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刷爆全網的動漫下架
9月24日,國內網際網路被一條熱搜給炸裂了。
經過一天的發酵,到來25日下午該話題的閱讀量已經超過10億,與此同時相關話題也在25日這一天刷屏熱搜榜單。
那這些作品是真的罪有應得嗎?
作為一名從小到大就從未斷絕過和二次元聯絡的90後,我能用20多年的看番經歷給出“不可能”三個字。
《小馬寶莉》的相關情節居然被認定成有害的綁架情節,而《刺客伍六七》的戰鬥畫面居然被點名為暴力打鬥,《小豬佩奇》的恐龍噴火居然被認定為危險......
無它,家長們認為的“問題點”並不是什麼客觀真理,相反更像是一種“沒事找事”的找茬,而歸結來說,這都是“家長濾鏡”下的偏見產物,而在這種視野之下,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事物能夠繼續存活在熒幕之上。
所以這期內容我將詳細說說何為“ 家長濾鏡”,也將結合眾多優秀佳作來給各位說明家長濾鏡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02.家長濾鏡下的優秀動漫
簡單來說,“家長濾鏡”就是一種非常膚淺的思維方式,他們熱衷於將複雜事物簡單化並將自我認同絕對真理化---說得淺白一點,那就是先給出“動畫有害”的論斷,然後再去揀選能夠佐證觀點的因素,並對其餘內容進行主觀遮蔽。
基於上述內容,我們就來好好看看在家長濾鏡下的動漫佳作,究竟會變成什麼東西。
《黑貓警長》,自戴鐵郎導演於1984年創作以來就一直是國漫經典中的經典。而貫穿劇情始末的當然是黑貓警長警惡懲奸的英勇行為,透過僅有的5集內容,無數8090後小夥伴也懂得了何為罪惡、何為正義的道理。
然而在家長濾鏡之下,這部經典也會赫然變成充斥暴力、血X、恐怖等等元素的童年陰影。其中最具代表的莫過於第四集《吃丈夫的螳螂》了,在故事中母螳螂居然在新婚當晚就將公螳螂給吃掉了。
這個橋段的衝擊力直到30多年後的今天也揮之不去,而如果套用家長濾鏡來審視的話,那定然就是最高階的錯誤了。什麼警惡懲奸的主旨在它面前也都淪為不值一提的存在,就別說成為經典了,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蹟了。
同樣道理,改編自鄭淵潔同名小說的《魔方大廈》就更是噩夢般的存在。
這部國漫在上世紀90年代開播的時候就被從26集裁剪至10集。不過即便如此,《魔方大廈》也一直被捧為神作,而究其原因就在於內涵思想。
甭管是《頭盔城》《夏河銀行》還是《櫻桃塔》,它們透過一個又一個荒誕的故事來闡述規訓、標準化、以及失聲後的可怕。而這些思想的深度直到21世紀的當下也難有將其超越的動畫,不可不謂是國漫的驕傲了。
但哪怕如此,僅存的內容也無不涵蓋“駭人”的橋段,而這一幕幕陰森駭人的場景在家長濾鏡下也必然會被貼上下架的標籤,將這樣一部國漫神作扼殺於搖籃。
另外還有《天書奇譚》這部透過東方神話故事來詮釋西方普羅米修斯盜火併普惠人間寓言的國漫佳作,寓意在深刻又有何用?在家長濾鏡下也難逃“監守自盜”的惡劣品性,怎麼可能讓小孩子觀看並模仿呢?
至於《海爾兄弟》,這部8090後的科普啟蒙佳作,在家長濾鏡的審視下也必然會淡化知識科普的重要性,並重點突出“穿著短褲滿世界跑”的傷風敗俗的行徑,從而贏得整改的“待遇”。
《我為歌狂》和《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這兩部至今還在推出新作的國漫同樣難辭其咎。
前者雖然曾用一群小夥努力追逐音樂夢想的故事激勵了無數90後,但奈何故事發生在中學期間,因此也難逃荒廢學業、誘導追星等等罪名。
而後者雖然形塑了一個極其溫馨的家庭故事,也闡釋了理想化的親子關係究竟是怎樣的。但在家長濾鏡之下,美好都是次要的,只要存在一個槽點那就足夠掩蓋一切,而《大頭兒子》顯然難逃“炫富”罪名,劇中人物住的是千萬豪宅,玩的不是騎馬、滑翔、要不就是跑去俄羅斯旅遊冒險。
那你們覺得家長會不擔心自家孩子從此鄙視現實的貧窮嗎?
