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整個後宮,甄嬛能成為最終的贏家的真正原因是,不管是從內在還是外在,尤其是心智和精神能量方面,她是唯一一個擁有一套強大支援系統的人。
而且,在這套強大支援系統的搭建過程中,功不可沒的是甄嬛的父母。
前些年追劇沒注意到這個層面,只會覺得甄嬛這個人很聰明,資質很好,原生家庭物質條件等都很豐厚,讀書多眼界寬,所以她能不斷地成長和突破,面對錯綜複雜的名利場仍能給自己盤出一個好結局。
去年,我為了更好地備孕認真學習了諸多育兒知識之後,我才真正明白,原來甄嬛身上的優秀人格和品質是她和父母在相互理解和成全之後達成的結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教育本質和愛情一樣,是一場孩子和父母的雙向奔赴。
甄嬛的母親一共進宮看了兩次甄嬛,雖然每次見面的時間都很短,戲份也很少,但我每次看都會覺得莫名感動,因為這兩次都非常好地呈現了甄嬛和父母之間的那種雙向奔赴。
那麼,就以甄母第一次進宮為例,分析一下甄嬛和父母的關係狀態。
甄母第一次進宮是帶著玉嬈一起來的,落座之後,甄母非常有眼力見地稱讚為其端茶倒水忙活的浣碧:“娘娘身份貴重,浣碧也出落得更漂亮了。”
稱讚之餘也算是變相提醒浣碧:你能混得好,主要是因為甄嬛的地位提升。
聽到母親稱讚浣碧,甄嬛便撒嬌:“母親難得來,也不誇誇我嗎?”
這時的甄嬛已經經歷過小產、長街之辱、設計重獲皇帝寵愛,經歷過第一次成長升級,心智和認知都成熟了很多。
然而,在母親面前,她又迴歸成那個渴望並需要母親關注和呵護的小女孩。聽到母親誇她“娘娘自然更漂亮了”,她便笑逐顏開。
從這個小細節也能感覺到母親在甄嬛心目中的分量,她信任母親,渴望得到母親的肯定和支援。
接下來,玉嬈稱讚甄嬛的鞋子漂亮,浣碧又把皇帝如何寵愛甄嬛,賞給她蜀錦做的玉鞋等事都告訴了甄母,然而,面對女兒的此等榮光,甄母高興地非常剋制,並且表現出了一種令人意外的謹慎。
都說喜歡是放肆,愛就會剋制。
絕大多數的父母當孩子取得成績時,都是跟著一起長臉驕傲的,因為這些父母把養育孩子當作一種投資。就像祺貴人的父親希望女兒進宮要出人頭地,從而為他的仕途助一臂之力的。
但甄嬛的父親對甄嬛的期待是:“不指望你日後大富大貴寵冠六宮,但願我的掌上明珠能舒心快樂、平安終老。”他們把女兒看作一個人,當作和自己一樣的人尊重愛護,希望她擁有美好平安的一生。
所以祺貴人在父母那裡習得的是勢利和攀附,而甄嬛在父母這裡習得的是獨立和自我。
因此,甄母看到女兒得勢時的第一反應是剋制和謹慎,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不想給女兒添麻煩惹是非。就如她臨走前對甄嬛所說:“來得久了宮中不便,也免得人說你恃寵而驕,其實你父親也不願我來,總怕人說是外戚之故,”
除卻自己剋制和謹慎,甄母還不忘提醒甄嬛要謹慎。
當甄嬛想要跟她訴說和皇帝相處的不易時,她打斷甄嬛:“……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哪怕是尋常夫妻間也少不得謹慎二字來保全恩愛,何況是帝王家,娘娘與皇上還有君臣之分。”
這種提醒不是強行責罵,不是教訓教育,而是溫柔的勸解,是自己作為過來人,給女兒的經驗和感受分享。
此外,她對女兒的處境有深入的瞭解,看得清楚,想得明白,提醒女兒在後宮的人際關係和處理上要謹慎。
有多少父母能如此耐心細緻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事情想問題呢?
又有多少父母能主動去體諒孩子的心情和處境的呢?
