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漢語成語的“否極泰來”,是中華古代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價值觀念。這一成語的內在價值精髓,乃旨在揭示事物相互轉化的恆常規律,要求人們掌握主動化危機為轉機,避禍而成福,趨利而避害。
“否極泰來”的成語,最早出自《周易》的否、泰兩個卦象。“泰”卦,為《易經》第十一卦,卦象為“天地泰”的“坤上乾下”。否卦,為《易經》的第十二卦,卦象為“地天否”的“乾上坤下”。在揭示兩卦的關係上,“否泰反其類也。”(《雜卦》)“反其類”者,揭示否、泰二者的相互對反和轉化。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否極泰來”讓我們堅定人生的信念:只要肯努力,有所作為,辛勤耕耘,總有一天會改變當前的處境。由“否”之不利處境,變為“泰”之有利處境,讓危機成為轉機,達致幸福、平安之目標。
從人生方法論上言,“否極泰來”讓我們相信:事物是相互轉化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處在“否”之不利處境,當滿懷希望,而奮發努力;身處“泰”之處境,當居安思危,而戒驕戒躁。
否極泰來:處在“否”之情境,當滿懷希望而努力。
在《易經》中,否之卦象,為“地天否”的“乾上坤下”。乾為天,坤為地。天在上而地在下,二者若無有交通,則會有不利的處境和境地。此卦之象的價值意蘊,乃是君子立身上處於不利之境遇。
否之卦象,從其“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否卦·彖》)的價值意蘊上看,是說天地之氣不能氤氳交合,無以生養化育萬物,而萬物也不能得以大通其性,達致亨通而有利。
否之卦象,從其“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的價值內涵上看,“上下不交”便是上下不和,而內耗嚴重。政治不夠清明,上下不和,則政令不暢,必然無法和以成邦。
否之卦象,從其“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的價值意蘊上言,實意味著處在“內小人而外君子”的情境,亦即是居於“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的不利困境。
基於“天地不交,否”的卦象之義,而提示人們當把“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否卦·大象》)作為處世之方。儉之為德,自我節制而不傷損於人,故可作為避難之方;“不可榮以祿”,是謙遜而不自驕伐,故能遠人之怨。
對於一個人的生存來說,若是處於這樣的世道或境遇,就要採取《論語》所說的立身之方:或是堅持“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泰伯》)而退隱,或是堅持“危行言孫”(《憲問》)而做到“卷而懷之”(《衛靈公》)的戒慎。處在這樣的際遇,便只能以達致“免於刑戮”(《公冶長》)的明哲保身為價值追求目標。
處於這一人生的境遇,便要有“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的人生信念,而不與不良世俗同流合汙。正確的處世之道,當是“窮不失義”(《孟子·盡心上》)的自得於己,亦即是“修身見於世”的獨善其身。
否極泰來:身處“泰”之處境,當居安思危而戒懼。
泰之卦象,為“天地泰”的“坤上乾下”。乾為天,坤為地。地氣在上升,而天氣在下降,二者交通則有通泰的境地。此卦之象的價值意蘊,是“小往大來”的“吉亨”,也即是對人生有利的境遇。
泰之卦象,從其“天地交,而萬物通”(《泰卦·彖》)的價值意蘊上看,是天地之氣上下交合氤氳,而形成生養萬物之機,而萬物得以大通其性,便必是亨通而有利。
泰之卦象,從其“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價值內涵上看,“上下交”便是上下心意之和,故為“志同”。政治清明,志同道合,同心同德,則政令通暢,必然可以協和其邦,達致太平。
否之卦象,從其“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的價值意蘊上言,乃意味著“內君子而外小人”,亦即是“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的有利處境。正義得以伸張,則正道便可變成光明正大的通途。
基於“天地交泰”的卦象之義,而提醒人們當有所作為,擁有“財(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的奮發功為。一個人若有了裁成輔相的利澤天下之功德,必然獲得天下響應,達致萬民擁戴而樂推為上的人生境界。
對於一個人來說,若處於政通人和的世道或境遇,便要像《論語》所說的那樣:或是“天下有道則見”(《泰伯》)的建功立業,或是“危言危行”(《憲問》)而仕的經世致用。適逢偉大時代,就要有“邦有道,不廢”(《公冶長》)的人生抱負。
處於這一人生難得的吉利境遇,當有“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泰伯》)的知恥意識和進取精神。身逢盛世,自己正確的處世之道,當是“達不離道”(《孟子·盡心上》)的令民不失望、無愧於時代,亦即是要有“達則兼善天下”之政治建樹。
否極泰來:善於把握轉化機會,盡力而為化險為夷。
“否極泰來”的人生道理,內涵著應時權變的變通之道,體現了時措之宜的時中意旨。體悟這一人生道理,就要站在事物相互轉化而“知通為一”(《莊子·齊物論》)的立場,身處“否”之處境不氣餒,不灰心喪氣,而要看到發展的前景,相信光明的未來,天無絕人之路。
俗話說的好,道路是曲折的,而前途是光明的。這裡,便詮釋了“否極泰來”的價值意蘊。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而事業發展也不會一直坦途。面對成長的困境和不如意之境遇,便當有實現美好願望的信心,達遂偉大夢想的信念,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車到山前必有路。
領悟和參透“否極泰來”的人生真理,便要善於分析和評估眼前或面前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充分利用有利方面而把不利影響儘量減小,創造和把握機會,化險為夷,化危為機,趨利避害,實現人生情境的轉機。
對於人生修為而言,雖要有“否極泰來”的人生信念和思想預備,然也不能忘記“泰極否來”的不良轉變,而要有憂患意識和心理準備。人的一生中,只有處於“泰”之時而不驕淫,不放縱,不馳迷,而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便可不失其“泰”,而達致終身平安順利。
成語“否極泰來”的價值精髓,給予我們的人生價值啟示是:
人生的一大明智,在於能夠通曉否、泰之處境以及不同的結局和後果,然後把握主動,有所作為。我們既要堅定“否極泰來”的信念,又要保持“否極泰來”的戒懼,踐行中庸之道,奮發努力而自得其適。
堅定“否極泰來”的信念,便會對未來充滿信心,增強戰勝困境和挑戰的勇氣,實現由“否”至於“泰”。保持“否極泰來”的戒懼,便能於當下的“泰”境而居安思危,戒驕戒躁,避免由“泰”變為“否”。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人生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路,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