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一個一言難盡的冤大頭。
1956年7月26日,埃及納賽爾政府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運河過路費所得將為阿斯旺大壩的建設籌募資金。
納塞爾之所以頂著巨大壓力“鋌而走險”,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美國為報復埃及與新中國建交,夥同英國停止了對阿斯旺大壩的貸款和技術支援,走投無路的納賽爾不得已“出此下策”。
而納賽爾的操作,很快就令英法等國怒不可遏,它們嚴厲威脅“不講武德”的埃及不要“太過分”,而埃及在蘇聯支援下則態度強硬,堅決不把英法當根蔥。
眼見軟的不行,英法決心“以德服人”,並勸說以色列充當炮灰打頭陣。隨後以色列在10月29日率先出擊進攻埃及,英法聯軍則在10月31日全線出動、迅速跟進。
在三國的猛烈進攻下,埃及軍隊節節敗退,但埃及的誓死抗爭很快得到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深切同情,三國侵略軍則贏了戰役輸了道義上的主動。
更尷尬的是,本是英法盟友的美國此刻非但沒有為英法兩肋插刀,反而插了英法兩刀。在英法以三國被國際社會千夫所指的情況下,美國反而與蘇聯相談甚歡,並攜手對英法進行了“核藹可氫”的說服教育,最終讓三國“感動”得淚流滿面並捲鋪蓋而去,蘇伊士運河危機隨即落幕。
蘇伊士運河危機的結束,不僅意味著埃及鞏固了收回蘇伊士運河的勝利果實,更意味著英法殖民帝國時代的徹底落幕。雖然兩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就被打回了原形,但蘇伊士運河則讓它們連最後的底褲也輸得一乾二淨。
危機結束後,心灰意冷的英法兩國作出了南轅北轍的選擇,英國雖然遭到了美國的可恥“背叛”,但依然堅定不移地拜倒在美國的牛仔褲下,完成了從“美國曾祖”到“美國曾孫”的戲劇性蛻變。而法國在連續兩次被英國拒絕“合體”後,堅定了和宿敵聯邦德國和解的決心,並推動了西歐一體化的不斷推進,最終促成了歐洲共同體乃至歐洲聯盟的誕生。
但問題是,雖然蘇伊士運河危機後的法國堅持和美國相背而行,甚至戴高樂時期還退出北約的軍事一體化機構強烈標明自立門戶的決心。但美國和歐盟非但沒有劃清界限,反而越走越近,捆綁越來越緊。尤其是1991年蘇聯解體後,歐盟和美國的關係甚至“背對背心貼心”。
那麼,明明歐盟折騰幾十年是為了自力更生,那麼為何越努力卻越被動?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靜夜史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歐盟從一開始就是美國苦心孤詣的作品,除了作為對抗蘇聯及俄羅斯的緩衝,歐盟更是美國隨時榨取油水的“樊勝美”以及隨時消遣的“出氣筒”。
畢竟,歐洲的一體化,從一開始就逃不出美國的手掌心。
誰能想到,西歐一心想要掙脫美國掌控的“抱團取暖”方式,被針對的美國才是最早的發起人。
話說二戰結束後,作為主戰場的西歐大地滿目瘡痍、處處殘垣斷壁。而美國則倚靠置身事外的地理優勢開足馬力,在戰後一躍成為資本主義陣營的領頭鷹和發動機。
而蘇聯雖然在蘇德戰爭中大傷元氣,但依靠蘇聯人民的堅韌不拔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強大生命力,最終推動蘇聯贏得了蘇德戰爭的勝利併成為超級大國與美國並駕齊驅。
眼看美蘇兩極分庭抗禮,為避免西歐像東歐一樣被蘇聯衝擊,打擊西歐國內的無產階級勢力,更為了消化戰爭期間生產力“爆兵”產生的過剩產能,美國在1947年出臺“馬歇爾計劃”,開始了龐大的經濟救濟。
在透過種種苛刻條件排除了東歐各國後,為了避免被蘇聯挖牆腳,美國要求西歐各國“打包”接受美國的美刀。
於是,在西歐各國接受了美國的經濟支援併成功淪為美國經濟的後花園,進而決心擺脫美國控制,避免被美蘇徹底邊緣後,才發現自己的努力完全就是美國操作的二次重演。
這種殊途同歸,讓美國樂翻了天,西歐各國則因這種“雙向奔赴”失掉了所有的顏面。畢竟一顰一動不僅被美國全程掌控,而且下一步計劃也盡在美國意料中,那西歐各國還玩個錘子的自力更生?