再來就是《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這兩部作品直至今日也仍被視作為國漫不可被逾越的高峰,而它們也都詮釋了不畏強權的精神,一個講述大聖拿起金箍棒怒砸天宮,另一個講述哪吒手持火尖槍怒懟龍族。
但可嘆的是,這種無畏在透過家長濾鏡之後也必然會變成暴力打鬥乃至是誘導小孩反抗自身權威的一種卑劣,下架和整改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類似的現象我們甚至可以在《哆啦A夢》這部爆火全球半個多世紀的日漫佳作中看到。
這原本是一部用各種法寶來開拓小孩子腦洞的日漫佳作,而在劇情當中也無不涵蓋有環保、友情、親情、勇敢等等美好品德在裡頭。
但哪怕如此,在經過家長濾鏡處理後,《哆啦A夢》剩下的或許也只是校園暴力(胖虎揍大雄)、偷看靜香洗澡、校園早戀等等有違道德的橋段,並不得不忍痛下架咯?
相類似的事情我們同樣可以在《數碼寶貝》《精靈寶可夢》以及每個季度上新的新番中看到。
甚至於那些在人類影史封神的佳作,如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天空之城》《幽靈公主》《風之谷》,還有迪士尼皮克斯的《冰雪奇緣》《玩具總動員》《尋夢環遊記》等等佳作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暴力的橋段,也能體會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曖昧,同樣也有著讓人不齒的反派陰謀橋段在裡頭。
這一切“卑劣”,其實並不是創作者蓄意用來誘導觀眾,相反是為了讓情節走向跌宕和人物情感走向完滿而不得不為之的設定。
而從創作的角度來審視的話,不是說一部動畫存在刀劍,那就可以被認定為危險和誘導暴力。誘導不誘導還得看劇情的編排,有時候所謂的戰鬥場景,所謂的主人公的愛情也都只是辨析正邪的分屬,強調邪惡的可恨,傳遞真善美的美好品性乃至推動劇情的必須而已。
但奈何家長看不懂,也不屑於去學習,在濾鏡的加持下,眼前的繽紛色彩也都紛紛褪盡,餘留下來的也就只有無窮的陰暗。
03.另一個故事版本
家長的濾鏡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全因為他們被自己構造的危言聳聽的故事給牢牢地吸引住了。而他們隨後採取的行動自然也是一種自認為的正義,是一種寧可殺錯不可放過的對小孩子全方位無死角的保護。
我不知道這種“僵化”是否還有被化解的一天,但至少在二次元圈子中還盛傳著另一個故事版本,而這個版本也著實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夥伴。這個故事的核心就在於兩個字:意義!
我們都知道手冢治虫和宮崎駿是日本動漫帝國的兩座高峰,前者被譽為漫畫之神,而後者則憑藉在熒幕動畫上的造詣成為了公認的日本國寶級大師,而在過去數十年以來,他們也給人類文化史留下了一眾可寶貴的創作。
但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並不是什麼天選的安排,而是他們在人生稚嫩的階段就早早確立了一生的意義,並在隨後數十年年時間中將自己的一切投入其中方才鍛造出來的成績。
然而你們或許不知道的是,這兩位日漫大師的動漫創作之路的啟蒙都離不開國產動畫的影響。手冢治虫是因為看到了萬籟鳴導演創作的《鐵扇公主》而立志投身動漫事業的,同時也將萬籟鳴導演視作為畢生的偶像。
宮崎駿的動漫創作之路則是在《小蝌蚪找媽媽》的刺激下開啟的,當時的他驚歎於動畫原來可以這樣創作的,也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視作為心目中的聖域。
當然,愛有多深那恨也會有多麼的劇烈,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當宮崎駿功成名就並應邀前往美影廠交流的時候,因為看到那時候的聖域已不復過去的榮光,製作人惦記的也只是如何“商業化賺錢”的時候,會道出那句經典的“我對中國動漫的失望無以復加”的悲嘆了。
類似的事情我們也能在曾被譽為吉卜力接班人的近藤喜文(創作出《側耳傾聽》)和曾創作出《海賊王》的尾田榮一郎身上看到。
前者是因為《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這部經由高畑勳創作的日漫而被種下動漫創作種子的,而後者則是因為對鳥山明《龍珠》的狂熱喜愛,故而踏上了漫畫創作道路,而最終他們倆也分別成為了各自領域的大師,為人類歷史留下了光輝燦爛的兩筆。
當然,相類似的故事仍在繼續,就譬如說國內新生代動漫創作者餃子(創作出《哪吒之魔童降世》)、木頭(創作出《羅小黑戰記》)等等無不因為年少時對動漫的喜愛而毅然決然地投身到需要用愛發電方才能夠勉強存活的動漫創作行業中,併成功用口碑佳作打動一批又一批動漫喜好者。
那在這群被打動的動漫迷中,又是否能夠湧現出新一批的動漫創作人才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只要我們還能夠接觸到優秀的動漫作品,那國漫圈又何須擔心青黃不接呢?
這是一個關於意義和傳承的勵志故事,而要想讓它持續運轉下去?
多一點包容,多一點理解,摘掉以自我為中心的“家長濾鏡”,給予動漫佳作繼續放映的機會,那定是這一切的首要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