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械是戰場上最常見的武器裝備,供彈具的效能是制約槍械火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供彈具之中,彈匣比較常見。
在槍械發展的長河中,各式各樣的彈匣設計,見證著槍械效能提升的探索之路。本期“兵器控”,讓我們一起回顧幾款比較有特點的彈匣設計。
M1915式輕機槍
半月型彈匣
半月型彈匣
一戰期間,為擁有可伴隨步兵一起衝鋒的持續火力,英、德、法等國都推出了各自的輕機槍設計。法國設計的M1915式輕機槍有著明顯不同,其中之一就是它有著半月型彈匣。
這種獨特的彈匣設計來自一個事實:儘管該型輕機槍是新研製的,所用彈藥卻是“尾大不掉”的舊設計。
該型輕機槍在步槍基礎上研發而成,沿用了該步槍的8毫米口徑彈藥,該步槍彈則是由以前的11毫米黑火藥步槍彈改進而來。改進過程中,口徑有所減小,但彈殼底緣直徑沒有變,相當於改進後口徑的兩倍。這種構型,使得該型步槍彈錐度較大——“上窄下寬”特點更加明顯。為遷就彈藥的造型,20發彈容量的彈匣只好設計成半月型,而沒有使用直形或弧形彈匣。事實證明,這樣的彈匣攜帶非常不便。尤其是彈匣鏤空式的觀察窗,在作戰中成了泥沙雜物侵入的通道。
MP-40/I衝鋒槍
雙彈匣
雙彈匣
從某種意義上講,MP-40/I衝鋒槍屬於槍械研製史上的“急就章”。它是德國MP-40衝鋒槍的改進型,可使用並聯的兩個彈匣,旨在解決與波波沙衝鋒槍相比火力持續性不強的問題。
MP-40衝鋒槍的彈匣容彈量只有32發,使用彈鼓的波波沙衝鋒槍容彈量可達71發。為獲得與後者相匹敵的持續火力,德國設計人員當時對MP-40衝鋒槍進行了改進——將彈匣井部位加寬,使之可以容納兩個32發的標準彈匣。射擊時,一個彈匣先供彈,這個彈匣的子彈打光時,透過按壓彈匣切換鈕,使另一個彈匣滑到供彈口位置繼續供彈。這樣的設計能節省更換彈匣的時間,保證火力持續性。
但也正因為是“急就章”,所以在部分解決了容彈量與火力持續力不足問題的同時,MP-40/I衝鋒槍也暴露出槍支前後重量不均衡、沙塵容易進入供彈口進而影響射擊效能等問題,最終未能列裝。
MAG系列
大容量彈匣
大容量彈匣
為增加彈匣容彈量,一些製造公司在這方面可謂費盡心機。如美國的SureFire公司就曾推出過MAG系列大容量彈匣,這個系列的彈匣全部採用4排雙進式結構,分為彈容量60發、100發和300發幾種。
和MP-40/I衝鋒槍所用雙彈匣是各自獨立的彈匣並聯而成不同,MAG系列大容量彈匣無論哪一種都是“一個彈匣解決問題”,只是彈匣厚度非常大。
雖然MAG系列大容量彈匣可適用多種槍型,但一個彈匣擠進如此多子彈,其重量可想而知。它的設計使用物件雖然為特種部隊,可一旦投入使用,如此重負必然使士兵的機動性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削弱。
來源: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