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一書內容相當廣泛,蘊含著古人豐富的人生智慧。也依然被現代的人們視為處世金箴、做人指南。書中有特別多值得借鑑的寶貴經驗。然而,作為封建社會、農業時代的產物,本書也不可避免地帶有鮮明的時代印痕和思想侷限,書內也有很多價值觀過時的觀點,最明顯的就是書中大肆宣揚的宿命論。讓我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一下書中都提到過哪些宿命論的觀點吧。
一、大家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譯文:每個人的一切都是由命來決定的,一星半點也由不得個人掌握。
這是古人的“宿命論”,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先天決定的,人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它沒有揭示命運的真正秘密。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上天賦予的。即使天生有所缺陷、有所限制,人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改變命運。事在人為,我命由我不由天。人生是由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來的,能夠掌握命運的那個人就是你自己。
二、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譯文:命裡該有的,最後總能夠得到;命裡沒有的,就不要勉強追求了。
這是一種“宿命論”,但其中蘊含的順其自然的思想,還是值得肯定的。 古人有強烈的天命觀,比如《周易·繫辭》雲:“樂天知命,故不憂。”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盡人事而聽天命。”天命觀可看作古人的生存哲學,在古代有限的科學知識和環境條件下無可厚非。 人生既要積極進取,又要順其自然。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為,不可強求,否則可能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損害。
三、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譯文:月亮過了十五這天光明就逐漸地減少了,人到了中年以後也就不會有大的作為了。
本則慨嘆中年之後無所作為。 這兩句用了傳統文學中的比興手法,前半句“月過十五光明少”是一種自然現象,為後半句“人到中年萬事休”作了鋪墊。所謂“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這是一種自然規律,由此可啟發人們接受不圓滿的現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人到中年萬事休”的思想過於消極。中年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各方面都比較成熟,應該是大有作為的好時光。世間亦不乏大器晚成者。
四、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譯文:兇惡的人,有人怕他,但天不怕他;善良的人,有人欺負他,但天卻不欺負他。不論是行善還是作惡,到頭來總會得到應有的報應,只是報應來得早一點或者晚一點罷了。
本則講善惡報應,旨在勸人向善。 這裡的善惡報應帶有宿命論的色彩。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個人做了善事,給他人帶來了益處,自己也會感到幸福。這就是“善有善報”。一個人做了惡事,給他人帶來了傷害,被他人憎恨,被社會法律懲罰,由此自己也就嚐到了惡果。這就是“惡有惡報”。 善惡報應不能依賴於上天冥冥之中的力量,最重要的還是要建立良好的社會機制,健全法律法規,懲惡揚善。
五、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譯文:人的生和死都是命中註定的,富足與高貴與否都是上天安排的。
本則是一種宿命論觀點。 宿命論宣揚人的吉凶禍福、生死貴賤等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人所能做的就是順應天命的安排,接受現實的狀況。舊社會,統治階級利用這種天命論來愚弄百姓,讓他們安於貧窮和苦難。現在看來,這種觀點應該被拋棄。人壽命的長短,一方面取決於父母的遺傳,一方面取決於後天自己的保養與鍛鍊。而人的富貴也不能永保長久:生於富貴之家,如果自己不努力,照樣可以導致敗落,成為貧賤之人;生於貧賤之門,如果自己努力,照樣可以升至富貴。所以,富貴在我不在天。
六、萬事皆先定,浮生空自忙。
譯文:所有的事情都早已命中註定,這輩子的忙碌都是枉然空忙。
這是宿命論的典型觀點,它消解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們完全可以掌握和改變自己的命運,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如果萬事皆先定,那人活一世豈不是什麼都不用幹,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可言?
七、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
譯文:萬事都不因為個人計較而改變,一生的貧富都是命中註定的。
本則勸人認命。這兩句與“萬事皆先定,浮生空自忙”一樣,是宿命論思想的反映。若迷信命運,聽從其擺佈,只會過消極的人生,終將無所事事,走向平庸。人是認識和改變世界的主體,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