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改變命運”,約莫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但關於這話本身正確與否可能無法判斷。
如何判斷呢?這就需要用到“批判”這一工具以及辯證法這一工具了。關於“批判”一詞,許多人並不瞭解其真正含義,在相關歷史學習經驗或者社會語境的影響下,或者認為它是帶有建設的負面評價、反向思維,或將其做為一個時髦的詞,經常掛在嘴邊。個人認為,這個詞也沒那麼難理解,只是曾經教我們這個詞的人沒有好好教我們,或者本身不懂。迴歸詞的英文或者將其拆開,不過是“批”而“判”之,具體而言,就是針對一個事物理清邊界(或者條件,總的來說是一個意思),最終給出相關結論。因此,同一事物,不同的邊界與條件,常常會有不同的結論與正誤判斷。辯證法在這時起到的作用則是不侷限於眼前或他人給的條件。這些是西方的詞,但這在易學裡不過是一些常識,翻譯一下不過是陰陽、權變。
回到正題。
知識改變命運是香港富商李嘉誠說的,他認為21世界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決定了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知識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學習知識就能改變或者掌握自己的命運。
關於李嘉誠的論點,可以拆出兩個部分來討論,一是知識經濟時代,人類所掌握的知識可以推動社會的發展;二是這個時代下,學習知識的個人可以因此改變命運。現就這兩個部分分別討論。
在周易一卦中,常分天地人三才。在《道德經》中也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這些言語想說,天作為代理人執行恆常之道,地及萬物順天而受道的控制在運動中變化,而人觀察著這樣的變化不斷總結來使自身進步。這本質上與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洞穴隱喻沒有什麼差別。不過,這樣的模型太過複雜,且另設了許多外在人格化的事物。可將其簡化為道在萬物中,道與萬物為一體之物的兩面(即道法自然)。人為萬物之靈長,有學習能力,可以在變化中抽象相應觀察尺度下的道,也就是我們說的規律。這裡的觀察尺度指的是物理尺寸。顯然,極小、極大,人類無法觀察,因此關於真正的常道,人類並不可知,但並不影響人類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類怎麼改變自己的命運?本質上在於人類有主動利用規律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物質運動的能力。這個句話隱含了三個資訊。一是客觀規律無法改變;二是物質受客觀規律支配變化,可以被有主動意識的人利用;三是世界大體上仍受客觀規律支配,人類所掌握的規律只能有限的改變世界的物質形態,無法創生客觀規律。所以,所謂知識改變命運,不是從21世紀才開始,人類一直在做這樣的努力,因為人類一直在為這個世界創設各式各樣的所謂“客觀”解釋模型,並將其投入到實踐領域,進而推動人類整體進步。值得玩味的是,在各種已知“客觀”規律下所推動進步的人類社會,也在未知客觀規律的推動下重構了社會關係,促使人類社會衍生出基於社會現實的各種“人道”。天道恆常,地道次之常變,而人道無常,後兩者,尤其是最後一個,構成了人類知識總體。最終,在人類生存與更好生存的原始本能下,努力發掘、沉澱、利用這些知識後,於物質生存層面共同向前進步,一點點改變人類在物質生存層面被支配的命運,這也是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所在。
當然,這種改變,最終要落在一個個具體個人的努力之下,而每個人也在這樣的努力之下儘可能的改變自己的命運。為什麼說盡可能?首先,知識改變命運既是個人的願景,受人類社會群體本能驅動,但也是諸多上位者(可能是既得利益者,也可能是人類總體福利的追求者)驅使下位者實現政治、經濟目的的手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促進人類總體物質與生存福祉上移的同時,並未從根本上保證人在社會中等級次序的變化,也未能保證人類自身精神的幸福與否。從八字角度也可以看到,有些人官殺稍重,需要食傷(與自身的知識生產有關)來克;有些人妻財稍弱,需要食傷來生;但也有些人官殺本就稍弱,加上食傷反倒有損事業發展。翻譯成白話,也就是說有些人努力學了許多知識,在命運流轉中,有些有利事業,有些有利財富增值與情感順利,而有些也可能因周遭環境太過淤滯,不得施展,根本發揮不了作用,還有些則可能沒有可洩耗的出口懷才不遇,抑鬱而終。這個過程中,知識或讓命運更好了,或讓命運更差了,但也可能沒有任何作用(不靠知識,靠其他)。
當然,回到人類總體,知識改變人類命運,同樣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關於知識改變命運,就談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