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航空史上,有一個人曾做出突出貢獻,他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正規飛機制造廠,組建了中國航空研究院,抗戰時期他製造出200多架戰機與日寇作戰,這是中國空軍第一次開著自己的戰機飛上藍天保衛家園。
光緒十九年(1893年),王助生於北京。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之亂”爆發,幾十萬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入京圍攻各國使館。不久,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倉惶西逃。為躲避戰亂,年幼的王助跟隨家人遷回原籍河北南宮縣普濟橋村,進入南宮縣立兩等小學讀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2歲的王助考入煙臺海軍水師學校。4年後,王助從煙臺海軍水師學校畢業。這一年,清政府為了挽救危局,特派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和商部右丞紹英5位大臣分赴歐美日本等東西洋各國考察憲政。王助幸運地被選派進出國考察隊伍,奉派赴英國深造學習。
次年,王助考入英國阿姆斯特朗海軍大學,後又進入德蘭姆大學學習機械工程。
1912年,大清亡了,但王助在英國的留學生涯卻沒有終止。有一天,王助和好友湊了兩英鎊,來到素有“英國中部最美麗的風景”之稱的溫德米爾湖區,跟隨飛行家波特在藍天上翱翔了一週,從此便與飛機結下了不解之緣。
1915年,王助從英國德蘭姆大學畢業,後又奉北洋政府之命遠赴美國深造,進入馬薩諸塞州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航空工程。
第二年,王助從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畢業,成為第一個獲得航空工程碩士學位的中國人。同時,王助被選為美國自動機工程學會會員。
作為航空專業的稀缺人才,王助剛一畢業就被美國太平洋飛機公司搶走。彼時的美國太平洋飛機公司,可謂風雨飄搖,隨時都有倒閉的風險。這家剛成立僅一年的飛機制造公司,由兩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共同創立,分別是威廉·愛德華·波音、喬治·韋斯特維爾德。創業始伊,威廉和喬治在西雅圖聯合湖邊搭建起一個簡易的木頭棚子,就開始了造飛機大計。經過一番折騰,一架被命名為“B&W”單引擎雙翼水上飛機橫空出世。
這倆年輕人膽子也不是一般的大,他們就帶著這樣一架機身由木頭搭建、用鋼絲支撐,再用亞麻布覆蓋的“飛機”去找美國海軍商談合作,希望美國海軍能夠採購一批“B&W”飛機。美國海軍以“技術存在缺陷”為由,委婉地拒絕了這兩個“瘋子”。
沒過多久,喬治·韋斯特維爾德被海軍徵召服役,無法再與威廉·愛德華·波音並肩作戰,美國太平洋飛機公司一時陷入巨大的困境。
王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請進這家公司的。1917年,美國太平洋飛機公司改名為波音公司,王助也被聘任為波音公司的第一任航空工程師。
王助接手“B&W”飛機之後,對其進行了重大改良。當時美國海軍對這架飛機最大的顧慮,並不是粗糙的外表、木製的結構,而是它起降階段不平穩的問題。這對於飛機而言是一項致命的安全隱患。王助藉助母校麻省理工學院的風洞資料,並結合古斯塔夫·埃菲爾的研究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在“B&W”飛機底下懸掛兩個類似浮桶裝置的方案,使得這架飛機在起降過程中更加平穩和安全。
經王助改良後的飛機被命名為B&W-C型水上飛機。當威廉·愛德華·波音帶著B&W-C型水上飛機再次找上美國海軍,終於收穫一筆價值57.5萬美元的鉅額訂單。
可以說,這筆鉅額訂單挽救了當時搖搖欲墜的波音公司。威廉·愛德華·波音拿到這筆訂單後,馬上翻新了舊廠房,追加了研發資金,使波音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並逐步成為世界最大的民用和軍用飛機制造商。(2020年8月10日,波音名列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121位。)
