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的八特很是有名,當年的八特鎮每天都是集市,磁縣、涉縣、武安等地的人們,挑著擔子,趕著驢車、馬車,帶著乾鮮山貨來八特集市上買賣,再將購買的糧食、布匹、食品、煤炭等生活用品帶回去。明朝萬曆年間,和村李二官將集市奪走一半後,人們還是每逢單日來八特趕集,南來北往車水馬龍。
捲棚位於村南王家街東端丁字路口。南北4.45米、
東西5.09米,正面(西)有兩根石柱支撐著捲棚,柱高3.45米、周長1.03米,由大、二、三木樑各兩根、檁5根、椽子104根組成,總面積23平方米。沒有正脊,頂像元寶,東西頂面傾斜,呈兩坡歇山式建築,是清代建築風格。其用途:相傳紫氣西來,不得外洩升空,納(福)氣惠民所建公用場所,也是古道滏口徑通往上黨主要通道(古道沿村築),因而是南北行人(商)避雨、納涼、歇腳之處。捲棚北牆有關帝廟,左右各有一塊石刻牆字板,左石板刻有“康熙五十九年六月望日立(公元1720年)初修關聖帝廟捲棚”右石板刻有“大清嘉慶二年七月望後日(公元1797年)重修”的字樣,東牆上邊同樣是一個關爺廟,也是村民及往來行人供奉關爺,保佑平安,祈求風調雨順、人興財旺的好地方。由於年久失修,捲棚已殘破不堪,急需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修繕。捲棚至今供過路的人們避雨、納涼、歇腳使用,我們在這裡看到有老人、孩子在聊天、玩耍。
在捲棚的北邊還保留著一座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築。
在捲棚南邊一個小巷道,有一處不起眼的民居,一九二八年夏,劉少奇同志曾經在這裡住過幾天。
從北到南,八特的歷史古蹟數不勝數。村南南山上的趙王行宮,村西的荀子故里荀家莊(西南莊)、藺相如的家鄉藺家莊(中臺)、戰國名將李牧的出生地李家寨(東寨)、村東南角的魁星樓、東北角的文昌閣、老楊樹路口的南門閣,還有瓦盆窯遺址。2012年有村民在華瑞挖水溝,挖到2米左右深的時候,發現了古陶片和石磨棒。這也說明八特人有可能在8000年前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這裡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遺存豐富。
村裡至今還保留著具有地方特色的宮廷御宴蘇家三道飯,和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二十四為藺相如窯神廟會唱戲的習俗。
三飯在和村、磁山一帶流行。蘇家三飯它講究營養、味道和色澤,將山珍海味與地方特色合為一體。以籠蒸為主,兼炒、炸、燉、燒、燜、汆、煮等烹調方法。每道菜、每個湯的顏色搭配也很誘人,紅、黃、綠、白、紫幾種顏色的菜絲搭配在湯裡,上面飄著菜葉,看著就賞心悅目,增添食慾。蘇家三飯是當地人的一種民俗繼承和希望寄託,展現了“蘇家三飯”傳承人的善良淳樸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每到春節,人們利用農閒時節,盡情地享受著傳統文化帶來的快樂。
現在,八特村古村落專案正在穩步推進中,對村古建築群周邊的人居環境進一步的改善,讓我們期待再一次看到古道上店鋪林立、大街上車水馬龍,人群川流不息、吆喝聲、叫賣聲此起彼伏,好一派繁榮古鎮場景。讓荀子文化滋養這片土地,讓千年的八特文化重新綻放溢彩。
你那裡有沒有這樣充滿神奇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