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迎來迅猛發展是不爭的事實,8月新能源車銷量32.1萬輛,同比實現三位數的增長,遠超行業水平。業內專家樂觀預測,我國有望提前實現2025年新能源汽車20%市場份額的中長期規劃目標。
全面電動化要提前到來了?我想也未必。
細究熱銷新能源車以及目前整體新能源企業的發展態勢,會發現內有乾坤。
低端需求短時間大漲,但回落是必然
從銷量排行看,目前新增的市場主要集中在低端需求,十萬以下的多款電動車漲幅明顯。
8月宏光MINI EV依然以32787輛的上險量獨居鰲頭,尾隨其後的尤拉黑貓、奇瑞eQ1、奔奔,上險量均突破6千輛,高於10-20萬區間內所有上榜的電動車,已知的,10—20萬車型排行榜上,位列第一的傳祺AION.S的8月上險量也僅是6055輛。
在限購城市政策加推下,近兩年微型電動車無疑成為了一個行業爆點,它們價格低廉、不用搖號,催生了代步市場的火爆。
但我認為,微型電動車與過去共享單車一樣,後期將會面臨銷量大幅回落,微型電動車不像其他型別的車型可以滿足家用出行的剛需,只是使用者對於避免公共出行的一種嚐鮮方式。
另外,限購城市限購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緩解交通壓力,但當微型電動車的保有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勢必會對道路通暢造成影響,促使相關地方政府加以抑制,前幾個月網傳,上海或將出臺限制10萬內或4.6米內車型新能源車上牌政策,其針對性就相當明顯。
造車新勢力有看頭,主流傳統企業突圍者寥寥
新能源的大火,確實吸引了很多外行的入局,根據工商資料資料統計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企業截至目前達到479家,然而其中註冊資本超過4億元的大型企業僅佔14.6%,多數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
所以從統計上看,上榜的新能源車車型多達281款,但卻有接近70款車型,單月上險量連10輛都達不到,主要原因就是入局者太多,但他們又不具備打造人氣車型的實力。
目前市場上,造車新勢力能夠透過一定的交付量展現在大眾面前的,除了頭部的“蔚小理”和哪吒、零跑之外,其他幾乎鮮有在榜單前列露臉。
傳統企業突圍者同樣寥寥,如果不把豐田、本田的油電混動計算在內,現在在電動車領域比較深受認可的就是比亞迪和廣汽埃安了,這兩個品牌多款車型銷量排名相對靠前。
所以在新能源車大舉進攻的國內車市,並沒有形成百花齊放的盛況,在業內專家樂觀預測下,依然存在中小企業太弱的情況。
兼併重組或是車企的未來方向
對於一些不能獨撐一面的車企來說,兼併重組或是他們未來要走的路子。在本月月中,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就曾表示,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做大做強,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
例如傳統車企與網際網路造車企業的合作,可以利用雙方各自的優勢推動企業發展,傳統車企有技術積澱和市場經營經驗,網際網路造車企業在創新度和智慧化上更有優勢,將兩者融會貫通,抵禦外界的壓力。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曾預測,未來大部分汽車品牌將被無情地淘汰,所以兼併重組或許才是這些中小型新能源車企的未來方向。
總而言之,整體新能源車市場雖在向上攀爬,但並非人人都能受惠,低端車依然存有危機、中小型企業的壓力也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