但問題是,歐盟這條大魚一旦上了美國的鉤,想要掙脫可就不是難於登天,而是天方夜譚了。
冷戰時期,為了對抗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的咄咄逼人,美國對西歐一體化基本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
而作壁上觀,就是最大的支援。經過一系列博弈,就連美國的家人英國都最終成為歐共體的成員,西歐一體化的規模和程度也不斷提升。
但“天有不測風雲”,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的煙消雲散,歐共體也再度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對於歐盟而言,雖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猛烈衝擊,依然披著發達國家的外皮,對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保持著居高臨下的“剪刀差”優勢,倚靠技術壟斷的強取豪奪賺得風生水起。但畢竟損失了賴以生存的廣闊海外殖民地,雖說依然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和產品傾銷地,但獲取資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氣越來越不容易,雖然昔日的殖民地還在那裡,但其它勢力早已滲透得千瘡百孔,自己早已不是強取豪奪的唯一。
所以,如果能趁蘇聯解體在東歐造成的權力真空跑馬圈地,西歐必然能獲得大片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歐盟的實力必將再度升級。對於這一點,作為歐盟盟主的德國深信不疑。
但問題是,東歐作為昔日蘇聯的衛星國甚至加盟國,雖然在蘇聯解體前後陸續選擇改旗易幟,與過去撇清關係,但畢竟有過諸多不太“美好”的歷史記憶,實在難以同西歐各國化干戈為玉帛進而稱兄道弟。
再加上東歐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不如西歐富裕,因此在“歐盟東擴”將東西歐強行捆綁在一起,必然導致強烈的內部問題。
事實上,歐盟的危機,也是在“盲目”的東擴後陸續暴露無遺。
而與“歐盟東擴”的副作用陸續凸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約東擴”卻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雖然歐盟和北約成員國高度重合,但由於發起國以及性質不同,北約和歐盟的表現和遭遇也大相徑庭。
因為蘇聯解體後,西方國家對蘇聯的直系繼承者俄羅斯抱有極大的的敵意,非但沒有接受俄羅斯的一路向西,反而處處為難,時時打擊,迫使俄羅斯不得不重新撿起武器奮起反擊。
在這樣的情況下,東歐各國再度成為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對抗的緩衝地。出於歷史上對俄羅斯的仇恨,再加上不想重蹈美蘇爭霸炮灰的結局,因此它們在政治上紛紛和北約眉來眼去,渴望激起北約的保護欲。
於是,面對北約和歐盟的“東擴”,東歐國家逐漸形成了“政治上依靠北約,經濟上投靠歐盟”的格局,雖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在“共同富裕”之前,它們首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活下去。
所以,“歐盟東擴”後,不僅要面臨內部東西失衡的窘迫,更要應對外部北約與歐盟東去路上並駕齊驅的尷尬結局。
可以說,在俄羅斯的壓力下,歐盟能得到東歐國家的“人”,卻得不到它們的“心”,而它們在北約也就是美國的影響下,理論上必然上躥下跳,令歐盟疲於奔命、奄奄一息。
而理論和現實總有差距,那就是歐盟現實中面臨的困局,比理論上更令人窒息。
蘇聯解體後,作為冷戰產物的北約之所以不曾隨風而去,根本原因在於北約除了針對蘇聯和社會主義,更是挾制歐盟的利器。所以蘇聯解體後,北約不僅沒有垂垂老矣,反而生龍活虎、有著異常充沛的精力。
和冷戰時期一樣,因為無論西歐還是東歐都是美蘇爭霸的陣地,而這些地區又是歐盟的自留地,所以雖然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但歐盟依然難逃被來回蹂躪的尷尬結局。
因為東擴後的歐盟面臨的威脅不僅來自於傳統的俄羅斯,以及一手策劃歐洲一體化的美國,更有美國和俄羅斯聯手做局的巧取豪奪。所以,暗流洶湧是歐盟的主旋律,疲於奔命是歐盟的最大意義。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收伏”東歐,有了更大的市場和更充足的勞動力,歐盟依然不可能真正自立,尤其是建立獨立自主的能源體系。
因此,為了避免寒冬臘月被凍成泰迪,歐盟只能在美俄之間二選一,最終歐盟選擇了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為了強化能源合作雙方更是陸續修建了天然氣管道“北溪”和“土耳其溪”。
這一切被美國看在眼裡,於是美國很生氣,畢竟依賴最容易產生感情關係,今天歐盟進口了俄羅斯的天然氣,他日會不會聯合俄羅斯讓美國滾一邊去?
