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國防現代化幫助最大的三個國家,除了俄羅斯和烏克蘭,還有誰?
前言:自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的雷霆軍事打擊,可謂給全世界都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接近百萬人規模的伊拉克軍隊,短短半年的時間裡,被規模小於伊拉克的西方聯軍打得落花流水,西方聯軍陣亡僅223人,伊拉克軍隊陣亡25000人。如此巨大的傷亡反差背後,究其本質,核心還是伊拉克和美國的國防現代化的水平出現了代差。彼時伊拉克,依然停留在坦克大炮飛機為王的機械化戰爭模式,但是美國卻已經開始動用高科技武器,在多方面多層次碾壓伊拉克。這場戰爭,不僅給全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同時也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危機感,中國新時期的國防現代化自此開始拉開帷幕。
一、中國國防現代化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 1954-1978
1954年,周恩來總理第一次提出現代化國防建設,此時的中國國防背景是基於抗美援朝自衛反擊戰爭後,美國的火力壓制以及對制空權的掌握,讓中國深刻意識到國防現代化的重要性。但是這時的國防現代化,是向機械化,多兵種的轉變。中國也在此期間,由單一的陸軍,發展成海陸空三位一體,戰略導彈部隊等諸多兵種,為國家主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但是從整體水平上看,中國只能算基本完成了機械化建設,距離世界一流水平仍有很大一段距離。
第二階段 1978-如今
自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軍工業同樣也在經歷巨大的機制改革,中國將有限的財力,投入到核心的領域上去,導致大量軍工業面臨轉型的陣痛。一部分軍工業轉成民企,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長安汽車,長虹電視,其實過去都是軍工廠。一部分軍工廠在面臨軍品訂貨下滑的巨大壓力。同時由於科研水平的不足,缺乏先進武器的樣本,讓中國的軍事科研水平,一直存在瓶頸,同時由於缺乏對現代化戰爭的理解,也讓中國在研究方向上,存在諸多的迷茫。彼此的中國軍工業,以及國防現代化,都面臨巨大的壓力。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無疑成為了中國國防現代化發展的指路明燈,電磁干擾,戰術導彈,紅外單兵武器,接下來都成為了後來中國的重點發展物件,明確了中國國防現代化的新方向。而在這一階段中,中國科研水平不足,武器較為落後的情況,是擺在面前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引進其他國家先進的國防科技,就顯得尤為必要。那麼在改革開發後,又有哪些國家,對中國的國防科技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呢?
①俄羅斯
1992年,蘇聯轟然倒塌,作為蘇聯的最大繼承者,俄羅斯繼承了蘇聯遺留下來的大部分軍事力量。當時的俄羅斯,正值與西方國家的親密時期,同時盧布的瘋狂貶值,也讓俄羅斯政府缺乏足夠的資金來維護自身的儲備武器,武器研發面臨停滯等諸多問題,因此俄羅斯當局甩賣自身多餘的武器裝備,是必然的趨勢和結局。
而中國卻盯住機會。從俄羅斯引進了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一方面是因為此時的俄羅斯武器十分便宜,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中國軍事水平,確實與俄羅斯有很大的差距。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陸軍方面,中國向俄羅斯大量進口的9M119反坦克導彈,“紅土地”鐳射制導炮彈,道爾野戰防空系統導彈多達數千枚,在海軍方面,中國向俄羅斯進口了636E/877E型常規潛艇以及956E/956EM“現代”級驅逐艦,配套了數千枚各類反艦導彈魚雷等。在空軍方面,中國從俄羅斯多次進口蘇27戰鬥機,並引進生產線,伊爾76運輸機,AL-31F/F型發動機、蘇30戰鬥機,240餘臺D-30系列發動機以及相關配套的空空導彈。即便是近幾年,中國也從俄羅斯多次進口航空發動機,s400防空導彈系統,蘇35戰鬥機。
儘管蘇式武器存在著資訊化作戰能力不足的問題,但是中國購買蘇式武器,也並非如印度一般光靠買,我國透過購買俄羅斯的各類武器裝備,逐步摸透了相關的武器技術,同時結合蘇式武器存在的資訊化程度不足的情況,加強自主研發,逐步在常規武器上,實現了對俄羅斯的超越。隨著殲11、殲16、運20、殲20、052D型驅逐艦、055萬噸級驅逐艦、國產的元級常規潛艇等大批先進裝備的服役。還有曾經大量進口俄羅斯航空發動機,如今也正被中國國產發動機所取代。
依靠著愈發強大的科技研發實力,中國正在從過去在俄羅斯什麼到買的尷尬局面,到現在買無可買的尷尬局面。儘管如今形勢變化,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武器越來越少,但是我們依然要承認,俄羅斯是過去三十年時間裡,一直都是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功臣,中國國防工業的水平也實現了大幅度的提升。
②烏克蘭
