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散”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名方,脫胎於張仲景四逆散、當歸芍藥散之法,後人廣泛應用於內、婦、兒、男、五官各科病證。逍遙散疏肝效果一流,名字也很有意境。意思是吃了藥,肝氣活潑暢通,心情也隨之開朗起來,煩惱拋諸腦後,好似神仙一般逍遙快活。
[方名] 逍遙者針對不逍遙而言,肝鬱不得條達,自然不得逍遙,故用養血涵木,疏肝解鬱的藥物,使之重返道遙,故稱之為逍遙散,我們根據臨床上病證變化的需要,加入一些有助疏肝解鬱,調理月經的藥物,故謂之逍遙散新方。
[組成] 炒當歸、赤白芍各10~12g,炒柴胡5g,炒白朮、茯苓各10g,廣鬱金9g,山楂10g,川斷10g,玫瑰花5g,甘草5g,廣陳皮6g。
[服法] 經前經期服,每日1劑,水煎2次服。
[功效] 疏肝解鬱,健脾養血。
[適應證] 肝鬱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或見往來寒熱,或乳房脹痛,乳癖等證。
[方解] 本方藥是從逍遙散加減而來,逍遙散系四逆散衍化而成。主治肝鬱血虛,影響脾土不和的證候,肝膽相表裡,其經脈佈於胸脅,痛則經氣不舒,故見少陽經來寒熱,肝鬱之脅痛乳脹,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由於肝脾不和,氣血不暢,導致月經不調,或脘脅作脹,神疲食少等症,總觀以上諸證,理應採取疏肝解鬱,養血健脾方法,方用柴胡疏肝解鬱,當歸與芍藥養血涵肝,三藥合用,補肝體而助肝用,這是主要的配伍,加入健脾之茯苓、白朮為輔,以達補中益脾之用。“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預為防之,加入廣鬱金,玫瑰花以疏肝,陳皮、甘草以和中,再加入川斷,以補腎調經,又加入山楂加強調經之用也,本方藥用於婦科,故以婦科經血為重點,是以疏肝解鬱,調經和血,是即本方藥之意也。
[臨床應用] 根據本方藥,即逍遙散首載的《和劑局方》中指出:“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慌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現在使用者如下:
(1) 無論婦科或內科諸種病證,凡屬肝鬱血虛,脾虛胃氣不和,出現憂鬱,胸悶脅脹,噯逆嘆氣,脈弦苔黃白膩者,皆可選用本方藥治療。
(2) 經前期緊張症:以胸悶煩躁,乳房脹痛,時欲嘆氣,月經失調,經量多少不一,色紫紅有小血塊,脈弦苔黃白膩者,尤為合適,本方藥尚可加入娑囉子、青皮、橘葉、澤蘭葉、益母草等藥。
(3) 慢性肝炎、膽囊炎:症見肝膽區疼痛,神疲乏力,飲食偏少,胃脘不舒,脈細弦,舌苔黃白膩厚,本方藥可加入茜草根、茵陳蒿、制蒼朮、焦山楂等品。
[加減] 肝鬱化火,火偏旺者,可加入丹皮、山梔,名丹扼逍遙散;肝血不足,陰血虛明顯者,可加熟地,或生地,名曰:黑逍遙散:肝經鬱火,擾亂心神,以致失眠明顯者,可加入鉤藤、青龍齒,謂之安神逍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