為波音做出巨大貢獻的王助一時名聲大噪,甚至被部分媒體譽為“波音之父”。
然而,就在此時,王助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向波音公司遞交辭呈,毅然回到當時積貧積弱、戰火紛飛的祖國。
王助離開後,波音公司有意淡化了這個為它做出巨大貢獻的中國人。以至於時至今日,人們只知道美國波音,卻不知道挽救它命運的中國人王助。
1917年底,王助回到國內,次年2月被任命為馬尾船政局海軍飛機工程處副處長。這是中國第一個正規飛機制造廠,王助全程參與了它的建立和發展。
王助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就是造出一架中國人自己的飛機。當時的條件可謂異常艱苦,資金、人力、材料等要什麼沒什麼,工廠舉步維艱。
但是這些都難不倒王助。軍閥混戰的政府指望不上,他就自己找資金。造飛機的工人招不到,他就放低標準,從當地造船廠裡招人。買不起國外造飛機通用的胡桃木,他就在福建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杉木和梨木代替。為了省錢,王助甚至用桐油和生漆來代替塗機身常用的油漆。
就這樣,經過500多天的奮戰,克服了無數個困難,王助和同事們終於造出了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1號”初級教練機。
1922年,王助與巴玉藻合作,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水上飛機浮動機庫——浮塢。王助設計的飛機後小輪,被國際上稱為“王助輪”。
1929年,杭州舉辦水上飛機博覽會,參展飛機全部都浸泡在水中。兩個月後,國外參展飛機油漆斑駁,滲水嚴重,只有中國人造的飛機依舊光潔乾爽,外國遊客看了都忍不住嘖嘖稱奇。
1934年,清華大學組織第七屆庚子賠款公費留學考試,23歲的錢學森報名參加。錢學森報考的是航空機架科目,而王助就是這個科目的主考官、出題人和閱卷人。
考試成績出來後,錢學森的分數並不理想,數學甚至不及格。按照綜合成績,錢學森註定要被刷下來。但是王助留意到錢學森“航空工程”科目考了高分(87分),不忍斷送他的求學之路,於是說服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葉企孫,破格錄取了錢學森,錢學森因此獲得公費留學資格。
按照規定,錢學森在出國留學之前必須在國內相關企業實習一年。當時清華大學給錢學森安排了三位實習指導導師,王助就是其中一位。
由於錢學森家就在杭州,於是他選擇在中央杭州筧橋飛機制造廠實習。恰巧當時王助擔任杭州飛機制造公司監理。不久,錢學森正式拜訪了王助,成為王助的學生。
在王助身邊,錢學森受益匪淺。王助將錢學森視為自己最得意的學生,錢學森則將王助視為自己最敬仰的恩師之一。
1935年,由於王助的推薦,錢學森才如願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深造。後來,同樣得益於王助的穿針引線,錢學森才得以師從“力學之父”西奧多·馮·卡門。
抗日戰爭爆發後,王助和同事們設計製造的200多架戰鬥機、轟炸機和偵察機全部投入戰場。1939年,王助帶領同事們先後研製成國產層板、蒙布、酪膠、油漆、塗料等,創造出以竹為原料的層竹蒙皮和層竹副油箱,研製出以木結構代替鋼結構的飛機,解決空軍之急需。同時,王助利用國產材料研製出大批急需的航空器材和備件,還研製出多架獨特的飛機。
1949年,老蔣敗退寶島之際,下令撤走一批“國寶級”人物,王助作為中國近代航空工業主要的奠基人之一,被帶往臺南。
由於王助出身北洋海軍系統,再加上他為人正直,不屑於溜鬚拍馬,因此並未受到老蔣重用。對此,王助顯得十分淡然,他晚年乾脆來到一所大學任教,專心培養航空人才。
1965年3月4日,王助病逝於臺南。
寫在最後
在舊中國困難重重的條件下,王助為救亡圖存、發展民族航空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的名字本該如雷貫耳,他的故事亦當濃墨重彩,但卻由於歷史的原因,兩度被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