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嬸的煩惱
文/開 心
今年62歲的王嬸來自豫北農村,兒子兒媳早已定居北京。2021年3月,她的孫子出生了。這讓王嬸開心不已,她背起行囊,踏上開往北京的列車……
轉眼間,王嬸已在北京生活近一年。回憶起剛來北京時的情景,王嬸感慨萬分。由於自己生在農村,文化水平不高,只會講方言,無法用普通話與城裡人溝通交流,這讓她變得很孤單。原來王嬸在老家,可是一個愛說愛笑的人。作為村裡秧歌隊的隊長,她曾帶領三十多位農村婦女多次參加市、縣秧歌大賽,每年都將大獎拿回家。而現在,那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村莊,成為王嬸日思夜想的地方。
扭秧歌
又是一年春天,王嬸開始坐立不安。以往這個時候,她早已組織隊友展開秧歌排練,好為村民表演精彩節目。但此時,她只能透過手機與隊友們交流,表達對家鄉的思念。由於疫情反覆,兒子兒媳工作繁忙,加上孫子年齡又小,王嬸今年只能留在北京了。大城市雖好,但對於常年待在農村的王嬸來說,這裡的一切依舊顯得很陌生。
在老家時,吃完飯,街坊鄰居就坐在一起嘮嗑。而在北京,王嬸不願出門。除了照顧好孫子,她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哄睡孫子後,用微信與同樣在北京帶孫女的鄰居賈嫂聊天,分享一天的喜怒哀樂。
然而,不同於王嬸的是,賈嫂認為自己在北京的生活還算充實。她本是村小學的退休教師,已在北京照看孫女三年。除了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她還可以輔導孩子功課。閒暇時,賈嫂會約上同小區的鄰居一起去買菜、遛彎兒。
這天,王嬸又撥通了賈嫂的電話:“最近不回老家了吧?咱們兩家等疫情過了一起聚聚。我在北京可就只有你這麼一個熟人了。”王嬸興奮地說。誰知電話那頭的賈嫂卻說:“可是我都和孩子們商量好了,疫情穩定,我就帶孫女回老家了。我們一年沒回去,想念家鄉的生活了。”王嬸失落極了,掛掉電話後難過得想掉眼淚。
其實,在農村,像王嬸這樣跟隨子女留在大城市的還有很多。他們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以及相伴多年的親朋好友,重新適應新生活,一切只為兒孫。“王嬸的煩惱”也是很多人的心結,城市有親人,但農村有老家。因此,作為子女,應多關懷、理解老人,若有時間,也要多陪伴他們,常回老家看看。
終審:呂通義
審校:楊 茗 劉朱嬰
編輯:劉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