每每想到這裡,美國就著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於是美國充分發動北約長臂管轄的能力,給予歐盟猛烈打擊,除了拉著歐盟高唱意識形態之歌,感化歐盟為了所謂的民主和自由而前赴後繼,美國還掀起科索沃戰爭、推動克里米亞危機、誘導俄烏戰爭等,目的就是離間歐盟和俄羅斯的關係。
然後,在美國“核藹可氫”的勸說下,歐盟陸續叫停“北溪二號”管道,對俄羅斯發動前所未有的制裁打擊。
然後,俄羅斯只能無奈斷氣,並迅速地讓歐盟差點兒沒氣。歐盟這種“殺敵1000,自損12000”的操作,甚合美國的心意。
那麼在俄羅斯斷氣的情況下,美國會仗義出手給予歐盟愛的助力嗎?當然,幾乎是第一時間,美國就選擇大舉向俄羅斯進口石油,堅決要讓俄羅斯撐死自己。
這種雙標操作聽起來太不仗義,但卻是美國最矢志不移的真理。
從冷戰時期以來,雖然美蘇是意識形態的宿敵,雙方的對抗從地底延伸到太空,足跡遍佈每一寸海洋陸地。但激烈的鬥爭間隙,美蘇也有攜手並肩,目的是聯手保持自身的壟斷力,除了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攜手打擊英法等老牌殖民主義,兩國還推動所謂核不擴散條約的簽訂,堵死後來者挑戰既有秩序。
另外兩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合作就更是不可思議,而這種有對抗更有合作的局面,在冷戰結束後也隨即從美蘇關係轉入美俄關係。
於是趁著4月22日拜登政府制裁生效期到來前,美國加緊進口俄羅斯的打折石油,數量同比增長43%。
作為極其務實的國家,美國為了利益的最大化,不介意和俄羅斯眉來眼去。但作為美國的小弟,歐盟必須繼續和俄羅斯剛到底,準盟友印度也不許搶自己的生意。
歐盟從未受過這樣的委屈,因為這種主動去世以圖讓敵人愧疚而死的操作,實在找不到更多的正面意義,歐盟到頭來,不僅損失了與俄羅斯改善關係的契機,還只能靠木柴取暖重回中世紀,更成為國際社會的著名笑柄而聲名狼藉。
而這也是美國的最終目的,從冷戰以來,美國對歐盟就有著多重希冀,除了做對抗社會主義的灘頭陣地,更要隨時成為美國的奶牛和工具,為此美國必須將歐盟牢牢攥在手裡,能源無疑是個好東西。
而歐盟為了度過危機,似乎也只能在美國裹挾下高價購買二手天然氣,白白讓中間商美國撈了一大筆。
但是歐盟有什麼好辦法呢?畢竟從歐盟成立,甚至歐盟成立前,美國的影響就登峰造極。歐盟在美國影響力無處不在的情況下,根本沒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只能在損人不利己中不斷迷失自己,早已被美國滲透成篩子的歐盟,也必將從政府到民間NGO組織,共同描繪一個為了反俄而甘做炮灰的尷尬結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