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的最高規格諡號文正,但這不是清朝獨有的。對於文官來說,奮鬥一輩子,不管多大的官,不如能夠在臨死前獲得一個文正諡號。李鴻章和左宗棠自然不用多講,他們都是晚清中興的名臣,可以說是無人不知。可他倆竟然都沒有得到文正。李鴻章獲得的是諡號“文忠”,而左宗棠的諡號是“文襄”,這是怎麼回事呢?之所以他倆沒有獲得文正,主要有兩點。第一,文正是最高規格,不可輕用,否則就爛大街了。第二,要想獲得文正是有標準的,至少在朝廷的眼裡是如此,顯然這兩位還不符合。
第一
文官的最高規格諡號文正,文官一輩子是夢寐以求的想要,這倒是可以理解。可對於朝廷來說,不能動不動就封這個,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一旦每任皇帝都肆無忌憚的放開的話,那麼也就沒有那麼珍貴了。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從大宋開始,每個朝代能夠獲得文正的也就區區幾人。大清兩百多年也就八個人曾經擁有,在晚清也只有像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等人得到文正這個諡號,那麼再加上李鴻章和左宗棠的話,必然還要有張之洞等人,畢竟這些人都是所謂的中興之臣。如果這樣的話,對於晚清這幾十年來說,文正就發放的有點多了。
第二
不管獲得什麼諡號其實都是有規定的,尤其是皇帝個人的喜好。在大清只有官至大學士或是翰林出身者,方能享有“文”字諡號,在“文”字諡號中,又以“文正”為首,“文忠”、“文襄”次之。那麼如何選定呢?除了功勞和地位之外,還有官員的平時為官特點。畢竟文正主要是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具有超凡貢獻的名臣,就像司馬光所說的那樣,“文---勤學好問、道德博聞、愛民慈惠;正----內外賓服、身正言明。在大清還有一個特別,如果是帝師的話,那麼機率將大大的增加。
李鴻章是晚清重臣,建立了淮軍和北洋軍,在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作亂是有功的。可是李鴻章頗有非議,尤其是他主和以及簽訂的條約來看,他被人所詬病。其實諡號“文忠”已經對得起他了。左宗棠,功勞不小。他平定太平天國、收復新疆,按說這樣的功勞應該足矣。可是左宗棠並非一個純粹的文官,他早就棄文從武了,而且他也不是進士出身,可他也有《左文襄公文集》流傳後世,所以在朝廷看來,“文襄”也符合他的地位。
如果按照大清的標準來看,李鴻章和左宗棠的確有點不符合。但還是那句話,諡號並非就完全的客觀,很多時候受制於朝廷和皇帝的主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