絕大多數父母都是在親子角色顛倒的情況下,希望幼小的孩子就學會體諒自己的心情和不易。
實際上明明是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體諒。根據我自己的感受和經歷,作為孩子,即便處境再難,只要有父母的理解和體諒,就會感到很安心,從而放鬆心情振作起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向父母傾訴並非是要什麼解決方案,只是想得到理解罷了,父母千萬不要擺出一副說教者的姿態教育訓斥孩子,否則孩子就再也不會跟你說心裡話了,就會造成一種“只報喜不報憂”的假性親密局面。
不管在任何一種關係中,溝通和交流、付出和關愛都應該是雙向的。
甄嬛和母親對話中有個很小的細節一度讓我看到流淚。
甄嬛提到以後要給玉嬈找個好人家,甄母說:“難啊,玉嬈的性子最像娘娘。”你看,甄母非常瞭解自己女兒們的性情。
甄嬛回:“所以我不敢不爭氣呀,為了父親母親,也為了玉嬈。”
甄嬛是深受儒家價值觀體系影響的,奉行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一套人生秩序,所以她在後宮的拼殺有很大一部分也是為了家人和家族利益。
而甄母給甄嬛的回應是:“你的心思家裡都知道,你父親也是日夜憂愁,只恨不能再前朝多為你出力,才好保得住你在後宮平安。”
哦,甄母這番話我看一次感動一次。
這話側面反映的是:
甄遠道對甄嬛的牽掛和擔憂,相比別的父母把女兒送進後宮追名逐利,甄遠道和妻子深知後宮這名利場上的艱險不易。
他們並不在乎女兒是否光宗耀祖,晉升到什麼高貴的位置,他們真正希望的就是女兒平安,所以即便是在宮外,甄遠道和妻子也想極盡所能護佑女兒周全。
眉莊曾無奈地對甄嬛說:“咱們這些人哪有為自己活著的,父母兄弟、親族門楣,無一不是牽掛拖累。”
但是,甄遠道和妻子卻希望女兒甄嬛能像個人一樣地為自己而活。把女兒當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尊重,讓她活得像她自己,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一種支撐和扶持啊!
甄家落難發配寧古塔之後,甄遠道還寫信叮囑甄嬛:“大局已定,莫做徒勞之工,各自天涯,各自珍重,切莫過於掛懷。”
言外之意就是希望甄嬛不要在窮途末路為了父母去做困獸鬥從而毀掉了自己。而那句“各自天涯,各自珍重”更是體現了甄遠道的獨立態度:“我們做父母的管好自己,你做女兒的顧好你自己,就是最好的局面”。
這些清醒和堅韌的品質,都是父母言傳身教給甄嬛的。
而甄嬛也沒讓人失望,困境中再次升級和成長,從甘露寺逆襲回宮,不僅把自己,還把全家人從困頓中拉了出來。
即便甄嬛晉升貴妃成為鈕祜祿甄嬛,甄遠道見到女兒說的仍是:“只要一家人能團聚,在哪兒不都一樣啊。”
這是最樸素的育兒觀了,不求孩子大富大貴,只求孩子健康平安。
可是,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去貫徹這種樸素的育兒觀呢?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則漫畫,講的就是中國式父母的育兒觀。漫畫內容是這樣的:
父親對兒子說:“兒子,爸爸好愛你啊,爸爸想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都給你。”
然後兒子問:“那麼,爸爸我可以吃冰淇淋嗎?”
父親訓斥兒子:“不可以!”
嘴上說著愛,實際上卻是控制。這是隱喻也是諷刺。
中國式的親子關係絕大多數都是單向的,要麼是父母希望孩子滿足他們的期待,比如小孩子要懂事聽話、體諒父母的不容易;要麼是孩子覺得父母不懂他們,尤其是孩子成年之後,比如朋友圈遮蔽父母、習慣性地報喜不報憂。
但是隻有雙向奔赴的親子關係,才是一種有益的能給人提供能量和支撐的關係。
甄嬛固然自身天資不錯,但離不開她父母的成全,沒有給她過於功利和高壓的教育,反而是遵從她的個性,培養她的自信和獨立,給她尊重和愛護。
而甄嬛自己也有的放矢,不僅傳承了父母的優秀品質,還發揚光大,融會貫通,突破成長成了更好的自己。
反觀祺貴人,家境物質條件和出身都是不錯的,但她做人做事的侷限性就足以體現其父母育兒觀的問題。
人們總喜歡說嫁給一個人就是嫁給了一種生活,其實不止婚姻關係,親子關係也是如此,有什麼樣的父母基本上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真心希望那些總喜歡抱怨自己孩子不爭氣不優秀的父母認真審視一下自己,你足夠好了嗎?足夠優秀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