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千年古城,一段江湖風雨,一場傳奇家史,一部文化之書。
在古城建水的西邊,有一座擁有600餘年歷史的古村落,至今還能看到清末滇南鄉村的風貌,這就是有“雲南樓蘭古城” 之稱的建水團山古村。
地處千年古城之畔,團山自帶傳奇色彩。幾百年前,這裡曾是彝族聚居的地方。“團山”在彝語中叫“突舍兒”,意思是“有金有銀的地方”。
繁華落盡,時過境遷。團山古村沒有在時代的洪流下被掩埋,也沒有被鋼筋水泥叢林包裹,它仍舊靜靜地矗立在小山包上,古色古香。
從臨安站出發,乘坐建水小火車看遍田野風光,再到終點站團山站下車,便可沿著古老的青石板路,探索這座古老的村莊,感受時光在這裡留下的故事。
走進村子,從懸掛“團山村”匾額的門樓開始,徜徉在滿是粉牆黛瓦、簷角飛翹的傳統民居建築中,鎏金描彩的木雕及工藝精湛的石雕、磚雕琳琅滿目,如同一部豐厚凝重的書卷緩緩翻開。
團山村是一個典型的家庭聚居村落,全村以張姓為主,現有300多戶1000多人。村莊佔地15.64公頃,坐西望東,背靠青山,面朝平壩,背陰向陽。據介紹,團山村的始祖張福於明洪武年間(1385年),從江西饒州府鄱陽縣至雲南謀生,見團山地勢聳拔,山川毓秀,故在此安居。
經過發展,團山村逐漸壯大,至清光緒年間,團山張氏族人向外發展,到箇舊開採錫礦,積累財富之後回鄉建蓋豪宅,光耀門楣,也為後人留下一個瞭解民間傳統建築的好地方。
目前團山村還有儲存完好的傳統民居及建築20餘座,簷角飛翹的傳統民居建築,形制規整,佈局靈活,空間豐富,外雅內秀,多為滇南特有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跑馬轉角樓”的組合體。院內精美絕倫的詩詞書畫、鎏金描彩的木雕及工藝奇巧的石雕、磚雕,琳琅滿目,處處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粉牆黛瓦的團山民居,滄桑中流露著古色古香的無窮魅力,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宛如一幅潔淨清幽的中國山水畫。踏著團山村的青石板路,穿行在古村的巷道之中,雞鳴犬吠中,偶爾會遇到一個在門口擺攤的村民,自己動手編制的小提簍、筲箕等物品,物美價廉,充滿鄉土特色。
也會不時遇到在門口或樹下乘涼的老人,雖然早已滿頭白髮,卻仍然笑眯眯地為遊客指路。歲月在流逝,在老人臉上雕刻出光陰的痕跡,卻沒有沖淡她們內心的淳樸與善良。
穿行在張家花園、將軍府、皇恩府、張氏宗祠、鎖翠樓等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築中,從其屏門、木窗、房樑上精美絕倫的雕刻圖案中可以窺見滇南民居的建築特徵,瞭解雲南地方土木建築的發展歷史,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別樣魅力。
老人、老屋、老樹,歲月斑駁中,團山村保留著最初的樣子。在這裡,花靜靜地開,水靜靜地流,人靜靜地生活……村莊裡的祥和、溫馨與寧靜,樸實的居民和儒雅的氣息,讓每一位來者沉醉其中。
火車的汽笛響起,又一撥人踏著青石板路來了。
文旅頭條融媒體記者 孫思漫 文
江蕊先 姚智慧 圖
責編 代汪媛
稽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