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首《七律·長征》相信很多人都能背得滾瓜爛熟吧。這首詩詞為我們呈現了紅軍長征路上經歷的波折與艱險。
那個時候紅軍長征的艱難和困苦非常人所能忍受,但是紅軍戰士們卻在這場兩萬五千裡的長征中忍下了所有的苦,排除萬難最終完成了長征任務。
他們依靠的就是期盼勝利的信仰。“信仰就是生命。”在紅軍戰士的心中,他們追逐的是由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共產主義的方向。為此他們經過14個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過了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也翻過雪山,最終得來了勝利的會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長征保留了革命的火種,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奇蹟。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進行戰略性轉移
1921年8月3日,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起初,國共兩黨之間的矛盾還不是很大,直到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我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後來,蔣介石政府更是多次對我黨進行圍剿,企圖將我黨扼殺在搖籃之中。
於是國共兩黨在各個方面、各個地方明裡暗裡進行了多次交鋒。
1933年9月25日開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進行反對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的戰役。
當時國民黨軍採用堡壘主義新戰略發起“圍剿”,紅軍被迫倉促應戰。其實在1933年年初,日軍已經大舉進攻、侵略中國華北地區,民族危機日益嚴重,華北地區民眾苦不堪言。
但當時的國民政府領導蔣介石卻固執己見,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想法,全力圍追堵截共產黨及紅軍。當時“左傾主義”在黨內佔據領導地位,於是毛主席的正確建議未被採納。
在王明的堅持下,紅軍最終陷入被動地位。
最終在1934年10月,共產黨不得不為了保留革命火種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艱難物資短缺,缺糧少食只好吃草根皮帶
紅軍被迫開始長征,長征路上有千難萬險。
經過的地方有沒有道路,道路能不能過、好不好過,國民黨時不時地圍追堵截,這些都是問題,但是暫且放下這些不談,最大的問題還是物資問題,尤其是糧食問題。
紅軍們物資短缺,本來糧食就不夠,沿途的路上更是大多荒無人煙,根本沒有辦法進行補給,於是戰士們就只好省著吃、少點吃。但是即使是這樣糧食也是不夠的,糧食就那麼多總會有吃完的一天,那麼糧食沒了,紅軍的長征還要繼續,糧食從哪來?
事實上,開始的時候戰士們就儘可能地挖草根、尋野菜,找尋一切能吃的東西。但長征是分隊伍的,前面的隊伍把草根野菜吃得差不多了,後面的隊伍可吃的東西就少了。
到後來所有的隊伍都沒什麼東西吃了,就開始吃自己的槍套。槍套也吃完了,就開始吃皮帶。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草根野菜也就罷了,好歹還能吃,槍套和皮帶要怎麼吃呢?其實槍套和皮帶都可以吃。
那時候的槍套和皮帶都是用牛皮做的,也沒有什麼別的成分,從純牛皮上割下來之後也沒經過什麼複雜的工藝,所以基本上還是純牛皮。於是沒東西吃了,戰士們就把自己的皮帶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放到水裡去煮,還苦中作樂地戲稱這種吃法為“煮牛肉”。
其實想想就知道,這種牛皮煮水的滋味絕對不會好,但是戰士們為了充飢也只好吃這些來儲存體力。
現在的國家博物館裡還留有半條皮帶,這半條皮帶就是被戰士吃剩下的,最後輾轉到了國家博物館裡被珍藏下來。人們甚至還能看見這半條皮帶上面留有的小刀切割的痕跡。
博物館的這半條皮帶就是鐵證!我們現在能吃上各種美味的食品,離不開革命先烈的努力!所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要銘記歷史,珍惜糧食。
吃魚刺吃棉花,戰士們也絕不服輸
事實上,吃野菜、槍套、皮帶都算不了什麼,因為不管如何,這些東西歸根到底其實還在“食物”的範疇內,好歹還能吃。
但是長征的路上,或者說更大點範圍,在抗日的過程中,不能吃的東西也被戰士們吃進了肚子,只求留有一線生存和戰鬥的機會。
在小學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叫《金色的魚鉤》。在這篇課文裡,長征路上炊事班的老班長帶著三個得了腸胃病實在跟不上隊伍的小同志走在大部隊後面。
他們都沒有什麼糧食,一天老班長湊巧捉到了魚,就驚喜地給小同志們熬了魚湯。後來的幾天老班長更是一直捉魚給小同志們改善伙食。但奇怪的是,文中的“我”從沒見過老班長吃魚,問起他就說自己起鍋的時候就吃過了。
直到有一天,“我”看見老班長在吃我們吃剩下的魚刺。最後,老班長倒下了,剩下承載著他希望的小同志活了下來。
抗日英雄楊靖宇,率領東北軍民與日本關東軍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中作戰。最後彈盡糧絕,他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進行了幾天幾夜的戰鬥才終於倒下。
最後日軍得到了楊靖宇的遺體,疑惑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楊靖宇到底為什麼還能戰鬥幾天幾夜,於是切下了他的胃去化驗。最後發現楊靖宇的肚子裡全是草根和棉花。很多棉花還一團一團的,明顯是吃下去不久。
在得知真相後,敵軍對楊靖宇都生出敬佩之心,認為他是真正的英雄。
長征的路上沒糧吃,老班長把好不容易捉到的魚都給了三個小同志,自己嚼著吃剩的魚刺,是因為他認為三個小同志能夠有走出草地的希望,去更好地戰鬥。
楊靖宇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只好吃棉花來填充胃部,削減飢餓感儲存體力持續作戰。
他們都一樣,不論是吃皮帶,還是吃魚刺、吃棉花,他們願意為了革命的勝利而堅持下去。
為了能救更多的人,為了實現解放的信仰,有無數人倒下了,但革命的火種絕對不會熄滅,他們被那麼多人用生命和血肉小心翼翼地保留著,最終得以燎原。
“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飢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
任何的苦難都打不倒他們,打不倒他們的反而使他們更強大。“革命理想高於天”,是啊,原來真的有人願意為了信仰付出生命,原來真的有人願意為了未知的勝利而自願犧牲。
他們把革命理想看得比天高,幸好星星之火,真的燎了原。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革命理想終於高過了天,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