而對我們中國國防現代化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另一個國家,自然也避免不了烏克蘭這個國家。,蘇聯時期,烏克蘭佔據了全國34%的鋼產量,40%的鐵產量,有著完善的軍事工業體系,是蘇聯當時的重工業基地,當時的蘇聯,會造先進的T84坦克,會造航母,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中國的遼寧艦的前身瓦良格號航母艦體,印度超日王號航母,都是出自烏克蘭的黑海造船廠,還有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安225也出自烏克蘭(如今已在俄烏戰爭中摧毀)。
在軍事工業和軍事研發上如此強大的烏克蘭,然而在蘇聯解體後,卻暴露出極大的短板。冷戰的結束,讓烏克蘭引以為傲的重工業,軍工業,一夜之間無所適從,由於蘇聯分割大多實行就地分配原則,所以烏克蘭得到的東西,大多都是重工業和軍工業,這對於烏克蘭而言,無疑是美味的毒藥。看似價值很高,但是實際上,卻無法真正產生巨大的效益,無法滿足民眾改善民生的呼聲,無法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所以在那時候,烏克蘭在全世界內賣武器,也是出了名的價格低廉。
中國正是在此時瞄準了機會,從烏克蘭引進了大量現成的武器以及武器技術資料。由於烏克蘭有著前蘇聯最完備的海軍武器研發體系,因此中國海軍的現代化,確實從烏克蘭獲益匪淺。最廣為人知的,無疑是瓦良格號航母,這艘由烏克蘭建造尚未完工的航母,在當時的時局下,已經註定烏克蘭無法支撐它的繼續建造,因此只能被迫賤賣,最終被中國以2000萬美元拍得,儘管略顯破舊,但其中的汽輪機組,燃油鍋爐等先進裝置,都得以保留,僅從瓦良格號本身而言,它幫助中國建立起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軍事航母遼寧艦,讓中國的海洋實力成倍提升。
而更重要的是,瓦良格號為中國後來的航母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參考模板,有了瓦良格號航母,才有瞭如今真正國產的山東號航母。除了航母之外,烏克蘭賣給中國的UGT-25000燃氣輪機及相關技術,如今更是被廣泛搭載於052D,以及改進後搭載於055驅逐艦上,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引進野牛兩棲登陸艦技術讓中國有了075兩棲攻擊艦,補給船技術讓中國有了青海湖號補給艦,破冰船技術讓中國有了雪龍破冰船,半主動導彈雷達技術讓中國有了PL12空對空導彈,這些都幫助中國在過去一段時間裡,軍事科技實力的顯著提升。除此之外,我國從烏克蘭引進的大量軍事科研人才,至今也依然在科研崗位上發光發熱,繼續為中國國防現代化做出貢獻。
然而近幾年,伴隨著烏克蘭民族主義的興起,親美派的烏克蘭,在對華出口武器及技術的問題上,變得愈發強硬。多次阻撓中國在烏克蘭的技術收購,澤連斯基政府讓中國最看重的馬達西奇發動機公司收購案,被迫流產。如今的烏克蘭遭遇戰亂,大量的軍工廠被摧毀,軍事工業幾乎蕩然無存,在這種動盪的局勢下,烏克蘭吃了接近30年老本後,終於把軍工家底敗了個乾淨。未來中國和烏克蘭的軍事貿易,說不定還會逆轉方向。當然了,無論如何,我們也必須得承認,烏克蘭確實給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帶來的益處,確實很大。
③法國
根據2013年到2017年的武器進口國排行資料,中國的武器進口前三的國家中,是俄羅斯,法國及烏克蘭。俄羅斯和烏克蘭並不意外,而法國與中國的軍事貿易,卻也是由來已久。自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便與法國保持著良好的軍事貿易關係,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當時從法國進口的海響尾蛇防空導彈,超級大黃蜂直升機(國產直6直升機的原型),海豚直升機(國產直9直升機的原型),小松鼠直升機(國產直11直升機的原型)100毫米海軍艦載炮,都為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儘管後來美國給予法國對華出口的壓力持續增大,但是一直都沒有真正切斷聯絡。從法國進口的12PC型發動機12PA型柴油發動機,12PA型柴油發動機至今仍執行在在海軍054和056型護衛艦上,同時我國部分發動機的關鍵核心零部件,依然是從法國進口。從某種程度上講,法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缺先進發動機的困境,對中國的發動機產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當然了,依靠進口發動機,固然能緩解燃眉之急,但是要想從根本上緩解發動機的困境,還得需要自主研發能力的不斷提高,儘早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助力國產發動機更上一層樓。
結語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曾經的中國國防實力在常規軍事力量方面,一度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能夠在短短几十年裡迅速崛起,外部技術的輸入有太多偶然性的成分,蘇聯的解體,確實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技術紅利,推動中國國防現代化邁出很大的一步。但是隨著中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和水平逐步步入世界一流水平,我們必須要清醒認知到,外部技術的輸入帶來的增長只會越來越小,要想繼續推進國防現代化,就必須要堅持自主創新,攻克核心技術難題,在繼續進口先進武器的同時,更加註重解決依賴性的問題。唯有如此,中國國防現代化才能為國家安全繼續保駕護航。
(潛望者2022年4月10日著,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