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簡軍波
3月25日,中國外長和印度外長在新德里會面,就雙邊和國際問題交換了意見。這是兩國在經歷邊界衝突和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雙邊關係長期冷淡後,雙方所進行的少數高層次交往之一,在雙邊關係發展上具有重要象徵意義。藉此機會,本文試圖就莫迪政府的對華關係做一簡要回顧和判斷,以期發現該政府任內中印關係的基本規律。
莫迪政府的對華政策並非一成不變。莫迪當選印度總理後第二年即2015年就訪問了中國並參觀了秦始皇陵兵馬俑,顯示他本人對中印關係高度重視。但2017年中印邊界洞朗對峙事件發生後,雙邊關係迅速進入低谷。2018年,邊界爭議逐漸降溫後,莫迪到武漢和中國國家主席進行了一次非正式會晤,使中印關係有所回暖。但後來隨著邊界爭端再起,及新冠疫情期間印度對華投資採取的保護主義措施,使中印關係又陷入新的低谷。直到最近俄烏軍事衝突發生後,中印在國際問題的一些看法比較接近,這為緩和雙邊緊張關係並步入正軌提供了一定條件。
莫迪對華政策的民族主義邏輯
莫迪是印度教的虔誠信徒,他本人及所在的印度人民黨依靠印度教徒的堅定支援而走上執政舞臺。莫迪和印人黨的宗教民族主義的典型案例就是在2019年推出《公民身份法》修正案,修正後的法案被廣泛視作“反穆斯林法”,儘管修正法案引發強烈的國內抗議,但仍然得以透過。莫迪及印人黨的民族主義色彩不僅使莫迪登上總理寶座(儘管這不是全部理由,莫迪在古吉拉特邦部長職位上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也是其當選總理的重要原因),也使印人黨在2021年大體贏得地方選舉。
莫迪及印人黨的民族主義色彩也鮮明地體現在其對外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中。自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印度就將之視作中國的“地緣政治擴張工具”。印人黨上臺執政後,莫迪政府對中國在南亞地區的經濟活動相當警惕,它不僅臆想中國從太平洋到印度洋正建構一條包圍印度的“珍珠鏈”,並將“一帶一路”倡議視作爭奪和排擠印度在南亞和印度洋地區國際影響力的全球地緣政治方案。由於莫迪政府將中國與南亞的雙邊合作視作對印度“後院”的“侵犯”,因此中國任何與該地區關係的加強都可以被想象為是中國對印度國際地位的有意冒犯。當雙方在邊界引發洞朗對峙事件後,印中關係進入冬季。
在上述背景下,莫迪政府很快找到了一條抗衡中國的途徑,那就是和西方合作來抵消中國的影響。在美國特朗普政府有意將中美關係置於一種對抗和前景不明的境況下時,莫迪的民族主義政策和美國的反華政策具有高度重合性和共同目標。
因此印度選擇配合美國的東移戰略和“印太戰略”,很快成為美國在該地區的夥伴,它與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共同組建了“四國集團”(QUAD),並與歐盟和英國等西方力量加強了包括安全領域在內的合作。
與此同時,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莫迪政府將中印對外醫療援助視作地緣政治競爭的組成部分,反感中國對斯里蘭卡等南亞國家提供抗疫物資援助,並在對非洲等地區的疫苗援助方面開展競爭。除和我國開展所謂疫苗地緣政治競爭外,印度在疫情期間還廣泛限制中國投資商在印度的活動,這使中印雙邊經貿關係受到極大負面衝擊,但受到印度國內民族主義者的廣泛支援。
總之,當莫迪和印人黨依靠民族主義上臺,並只能透過民族主義內外政策來鞏固其在國內政治體系中的執政地位,摒絕國大黨等其他政黨的威脅時,在雙邊層面保持對中國的敵意和透過與西方的合謀遏華就成為最好的選擇。中印友好關係一定程度上成為印人黨民族主義的犧牲品。
超越民族主義的莫迪對華政策?
但莫迪不能總用民族主義來處理中印關係。印度國內政治力量並非鐵板一塊,民族主義也不是聯結所有政黨的唯一力量,也不是印度復興的唯一意識形態。莫迪政府的政治穩定還取決於能否維護印度的長期利益,即維持印度的獨立大國地位,併為長期經濟繁榮營造穩定的國際環境。
這種內在動機將使印度找到與中國友好相處的途徑。只有保持中印之間正常友好關係,印度才能擺脫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工具性地位,擺脫西方國家對印度獨立的壓制。從特朗普到拜登,美國的印度政策很難為印度帶來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美國的印太戰略側重於對中國的軍事和戰略遏制,而不是促進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經濟繁榮。與此同時,如果印度作為夥伴遵循美國印太戰略中的義務,它的獨立也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威脅。因此,如果印度將其對華政策置於印美關係的框架下,它將發現作為印度核心和長期利益的經濟繁榮和國家獨立可能會受到威脅,甚至損害。事實上,美國從阿富汗迅速撤軍及要求印度在俄烏衝突中選邊站,是嚴重損害印度利益的典型案例。
因此,印度會發現印度與西方合作對抗中國的侷限性甚至危害性,反之,它會發現中印良好關係的特殊價值。在南南框架內。印度將發現雙方都具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身份,也都是金磚國家的成員。中印同為南方國家,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和理念,雙方友好關係源遠流長。這些因素是印度緩和雙邊緊張局勢、開展持久合作而不是對抗的基礎。
這意味著,在共同的身份認同和意識形態基礎上,印度可以在緩和對華政策中找到對抗美國和西方國家對印政治壓力的同盟軍,並從中恢復被美國和西方國家所貶低的獨立性這一大國地位的根本屬性。
中印關係的未來
在俄烏衝突中,美西方對中印施加的共同壓力讓中印雙方重新發現了各自與西方國家在國際政治中的立場和利益差距,並重新發現彼此發展友好關係的必要性,這也是最近中國外長王毅能夠在新德里和印度外長蘇傑生會面的基礎,或者說,這次會面是雙方重新發現雙邊友好關係必要性的結果。
但是,莫迪及印人黨固有的民族主義屬性,不會讓莫迪政府有充分的動力徹底改善和中國的關係,並且很難在邊界糾紛中尋求共同妥協的途徑。這會讓莫迪執政時的中印關係隨時處於緊張狀態。另一方面,美西方在加緊對華遏制且這種遏制在俄烏衝突結束後可能升級的前景下,作為“夥伴”,印度可能會越來越多面臨配合美西方遏華並選邊站的壓力,這一壓力會損害印度作為大國的獨立地位和印度長遠利益。因此,如果美西方加大對華遏制,莫迪政府的對華政策是積極配合——這符合民族主義的利益訴求,還是適當抵制美西方壓力,轉而尋求與中國的合作,以便在南南合作框架內尋求合作共贏並保持其獨立地位,這取決於莫迪政府的利益考慮和政治權衡。
無論如何,在美西方的誘惑與壓力下,莫迪政府不太可能反華到底,也不可能對華友好到底,而會在反華和友華間徘徊,中印關係也將在時好時壞中向前發展。
(簡軍波,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朱鄭勇 圖片編輯:張同澤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