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到前門外三里河公園遊逛,無意間發現了青雲衚衕,步入衚衕南口無意間看見了獨特的懸山式木結構的顏料會館舊址,查閱該衚衕的資料又無意中認識了梅蘭芳先生在青雲衚衕的舊居。
這三個無意間,讓我領略了北京的衚衕,無處不故事。
青雲衚衕的精華主要集中在現今衚衕的南口上。
東側是修葺一新的顏料會館戲樓。懸山式木結構古建,漆著古樸的硃紅色,從形制上就奪人眼目。戲樓坐北朝南,在西側開有大門。據北京日報客戶端2021年10月26日報道:“前段時間,顏料會館裡,響起了悠揚婉轉的音樂,在沉寂多年後,這座有著四百多年曆史的古老會館再次煥發活力。”
認識顏料會館,現在最主要的途徑是透過已故學者李華的著作《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在這本書中,收錄了顏料會館遺存的五塊石碑的碑刻。
五塊石碑記錄了會館的歷史、沿革。
顏料會館建於明代中後期,最初為平遙會館,是平遙的顏料、桐油商人在北京的祀神之所。會館最早的主體建築是仙翁廟,供有梅葛二仙(染料行業神),康熙十七年重修大殿,並將真武大帝供奉於中,關帝、財神列於左,梅葛二仙列於右。
到了乾隆六年,眾多商賈雲集,對會館進行了一次大的擴建,顏料會館迎來最輝煌的時期,大殿前面修建了戲臺、罩棚等建築,中間還有一座火神廟。嘉慶二十四年,再次修繕,“磩陛森嚴,金彩輝煌,蓋舊制依然也,而氣象迥異矣。”
然而,到了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商務總會成立,此後各個行業的商會又相繼成立,顏料會館這類的商業會館也走到了盡頭,逐漸被棄用,最終淪落為大雜院。
查閱資料報道知:2009年,有關部門就對戲樓進行了恢復性修建,近年又對廟宇等建築進行了騰退,經過多年多次的修復,目前會館已打造成東城區“會館有戲”的演藝場所。
緊臨會館的巷子西側,是梅蘭芳大師在1916-1922年居住的舊宅子,那時梅蘭芳22歲。這是梅蘭芳當時以兩千多銀子購得的住所。
據梅蘭芳先生回憶文章講:那比鞭子巷三條的舊居是要寬敝多了。它是兩所四合房合併起來,在裡面打通的。上房是十間,南房也是十間。南房這部分除了一間是門洞,一間是門房,在儘裡邊靠牆是堆雜物的一間之外,其餘七間,外面的三間打通了是我的客廳,裡面的四間也打通了,是我作呆嗓、排戲、讀書、畫畫的地方,我們都叫它書房。有些熟不拘禮的朋友,和本界的同仁來了,就在這一大間書房裡談話。(注:鞭子巷三條的住宅,是梅先生在搬到青雲衚衕前的舊居,他在此遭遇了人生一次大變故,他與前室王明華的兒子大永、女兒五十相繼在此亡故,是梅先生的傷心地。鞭子巷三條舊居,今錦繡三條26號)
自從搬入青雲衚衕,梅先生的生活事業就像青雲衚衕之名,有了極大轉變和發展,文化生活也逐漸開始豐富起來。在這座宅院的書房中,他與馮幼偉、齊如山、齊白石、徐悲鴻等一批文人雅士經常吟詩作畫,可以說,這裡是梅先生生活比較愜意的六年。
在梅蘭芳居住的宅院北側,還有一座“關帝高廟”,由於這裡長期被佔用,從巷子裡很難被發現。有記載說,它是明朝天啟年間建立,清時重建,一直香火鼎盛,直到文革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某工廠佔用。
關帝高廟原來的正門在青雲衚衕西側的長巷五條,長巷五條原來就叫高廟衚衕,由於正門的位置早已面目全非,所以關帝高廟的文保牌就掛在了開在青雲衚衕的後小門處,也就是青雲衚衕的23號,梅蘭芳舊居是29號。由於這一片都在騰退修復中,23-29號的門牌都不見了,因此尋找確認梅蘭芳舊居頗費了一番功夫,翻看網上資料,對照原來的老照片,從門簪上才確認出這處宅院就是29號無疑。
目前23-29號的修復重建已進入尾聲,從相關報道上看,這幾處院落是一家公司承建,並可能考慮今後一併開發利用(這些院落都大門緊閉,末能進入院內,沒能拍到關帝高廟建築,以及修復後的情況)。
青雲衚衕原名慶雲巷衚衕、慶雲大院,《京城坊巷志稿》載:“在大小崇真觀與北蘆草園之間有慶雲庵。”衚衕因庵得名。1965年慶雲大院、十間樓併入,定名青雲衚衕。
青雲衚衕北起興隆街,南至南蘆草園衚衕,南北走向,是一條平日很幽靜的衚衕。
(本文參考了部分網路資料,圖片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