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科技數碼編輯,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被別人問道“最近有什麼手機值得買的?iPhone 13和iPhone 13 Pro哪個更划算?”雖說這些問題我早已見怪不怪,但還是會簡單問一下他們為什麼想換新手機,得到的答案也相當一致“現在的手機記憶體快爆了,光是照片就差不多佔了70%的空間。”
可每當我向他們推薦手機廠商推出的雲服務專案時,90%的人都一口回絕,理由是“每個月都要支出十幾塊錢,那我不如直接換臺新手機。”這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難道對於大多數使用者來說,所謂的雲服務會員真的是個智商稅產品?
雲服務,智商稅?
考慮到部分讀者可能從未使用過雲服務會員,這裡也簡單介紹一下它的作用。雲服務就是將儲存資源放到“雲端”上供使用者存取的一種新型儲存方案。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且不受限制的在“雲端”上傳或下載資料,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塊“行動硬碟”,與傳統的行動硬碟的區別在於它需要聯網才能正常使用。
看上去似乎很美好,那麼實際上它到底劃不划算呢?我們簡單算一筆賬,以小米12(京東官方售價)為例,8+128G和8+256G的售價差距為300元(大多數安卓也是如此),而小米雲服務黃金會員(50G記憶體)的價格為6元/月。
假設使用者的手機壽命為三年,所需支付的雲服務會員價格僅為216元,哪怕是把記憶體提升到200G,也只需21元/月,看上去確實更優惠。那麼為什麼我身邊的朋友對它嗤之以鼻呢?我簡單分析出四點。
首先,雲服務雖然能夠提供更大的“記憶體空間”,但它與傳統記憶體空間之間沒有絕對的相互替代關係,這兩者是可以同時存在的。而且雲服務對普通使用者最大的作用只是上傳手機內的相片、影片以及APP安裝包等資料(部分廠商支援儲存聊天記錄),但並不能用來存放APP。
其次,關於雲服務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點,大部分雲服務是將資料以一個特殊的格式儲存在雲端。舉個例子,在雲服務的照片備份頁面,你能夠看到系統預設設定為“最佳化裝置儲存空間”,這意味著雲服務會自動將一段時間以前的照片自動上傳到雲端中,本地只留一個縮圖的照片,機身儲存自然也變大了些,當用戶需要訪問時才會從雲端下載下來,但代價是我們想檢視原圖時必須要等待一段時間。
這種方式雖然確確實實降低了相片的佔用空間,但大大影響了使用者的體驗。
然後是隱私方面,我也簡單詢問過身邊幾位朋友,他們認為把相片存在雲端是一件相當不安全的事情。確實,近些年我們對於資料和隱私安全問題的關注程度隨著國外巨頭們的處罰案例也變得越來越高,對於個人重要資料敏感性也愈來愈強。儲存在雲端的資料在傳輸儲存和下載的過程都有洩漏,丟失的風險,如果一些重要核心的資料(比如商業機密資料)或者個人隱私資料(比如熱愛拍照記錄的朋友)一旦出現洩漏,惡意篡改,非法傳播,那後果確實不堪設想。
最後一點,雲服務好不好用跟網速直接掛鉤,如果你長期身處在一個網速比較慢的環境下,那麼從雲服務相簿裡找到一張照片再發給朋友的時間至少要比傳統操作慢上好幾倍。
整體而言,雲服務更適合那些長期處於網路環境好,且不在意流量的使用者使用,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雲服務最大用處或許只是存點照片和影片,吸引力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高。
說了這麼多缺點,難道雲服務會員真就一無是處?當然不是,雲服務可以把一些比較重要的資料存在雲端,只需要登入相應的賬號就可以一鍵下載下來,這樣一來就完全不必擔心手機壞了或是丟了資料無法找回的情況。
而且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為其買單,是因為他們僅有一臺手機,未體驗過手機品牌們所打造的生態環境。這裡以蘋果為例,使用者在開通了iCloud後,就能在iPhone、iPad、Mac甚至是iWatch上共享其他裝置的資料,當用戶用iPhone拍攝了一段影片後,只用開啟Mac就能直接在相簿中找到,根本不需要透過其他的傳輸手段。這種無縫連線的體驗可謂是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此外,雲服務還有一個比較吸引我的點,就是可以將自己用不完的雲空間共享給朋友、同事或是家人。就以我自己為例,在湊齊6個人開通2T的雲空間後,每個月只需要11元就能擁有341G的雲空間。
1T記憶體才是王道?
雲服務雖然更大,但只有在你訂購雲服務的時候,你才能享受到雲服務服務。換言之,512G甚至1T的儲存是物理性永久存在的,而云服務卻是暫時的。
以iPhone11為例,3年前購買64GB版本僅為5499元,而256GB版本的售價為6799元,價格相差1300元;3年後,256GB版本的iPhone11同樣也會比64GB版本的二手價格更高,而且購買的儲存空間也不能跟隨手機出售,我們購買的儲存空間並沒有歸屬權只有使用權而已。你總不能說因為自己開透過兩年的iCloud就可以提升二手iPhone的售價,這樣折算下來,大容量版本的iPhone對於大多數使用者來說更具吸引力。
另外,或許有很多使用者不瞭解,儲存記憶體越大,使用壽命會更長。因為,快閃記憶體晶片都有擦除壽命的問題,快閃記憶體完全擦寫一次叫做1次P/E,因此快閃記憶體的壽命就以P/E作單位。而不同型別的快閃記憶體,寫入壽命也有區別,一般SLC有10萬次寫入壽命,成本較低的MLC,寫入壽命僅有1萬次,而廉價的TLC快閃記憶體則更是隻有可憐的500-1000次。或許是考慮到成本問題,同一款型號的手機,不同記憶體版本的讀寫速度和壽命也完全不同。
為此,之前國外有網友專門測試過,128G版本的iPhone寫入速度為42M/s,256G版本寫入速度則達到了341M/s,差距相當明顯。當然你也可以把這當成是廠商鼓勵使用者買大記憶體版本的一個小手段。
另外我們為什麼需要越來越大記憶體的手機,其實與APP有相當大的關係,幾乎所有人都會用的社交聊天同樣佔據了不少空間,以日常生活話題為主的QQ、微信,還有工作中常見的釘釘、飛書等,都會在經年累月的長期使用後積攢下堪稱巨量的資料。它還在換機轉移資料時給不少人帶來了麻煩,大量資料與落後傳輸方式結合,常常一等就是一整天。
資源細節越發豐富的應用、遊戲,加上經年累月儲存下來的影像、聊天等資料,最終讓手機儲存需求越發膨脹。誰都不願意手機還沒有到預期使用時間,就突然遭遇“儲存空間”已滿提示,因此只能在換機時選擇儲存容量足夠大的版本,以期避開風險。正因如此,看似很香的雲服務,在國內註定只是小批使用者的狂歡。
回到開頭的問題,雲服務真的很實用嗎?對於我來說,雲服務是必須開通的一個甜點功能,它能夠幫助我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但像我這種情況的人在整個市場中少之又少。正如前文所說,大部分消費者根本沒有開通甚至是瞭解過雲服務,比起每個月給一個完全不瞭解的“機構”送錢,不如在購機時多花幾百甚至幾千搞臺大容量的手機。
因此在我看來,想要讓普通使用者對雲服務改觀,必須拓展更多的功能,例如不只是儲存相片、影片、檔案,而是能夠真正地把APP內的資料也儲存到雲端當中去(小米、OPPO在內測中已經支援雲備份微信聊天記錄)。最重要的是安全性也要繼續提升,畢竟誰也不想成為下一位“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