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雍正皇帝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凡臣者,即便是於江山社稷有功之臣,若不懂得謹言慎行,居功自傲,身為帝王無論如何寬仁也容不下此等人。
正如俗話所說:“伴君如伴虎”,多疑是帝王的本性,這是因為身處最高位者不得不時刻保持謹慎,不可放過任何一個覬覦皇位的人。縱觀歷史,有功之臣最終落得個悽慘下場的數不勝數。
除去皇帝昏庸外加奸佞小人挑撥離間的情況,剩下的恐怕大都是自身得意忘形、一時疏忽觸犯了帝王的逆鱗。在帝王手下做事本就是如履薄冰,若因自身功勞使帝王感受到了威脅,為絕後患,即使是位極人臣也難逃一死。
畢竟,臣子的一切都是皇帝賜予的,君要臣死,有何不可?在乾隆時期就有這麼一位重臣,名喚于敏中,他一生都極得乾隆帝的信任和重用,可他的死卻眾說紛紜,似乎另有隱情。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扶搖直上,平步青雲
于敏中出身望族、詩禮簪纓世家,或許是遺傳自祖父和父親的天賦,外加家庭環境的浸染,他幼承家學、天資聰慧、遍讀詩書。乾隆二年,二十三歲的于敏中擢進士第一,可謂是少年得意。
此後,他便入直翰林,授修撰,極受乾隆帝的賞識,這麼一位少年狀元郎,必定前途無量。于敏中文思敏捷、通熟掌故,文章冠絕一時,乾隆帝也對他的才學讚不絕口。
除此之外,他在書法方面也頗有造詣,以清秀灑脫著稱,且能熟練掌握漢、滿、蒙、梵四種語言,縱論政事也極為得體。有了皇帝賞識和倚重,于敏中頻頻得到晉升、平步青雲,當然他也不負皇恩,對得起乾隆帝對他的重用。
于敏中為人謙虛謹慎,行事小心檢點,完全按照皇帝的聖旨行事、周密穩妥。生來記憶力超群的他,無論是乾隆帝即興吟詠的詩詞歌賦,還是口述的要事,于敏中都能一字不差地記下來。
這令乾隆帝十分驚喜,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更加倚重自己。乾隆三十七年,皇帝下詔開四庫全書館,特命于敏中為《四庫全書》總裁、主持其事。
當時于敏中雖然身兼多項要職,但對於《四庫全書》的編纂也絕不馬虎,盡心盡力,這也成了他此生最大的貢獻之一。至此,朝廷內外,無人不知于敏中是極得皇帝倚重的左膀右臂,他也成了朝野盡知的京中第一權臣。
權臣之死另有隱情?
乾隆四十四年,時年六十六歲的于敏中因病去世,乾隆帝下詔賜卹,入祀賢良祠,諡“文襄”。此前不久,乾隆帝還因他平定叛亂有功進行嘉獎,在其病重期間曾遣御醫前去。
同時,皇帝還諭內務大臣和珅伴帝駕親臨探視,贈送人參。如此殊榮,于敏中應該算是體面而又風光地度過一生,甚至連身後事都頗具榮光。
然而,在這風光的背後還有一種鮮為人知的說法,那就是于敏中並非病逝,而是被乾隆逼自盡的。為何會如此呢?這一切,還要由於敏中生前的一件事說起。
乾隆三十九年,太監高雲從不知怎麼洩露了乾隆帝的硃批,乾隆帝大怒,命御前大臣嚴厲審訊此人。根據高雲從的供述,是于敏中曾向他打聽過相關事宜,想要窺探聖意。
此外,高雲從還透露自己曾有求于于敏中,聽了他的供述乾隆帝大為惱火。在此情況下,于敏中趕忙向皇帝請罪認錯,稱自己雖未應允高雲從,但罪在沒有及時向皇帝稟明。
乾隆帝認為于敏中身為自己最倚重的近臣,君臣之間無話不談,實在沒必要特意託人探知自己的心意。於是,他將高雲從交刑部嚴加處理,而對於于敏中則是從寬處理,將他繼續留用。
從上述的說法看來,乾隆帝對於敏中還是頗為信任的,不僅沒有嚴加責罰,還給予他死後的哀榮。然而,這件事的背後卻有著另外一種不同的看法,那就是乾隆帝的的確確對於敏中心生猜忌了。
整個事件中,于敏中似乎並未承認過自己有探知聖意的行為,乾隆帝似乎也相信了他。但是眾所周知,探知聖意一向是君王最為忌諱的,一旦坐實了那便是死罪。
況且身為帝王,再忠心再倚重的臣子,帝王也不可能百分之百信任他,因此經過此事,乾隆帝心裡已經生出了對於敏中的防備之心。可是,于敏中並未承認此事,乾隆沒有足夠的證據也不好屈打成招。
外加於敏中是位高權重的臣子,乾隆若是下令賜死他難免令眾臣心寒。對此,根據一些野史的記載,乾隆帝賜給了于敏中一床陀羅經被子。
這一床被子可以說是意味深長,陀羅經被意為“往生”,乾隆是讓他自行了斷,然後對外宣稱病逝、留足體面。于敏中不是愚笨之人,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於是飲酒自盡。
終究是難逃譭譽
當然,“飲酒自盡”一說只是對《清史稿》的懷疑,至於真相究竟為何,後人們也不得而知。不過,即便於敏中已死,也沒有得到真正的安寧。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命人審理于敏中孫子與人的糾紛,卻意外發現了于敏中的鉅額遺產。乾隆帝十分惱怒,因為他知道這筆遺產,已經遠遠超出他的俸祿和得到的賞賜,是為不義之財。
但念及于敏中已經故去,不想追究他的生前之罪,還是選擇保全他的臉面,此案相牽連的貪官汙吏都被乾隆嚴加查辦,涉嫌此案的甘省貪官無一漏網。
又過了幾年,乾隆無意中又想起了這件事,他頓時怒火中燒、越想越氣,覺得這一切的禍根就是故去的于敏中,這件事就像在乾隆帝的心裡紮了一根刺,他下旨將於敏中撤出賢良祠、以昭儆戒。
乾隆帝此舉,顯然已是不再顧全于敏中的顏面了,他給夠了于敏中榮寵和體恤,而自己倚重的臣子竟然是個貪得無厭之人,枉費了自己的信任。
于敏中呢,人都死了,卻被皇帝翻出了生前乾的醜事、死後譭譽,讓人可悲可嘆。不過,這也怨不得乾隆帝,自古以來君王皆恨貪官汙吏,想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呀。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