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聽我解釋、先聽我解釋、先聽我解釋!
在這裡,真沒有不服「梁孟松」先生的意思。
請諸位“老漢”快快收起您那40米長的“大刀”……
畢竟,一度讓網友調侃桀驁不馴的“Fu二代”——美團公司老闆 王興,都公開感嘆了梁孟松先生的不同流俗、欽佩捐出了「中芯國際」提供的報酬。
主要的出發點是:別太依賴梁孟松、個人撐起的進步,這不僅過於勞累了梁先生,也不利於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我們真的輸不起,不能輸~)
尤其是關於晶片製造領域,對於科技自主化至關重要,我們需要更加多元化保障!
先說說比較近期些的:2022年4月8日,一則“梁孟松 宣佈 進軍7nm晶片工藝”訊息傳出來了,又引起了不少帶著“嗨爆了”口吻的內容“高潮”……
是不是在揣著明白裝糊塗?反正 中芯國際「沒有」披露、沒有官方證實該專案進展。(也就是說,現階段還是“小道訊息”在肆意的泛濫)
儘管不排除是梁先生“口風”透露,卻也難免讓外界感到有些驚詫了:
要承認,技術能力與耿直脾性並不衝突,有時候越是技術能力強的人才,個人習性方面越顯得不同於常人,技術強、脾氣大,也必要去過度的錙銖必較!
第一、即使是梁孟松先生帶領團隊突破了,也不代表可以徹底“無風險”量產了。一些科技點評資訊內容,似乎帶著既定的態度、將梁孟松先生“深度捆綁”給了中芯國際。
這裡覺得,先入為主的推波助瀾不太合適,相信梁孟松先生也未必能接受?
第二、1992年的的時候,梁孟松先生就加入了1987年成立的臺積電,1997年代理領導研發部門,2003年主導研發0.13微米銅工藝、擊敗了美國同行IBM揚名整個行業!
2007年似乎遭到臺積電“雪藏”,於是2009年離開了臺積電,2011年曾加入了三星。
一度長達十七年的臺積電工作生涯、以及在三星同樣受到重視4年時間,乃至於2015年正式“被禁止”向三星提供技術服務,梁孟松先生都是半導體行業的技術“大拿”!
隨後的動向就是2017年了: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團隊,2019年主導突破了晶片製造14nm工藝,2020年2月宣佈中芯14nm工藝產能營收上升、同年完成了12nm製程。
2020年12月曝出了“梁孟松 請求辭職”事件,彼時還告知了外界「中芯7nm開發已完成,2021年可以風險性量產」、以及5nm工藝、3nm工藝都正式開啟了立項的訊息。
上述是梁孟松先生的技術能力“光榮史”,但外界可能有意或無意忽視了一個問題!
包括“擁有”的臺積電近500個技術專利、在美註冊181件半導體技術發明專利,梁孟松 先生「技術突破」側重點:始終基於“當下行業主流”的「美式技術」路線……
比較簡單的說,梁孟松先生“主導”中芯的團隊、完成14nm與7nm乃至N+突破,離不開ASML組裝供應的DUV光刻機產線。(二手的裝置也算在內)
梁孟松 先生也承認了:需要等到EUV光刻機“到貨”、才能展開7nm晶片的量產……(當然了,這屬於梁孟松先生的技術強項範圍,使用ASML供應光刻機也無可厚非)
但出於更全面的冷靜分析,還是想提一句:太依賴梁孟鬆了,並不是一件好事……
無論小道訊息、中芯官方正式確認,外界都不該過度的渲染甚至“曲解”:一方面是外界的“解讀”大多是添油加醋了,另一方面也干擾「整個半導體產業」更多進展突破。
我們很需要梁孟松先生這樣的“技術大拿”,但別太依賴梁孟松、別太深陷一條路線!
關於晶片製造, 問題沒那麼簡單!
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系統軟體,效能與效能化的架構核心設計,矽基材料路線半導體晶圓製造,基礎半導體制造材料的提純化、先進製程工藝晶片產線的開發……
從半導體晶片成品需求的最大市場,升級為半導體晶片製造的最大市場,哪一個環節都需要持續披荊斬棘,哪一個突破點都得同時多個方向!
我們當然願意合作ASML供應的光刻機,可我們也從未停止過自研光刻機等裝置:別忘了,ASML方面毫不遮掩地放話:擁有大量技術專利“護航”、壟斷了元器件供應!
有沒有想過:2002年遭到ASML嘲諷“有圖紙也造不出光刻機”的上海微電子創始人 賀榮明 先生,二十年來沒有頂著壓力保持自主研發的話,我們現在將面臨何種局面?
同樣的是,太依賴梁孟鬆了、太側重“美式技術”路線了,一旦這條路行不通了呢?
一些“嗨爆了”口吻的“高潮”資訊,過於添油加醋“誤導”人 尤為可恥、過於“捧殺”梁孟松先生 其心可誅!
比方說,梁孟松先生哪天告訴我們:必須要有EUV光刻機,否則N+工藝也繞不開……我們是不是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乾等著、寄希望於ASML能成功出貨EUV光刻機?
或者說,梁孟松先生此前“沒忍住”、沒繼續留在中芯國際,現在又會是什麼局面?
關於晶片製造“問題”沒那麼簡單,我們當然樂見於梁孟松先生帶領團隊的技術突破,同樣也還是別太依賴梁孟松先生了,相信梁孟松先生、也不願個人承擔這麼大壓力!
不要向梁孟松先生施加技術以外的“束縛”,請給更多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寬容以待~
理解有人會質疑,比如:執行多元化技術路線、更全面的技術拓展,可能要投入相對更多的資源,也會有“無用功”的情況出現……
我們卻別無選擇,因為我們不能輸!
寧可一百人只走對了一條路,也不要一個人嘗試一百條路、或怠慢了九十九條路:任重而道遠的科技自主化之路,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浪費了,也不允許我們孤注一擲!
作者:蔡發濤 | 今日頭條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