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靜農,著名文學家、文學史家、書法家,中國革命文學的先驅者。他曾於北京參與發起“五四”以來第三個全國性文學團體“明天社”,後與魯迅同組未名社,作品受到魯迅的讚賞。他早年的治學重心在小說、散文、研究評論、整理編輯民歌集,後寄情書法,一生堅守學術崗位,治學文學、書畫、經史,卓然為一代大家。
《亡明講史》一書的手稿藏於書齋八十載,未能於作者生前出版。後人發現手稿,整理成書,於十多年前出版面世。近日,該書的簡體中文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他所有小說中篇幅最長、人物最多的一部,更是極力接近歷史真實的一部作品。
該書講述了明清易代之際一段天崩地解的史事。故事始於李自成攻陷北京,百官四散,崇禎皇帝走投無路,自縊景山,終於南京淪陷,福王被俘。臺靜農以歷史小說的形式,寫出崇禎王室最後一刻的紊亂暴虐、宗室朝臣的苟且偷生、南明小朝廷的爾虞我詐。
書中,臺靜農一點點剝開明朝滅亡的外部因素,大明王朝衰敗不堪的內裡顯露無遺。他親手從裡面揪出那些吃著大明的飯、砸著大明鍋的貪官、奸臣、國賊……昏庸的主子、奸佞的大臣,從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角度,揭露了明亡的根源。
在寫作上,臺靜農以戲謔滑稽的方式,以戲劇性的變化,以強烈的對比,寫出了宗室朝臣的荒唐可笑,寫出了一個朝代的悲哀。諷刺之筆直戳人心,無盡的憤恨與辛酸便在這諷刺過後久久迴盪,使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鳴。
《亡明講史》是臺靜農最後一部小說,也是最鋒利、最耗費心血的一部。書中,有名有姓可於史料中查證來歷者有150人,無名無姓者難以計數。書稿以眾多史料為依據,從中稽考、編輯、改寫,並適時加入個人議論或判斷,可謂句句有來處,字字有斟酌,是小說亦是歷史,有小說之文采,亦有對史實之尊重。
封面新聞記者 王卉 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