味。“農村要有農村的樣子,我們需要有品質的農村。”鮑俗裕介紹,村裡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儘量採用農村特有的磚瓦木石,不求規整求自然,不要檔次要鄉愁,不建城市型端莊大氣的景觀,只修整農村清新自然的景緻,做足鄉土味道,迴歸自然本真。
去裝飾化,增煙火氣味。該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民生工程的惠民作用,堅決剔除華而不實的景觀建設,以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求為導向,如村中老水井,建設時就否決了設定圍欄、刻個字碑、講個故事的常規做法,而是改造為生態洗衣點,保持軲轆提水洗衣的生活原貌,村民沿襲著傳統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增添了村莊的人間煙火氣味。“井水冬暖夏涼,大家很喜歡到這裡來洗衣服。”鮑俗裕解釋說,“一些擺設、裝飾類物品,會因沒有實用價值,造成後續維護難到位,而成為新的‘髒亂差’所以在建設初期就去除掉。”
去平面化,增活動趣味。美麗鄉村建設堅持本地特色,不照搬照抄,克服千篇一律,堅持村景協調,步移景換,從單一平面化的地面景觀營造,轉向空間立體化的氛圍營造,增添活動趣味。在和平村建設實踐中,注重從池塘水面、道路地面、民房牆面、房屋頂面、高磅立面統一考慮,“五面同構”建有主題的場景,增加觀賞趣味。同時,在平坦的地方安置一些原木鞦韆、古法水車、牛拉石磨等,提前構思尋“寶”找“和”等趣味活動,開闢農夫耕作田等農事體驗,以田園風增加互動性。
去庸俗化,增文化品味。和平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注重人文精神挖掘,圍繞該村長期秉持的“和文化”,形成系列展示陣地,去庸俗、增文化、提品味。以“和美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家園”為核心,建有“ 和園”“和池”“和亭”。全國勞模、“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等榮譽稱號獲得者鮑綵鸞,主動將居住房屋貢獻出來,改造設立為“全國勞模展示館”,作為弘揚勞模精神,傳承勞模文化的陣地。在明清時期商貿繁盛的和平村上澤亭,以明清建築為基礎,挖掘“以和為貴”的誠信經商文化,始終以文化引領鄉村建設。
來源:中國農網(徐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